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当地时间8月17日,中国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上共获得19枚金牌,其中15枚来自乒乓球、跳水、举重和射击项目,比例达到78.9%。这4个项目与一金未得的体操和形势堪忧的羽毛球一起,并称为奥运会上的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但参差的表现和整体下降的金牌数,表明中国体育已经在奥运“固有领地”出现松动。
无论表现如何,未来,这几个项目依旧会是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主力争金点。但是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未雨绸缪的准备和适应变化的调整,在竞争激烈、不进则退的奥运赛场,保持优势绝非易事。虽然金牌已经不再是中国体育追逐的唯一目标,但32年奥运历程累积的传统和优势,岂能说丢就丢?
青黄不接,优势项目人才之困
在已经结束或基本结束的5个传统优势项目中,中国选手表现明显分化:乒乓球依然保持强大统治力,4枚金牌无一旁落;举重、跳水虽然在个别项目上出现意外,但在金牌数量上并没有太大起伏;射击、体操发挥失常,前者获得一金是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金牌进账最少的一次,后者自洛杉矶奥运会以来首次无金。
射击和体操虽然传统,但实则小众。两个项目的运动员,皆在相对狭小的选材面中培养,因此,难免出现新老交替、人才断档的问题。
本届奥运会,射击队中老将新人齐聚,却正处于老将实力下滑,新人发挥不稳的尴尬时段,加之对新规则适应不足,增加了出现意外的概率。在体操项目上,封闭式训练体系与项目印象的“妖魔化”,导致了人才的持续萎缩。据统计,目前国内注册的体操运动员不足3000人。出征里约的奥运阵容中,只有张成龙有奥运经历,队中缺少领军人物和明星选手,整体实力和临场发挥都大不如前。来自香港的里约奥运会体操裁判袁家强深有感触:“中国体操最大的问题是缺人,后备人才萎缩,这是长期集训解决不了的问题。”
羽毛球项目也在经历“人荒”,在里约,中国队目前已丢掉了三个夺金点:女双、混双和女单。整个里约周期,国羽挑大梁的几乎都是老将,新人寥寥无几,进入少见的“青黄不接期”。以女双为例,自从1996年奥运会设项,中国队连续实现五连冠,此次是20年来第一次丢金。近几年,女双一直在拆对配对,老将受伤病困扰,新人表现欠稳,不复昔日的统治力。其他小项也丧失了以往的集团优势,目前5个单项的世界排名中,4个丢掉了第一的位置。上一届奥运会国羽包揽5金,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队伍潜在的人才危机,这一周期全面爆发。人才断层说明后备培养出了问题。而新人成长速度太慢,存在技术瑕疵和大赛心理问题,说明队伍的训练和内部管理需要提升。
除了人才断档,还有其他问题存在。体育学者易剑东认为,“中国射击表现低迷的一个主因是规则的改变,比如允许现场喧哗等于把观众的体验和观赛感觉放在第一位,没有考虑到运动员的感受。但同一条件为什么别人能适应?要反思我们对规则适应和调整中存在哪些问题。体操在竞赛、训练上也存在问题,我感觉整个教练团队在具体细节和训练体系中,和美国、日本相比存在差距。羽毛球也有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教练团队和选材处在一个缺乏改革精神的体系中,相对僵化的竞训模式很难让这个项目保持长久优势。”
忧患意识,优势项目长盛之根
中国乒乓球队在里约再次实现金牌包揽,保持了国球的领先地位。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20枚乒乓球金牌只有一枚旁落。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表示,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上的统治力“没有秘诀”,“运动员就是挑战极限,当你眼里没有对手的时候,问题就会出来。当你认为自己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提高时,仍然可以保持发展活力。我认为,乒乓球与其他项目最大的区别就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始终有忧患意识。”
中国女乒主教练孔令辉在女团夺冠之后就表示,下一届或许没有这样轻松了,新老交替在新奥运周期已不可避免。女队李晓霞退役,丁宁和刘诗雯年纪渐长;男队的三大主力,到2020年都年近三十。新人能否及时顶上,是国乒面临的考验。但忧患在先、提前布局,无疑可以让国乒的下一轮备战占据先手。
乒乓球还拥有其他优势项目难以匹敌的金字塔式人才体系。不仅群众基础雄厚,各级乒乓球联赛也比较健全,年轻选手和业余选手的上升渠道通畅。长期形成的举国体制,让最优秀的选手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国家队,并得到资源的倾斜。
蔡振华表示,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中国在“世界乒坛引领10年没问题”,“中国乒乓球在‘养狼’的同时也在提高自身,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数据分析,我们的运动员、教练员储备、对乒乓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培养体系以及乒乓文化的沉淀、对运动员的塑造,目前都还有优势。如果奥运会还是4个设项,依然有包揽可能。”
相比之下,举重、跳水的人才厚度远不及乒乓球,而与体操、射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相似。但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这两个项目依然在奥运赛场保有相当的实力。在出征里约前,举重队对每个级别的对手都进行了详尽分析,对选派人员也进行了反复推敲,虽然在两个重点夺金项目上出现意外,但依然依靠强大的整体实力和优异发挥,与上届奥运会成绩持平。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已经表达过无数次项目后继乏人的忧虑,曹缘2014年从跳台转为3米板半年就征战亚运会的局促已经表明人才的青黄不接,但依靠成熟的训练手段和选手的优秀天资,中国跳水依然得以维持在高水平。
射击、体操的里约之失,也会对其他传统优势项目产生触动。后备力量和训练手段上的革新势在必行,好在国球的榜样就在身边。
举国体制,优势项目未来之思
在奖牌榜上,中国和英国的榜眼之争已经持续多日,这虽然和中国代表团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英国在多个项目中的强势崛起。英国不仅在场地自行车、赛艇等传统优势项目中表现抢眼,分别斩获6金和3金,更将自己的势力伸向中国体育的传统领地,在体操(包括蹦床)中拿到3金1银3铜。
体操等项目直接对话中的胜利,是英国目前超过中国占据奖牌榜次席的一大原因。而英国此次的好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近年来形成的“举国体制”。自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英国政府在资金上对于奥运项目的支持便逐年增加,伦敦奥运会后,政府对于英国体育协会的资助更是达到了3.5亿英镑,用于提供给有望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英国运动员,保障他们获得高水平的训练、康复、医疗条件等等。
中国在传统优势项目上萎缩,有一种声音也随之出现:“在我们对举国体制存在争议的时候,英美等国却在用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对此,易剑东给出了不同意见:“有人说西方学了我们的举国体制,其实不是这样。这些国家只是集中了财力,还有相对延长集训时间,强化竞赛的保障等。但这与我们的举国体制是不同的,我国这种在体育系统内长期集中、封闭训练的方式别的国家很少仿效。”
袁家强的介绍也佐证了易剑东的观点,他说:“美国和日本都是体操俱乐部制度,民间有很多俱乐部。美国和日本的体操国家队都不是常设的,只是到了大赛就设定一些选拔赛,然后决定名单,再通过几次选拔赛筛选。这个制度的好处是公平,从而提高全国各地俱乐部的积极性,还有大量的比赛也提升了运动员实战经验。美国和日本没有中国那样的常年国家队,所有国家队都是集训队,为一些特定比赛而建立。美国有4000多家体操俱乐部,体操与学校奖学金挂钩。日本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体操复兴计划’,体操基础人口数量多,强调快乐体操的普及,人才是从俱乐部‘玩’出来的。”
易剑东表示:“我们传统强项的市场化前景不太好,原来靠加大投入获得竞争优势,形成奥运夺金强点。未来强化奥运战略,需要对优势项目训练竞赛体系和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不仅仅只加大钱的投入。举国体制应当与时俱进,在内涵和形式上都可以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