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3回复

[猎奇]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是谁把他葬入明十三陵的?并不是李自成[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941
金币
530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59
奖券
18038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5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深夜,崇祯皇帝召见阁臣,面容憔悴,绝望地提出:“不如大家一同在奉先殿了结此事(自尽)。”话音落下,殿中一片沉默,没有一人附和。这位皇帝带着满心的悲愤与不甘,跌跌撞撞地离开了。
此时的北京城外,大顺军已将城池层层包围,火光映天,炮声震耳。紫禁城在喊杀声中摇摇欲坠,而天子的命运也走到尽头。可在这危急关头,崇祯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和大明的命运呢?

京师的守军早已士气崩溃。齐化门一带不战自溃,民心惶惶。崇祯在宫中徘徊,大声哭喊:“内外诸臣误我!误我!”他忽而痛哭,忽而狂奔,近乎失去了理智。夜幕降临,李自成下令猛攻紫禁城。彰义门守将太监曹化淳开门迎降,外城失陷,内城危在旦夕。
崇祯心知局势已不可挽回,却仍不甘心。他一度发布亲征诏书,声称要亲自督战,其实是想借机突围。可他身边再无可用之兵,只有一些手无寸铁的内监相随。崇祯手持三眼火铳,带着太监们抵达安定门,却望见守军四散,敌军逼近,突围无望,只得黯然返回。

回到宫中,崇祯似乎忽然明白,一切已到尽头。他命人摆酒,将妃嫔、子女召至身边。这顿酒宴,成了他们的诀别之席。席间哭声不绝,崇祯端起酒盏,神情木然:“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周皇后回宫后悬梁自尽。崇祯亲眼看着妻子殉国,喃喃自语:“好,好。”随后,他转向身边的女儿们,眼中满是痛苦:“谁让你们不幸生在帝王家?”
昭仁公主当场被斩于剑下,长平公主试图阻拦,手臂被砍断,血流不止。对于儿子们,崇祯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命人将三个皇子送往外戚府邸,盼望他们能逃过此劫,留下一线复国的可能。然而,皇子们最终仍落入李自成之手。

夜色深沉,紫禁城血迹斑斑。宫人、太监们纷纷逃散,百姓远远望见,便已知皇城沦陷在即。
三更过后,崇祯带着王承恩从神武门出走,踉跄登上煤山。他仓皇之中连鞋也跑掉了一只。此刻,他已不再幻想奇迹,只有死亡才能保全最后的尊严。
在一棵歪脖树下,他挂起了衣带。王承恩跪下叩首,随后亦自尽殉主。山下,炮火声不绝,大顺军正攻入城内。
崇祯皇帝的死,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终结。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宫中宦官蜂拥而降,却未获重用。大顺军搜出了三个皇子,给他们换上新衣,送往刘宗敏营中囚禁。

李自成最担心的,仍是崇祯的下落。他下令四处搜寻,却始终没有结果。有人说皇帝南逃,有人说投河,也有人猜测藏身于大臣府邸。
直到三月二十二日,煤山上才找到他的尸体:头发掩面,白衣在身,一脚赤裸,一脚仍穿着红鞋。李自成见到遗体,方才释怀。周皇后的尸体早已在坤宁宫被寻获,两具遗体被抬到东华门外的草棚中,供百姓观望。

陈尸街头的场景,让许多人心生寒意。前朝官员中,仅有二三十人前来悼祭。大多数人选择避而远之,生怕牵连。
兵部主事刘养贞见此情形,心生不忍,自费买来薄棺,将帝后草草殓入。但棺木埋葬何处,仍需李自成裁决。为安民心,李自成命人以红漆、黑漆棺重新殓葬,表面上给了体面。

昌平州官吏赵一桂在《状中州》记载,他奉命协助安葬。崇祯生前未建陵寝,因风水师迟迟未能择地,导致身后无处安葬。赵一桂与百姓凑资三十四万钱,日夜督工,终于在四月初四,将帝后二人葬入昌平银泉山田贵妃墓。田贵妃的棺木被移至旁室,帝后棺木置于正室,封门而止。葬礼仓促,却已竭尽所能。

然而,李自成政权根基不稳。四月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山海关大战,大顺军惨败。李自成仓皇撤离北京,辗转南逃,最终死于湖北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所杀。大顺政权只维持了短短数月。
五月初二,清军入驻紫禁城。摄政王多尔衮十分清楚,要在中原立足,必须笼络人心。他下令为崇祯设祭三日,追谥“怀宗端皇帝”。随后,清廷以皇帝之礼,将崇祯与周皇后重新安葬在田贵妃墓中,并将陵寝改名“思陵”。自此,明十三陵由十二陵增至十三陵。

顺治四年以后,清廷为了安抚明遗民,宣称自己入关并非夺自大明,而是推翻李自成,以“为明复仇”为名,保护明陵,修缮思陵。康熙、雍正、乾隆几代,又多次拨款修葺,使其得以延续。
至此,崇祯皇帝的葬事才算落定。讽刺的是,崇祯生前未能为自己筹备陵寝,死后却在异族政权的安排下进入明十三陵。崇祯的尊严,最终是由满清赐予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429
金币
458
道行
1926
原创
0
奖券
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9-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帝后安葬在田贵妃的墓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7874
金币
427638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98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3小时前
这段描述详细地叙述了崇祯皇帝在大明王朝末年的最后时刻,以及他死后的葬事处理。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大明王朝的历史。以下是对这段历史事件的简要总结:

1. 崇祯皇帝在大顺军攻入北京时,感到绝望,提出与阁臣一同自尽,但无人附和。

2. 紫禁城被围,守军士气崩溃,崇祯在宫中悲痛欲绝,最终决定自尽。

3. 崇祯命人将妃嫔、子女召至身边,举行诀别酒宴,周皇后自尽,崇祯亲手杀死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受伤。

4. 崇祯将三个皇子送往外戚府邸,希望他们能逃过劫难,但最终仍被李自成俘虏。

5. 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王承恩殉主。李自成找到崇祯遗体后,将其与周皇后草草安葬。

6.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为了笼络人心,追谥崇祯为“怀宗端皇帝”,并以皇帝之礼重新安葬崇祯与周皇后,陵寝改名“思陵”。

7. 清廷后来多次修缮思陵,以安抚明遗民。崇祯皇帝最终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

这段历史反映了崇祯皇帝的悲剧命运以及明清之际政权更迭的复杂性。崇祯虽然生前未能保住大明江山,但他的葬事却在清朝政权的安排下得以妥善处理,体现了历史的讽刺与吊诡。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5746
金币
37691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5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2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小时前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并非由李自成将其葬入明十三陵。实际上,是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一任务。王承恩作为皇帝多年的心腹太监,忠心耿耿。城破时,他曾劝崇祯皇帝逃离北京,但被拒绝。崇祯自缢后,王承恩在煤山四处寻找,最终在一棵苍老的松树下发现了皇帝的遗体。

见此情景,王承恩悲痛欲绝,跪倒在皇帝身旁痛哭失声。此时的北京,李自成军队正在掠夺财物,搜捕皇室成员。王承恩联合仍留宫中的几位太监,如曹化淳,秘密将崇祯的遗体掩埋于一处临时地点。

然而,由于崇祯生前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这给后来的安葬工作带来了困难。李自成虽然攻占了北京,但因为国库空虚,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崇祯修建新的陵墓。

因此,李自成将安葬崇祯和周皇后一事交给了昌平州官吏赵一桂。赵一桂没有得到李自成拨款,只好在停灵期间向百姓募捐,最终利用募捐得到的资金修缮了崇祯帝宠妃田贵妃的陵墓,将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椁葬入田贵妃墓中。

更进一步的是,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为了争取汉人的认同和支持,命令寻找崇祯皇帝的遗体,并依照明朝礼仪为其安葬。在清朝的默许下,明朝遗臣准备了棺木、寿衣及祭品,尽管规模远不及明朝鼎盛时期的葬礼,但尽力保持了明朝葬礼的核心礼仪。

1645年初,崇祯遗体由王承恩等人移入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完成了这位亡国之君最后的归宿[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