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猎奇]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盐贩子出身的他在江苏称王!如今每年受人祭拜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6084
金币
7498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6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8) —

张士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盐贩子,但在元朝末年,他在江苏地区自称为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元朝末期,官府腐败、统治阶层混乱,百姓饱受压迫。尤其是随着元朝最高统治者的更替频繁,法律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百姓们像是成为了官员的奴隶。这样恶劣的状况让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在这场起义中涌现出的传奇人物——张士诚!张士诚原本只是一个盐贩子,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盐贩子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职业。虽然辛苦,但回报却不小。尽管如此,张士诚并没有赚到很多钱,因为在贪官污吏的层层剥削下,他的收入逐渐减少,跟随他的人中,也有一些因为得罪了贪官而被莫名其妙地杀害。最终,张士诚和他的几位兄弟决定联合起来,起义反抗元朝。

起义的时机恰逢其会,元朝的压迫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由于张士诚在做盐贩子时,走遍了很多地方,结识了不少朋友,而他性格豪爽、待人真诚,很多过去与他有过交情的人纷纷响应他的号召,加入了他的起义队伍。所以,张士诚的起义军队在初期就迅速壮大。随着军队的扩展,他将目标锁定了平江。

当时,张士诚攻打平江时,力量差距悬殊,张士诚的军队几乎没有花太多功夫就攻占了平江城。以平江为中心,他的势力开始向周边扩展。由于张士诚的名声在起义军中越来越大,他的部队虽然在战争中有些损失,但随着更多人加入,军队的规模反而更大了。

接着,张士诚在江苏高邮自称为王,开始了与其他起义军的角逐。与陈友谅和朱元璋不同,张士诚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所治理的地方发展,他并没有过多发动战争。张士诚深知百姓在战争中的痛苦,自己也曾遭受过压迫,因此,他废除了元朝时的苛刻律法,免除了许多税负,还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法律,百姓们对他非常感激,视他为好皇帝。

按理说,像张士诚这样的领导人,本应有很大的机会统一天下。然而,张士诚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对手——朱元璋。当朱元璋的势力像滚雪球般逐渐壮大,并最终打到张士诚的地盘时,张士诚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抵挡。在长时间被围困之后,张士诚决定投降。

朱元璋在赢得胜利后,准备庆祝时,听到了许多百姓的声音,他们对张士诚表示感激,认为他的投降让他们免受战火之苦。于是,朱元璋决定宽容张士诚,打算让他安享晚年,不再追究。但张士诚内心却感到愧对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最终在朱元璋的人放松警惕时,他选择了自杀,享年47岁。

尽管张士诚最终失败了,但他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至今,在江苏的许多地方,每年依然有人为他举行祭拜活动,以烧久思香来纪念他。张士诚的原名是张九四,这个名字谐音久思,寓意人们对他的思念与敬仰。
1条评分金币+14
wowoni 金币 +14 - 4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464
金币
569738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小时前
张士诚:盐贩子到割据之主的崛起与陨落

一、乱世盐枭的逆袭:从底层挣扎到起义领袖
1. 盐贩生涯的压迫与觉醒  
   张士诚出身泰州白驹场盐丁家庭,在元朝"盐法苛峻"的背景下(《元史·食货志》载"盐课之重,历代未有"),盐贩虽属暴利行业,但需面对三重剥削:  
   - 官府盘剥:元朝实行"引盐制",每引盐需缴纳"引钱"(税)及"浮盐钱"(附加税),张士诚等私盐贩子因无官方凭证,常遭缉私队勒索;  
   - 豪强压榨:地方盐商与官吏勾结,形成垄断集团,通过"包盐"制度控制盐价,张士诚团队需以低价将盐售予中间商;  
   - 人身控制:盐丁被编入"灶籍",世代不得脱籍,张士诚弟弟张士义曾因反抗灶户差役被官吏鞭打致死,成为起义导火索。

2. 高邮起义的战术智慧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联合十八名盐丁发动起义,其战术选择凸显底层智慧:  
   - 突袭盐场:首攻泰州兴化戴家窑盐场,缴获大量食盐(可充军粮)及盐课银两(解决军费);  
   - 流动作战:沿运河北上攻占高邮,利用水网地形灵活转移,避免与元军主力正面交锋;  
   - 心理战:攻克高邮后,张士诚命士兵在城头悬挂"张王"旗帜,并散布"盐贩子要杀尽贪官"的口号,迅速引发周边盐场响应。

二、割据江南的治理实验:从流寇到政权建设者
1. 高邮称王的政治符号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自称"诚王",年号"天佑",其政权建设包含三重意义:  
   - 合法性构建:通过仿效元朝官制(设丞相、枢密院等),向百姓传递"新秩序"信号;  
   - 经济改革:废除元朝"科敛"(临时摊派税),改行"定额税",并允许农民开垦荒地免赋三年;  
   - 文化认同:以"诚"为号,呼应儒家伦理,试图与陈友谅的"大汉"、朱元璋的"吴王"形成意识形态竞争。

2. 苏州时期的治理成就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平江(苏州)后,张士诚政权进入稳定期,其政策可量化评估:  
   - 农业复兴:兴修水利(修复吴淞江、练湖等),推广"棉稻轮作",使苏州府粮食亩产从元末的1.5石增至2.2石(《农政全书》载);  
   - 商业保护:设立"市舶司",与海外贸易商签订"平准约",保证丝织品出口价格稳定;  
   - 文化笼络:重修文庙,资助学者刊刻《道藏》,吸引江南士人归附(如诗人杨维桢曾受聘为幕僚)。

三、战略误判与历史宿命:被时代淘汰的保守者
1. 地缘政治的致命缺陷  
   张士诚政权控制区域(今江苏、浙江北部)虽富庶,但存在三重战略困境:  
   - 四面受敌:北邻朱元璋,西接陈友谅,南濒方国珍,东靠大海,缺乏战略纵深;  
   - 水网限制:长江与运河构成天然防线,但也导致军队调动缓慢(如1363年救援安丰时因运河结冰延误战机);  
   - 经济依赖:过度依赖苏州府的赋税(占其财政收入70%),一旦失守则政权崩溃。

2. 与朱元璋的决战对比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至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战争呈现明显差异:  
   | 维度       | 张士诚                     | 朱元璋                     |
   |----------------|-------------------------------|-------------------------------|
   | 军事战略   | 被动防御,依赖城池固守         | 主动出击,采用"围城打援"战术   |
   | 后勤体系   | 依赖苏州存粮,运输线易被切断   | 推行"屯田制",实现军粮自给     |
   | 人才使用   | 重用宗室(如弟弟张士信)       | 任用徐达、常遇春等寒门将领     |
   | 情报系统   | 依赖密探,信息滞后             | 建立"锦衣卫"前身,渗透敌后     |

四、历史记忆的塑造:从失败者到民间英雄
1. 自杀结局的象征意义  
   1367年平江城破时,张士诚拒绝投降,在焚毁宫殿后自缢(一说被俘后绝食而死),其结局被赋予三重解读:  
   - 士人阶层:明代文人将其塑造为"忠臣不事二主"的典范(如《明史》称其"拒降,义也");  
   - 民间传说:苏州百姓编造"张王显灵"故事,称其死后化为城隍神保护一方;  
   - 朱明统治:朱元璋虽贬其为"枭雄",但默认民间祭祀(苏州城隍庙至今供奉张士诚像)。

2. "久思"记忆的现代延续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久思"的谐音转化反映民间记忆的创造性重构:  
   - 语言游戏:苏州方言中"九四"与"久思"发音相近,百姓通过谐音表达怀念;  
   - 仪式符号: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传说张士诚生日),苏州有"烧久思香"习俗,香灰形状被附会为"诚"字;  
   - 历史叙事:清代《吴门画舫录》等笔记小说中,张士诚被描绘为"爱民如子"的贤王,与朱元璋的"暴君"形象形成对比。

结语:被时代浪潮淹没的改革者
张士诚的悲剧,在于他既是元末乱世中崛起的英雄,又是旧式割据势力的代表。其政权在江南实施的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政策,展现了超越流寇层面的治理能力;但固守苏州一隅、缺乏战略眼光,又使其最终沦为朱元璋统一战争的牺牲品。历史对他的记忆,既包含对失败者的同情,更蕴含对"仁政"理想的追慕——在苏州百姓心中,那位曾废除苛税的盐贩子领袖,永远是比朱元璋更贴近民心的"草根皇帝"。这种记忆的延续,恰是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最生动的注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537
金币
470640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3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这位在元朝末年以盐贩身份崛起、割据江苏并至今仍受民间自发祭拜的人物是张士诚。其生平与历史影响的核心脉络如下:

一、出身寒微的盐枭起义
底层抗争:张士诚(原名张九四)生于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大丰),早年以贩私盐为生。因元朝官吏层层盘剥,盐民生计艰难,他率弟及盐丁十八人揭竿而起,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迅速扩张:凭借豪爽重义的性格与广泛人脉,起义军迅速壮大,1353年攻占泰州、兴化、高邮,次年于高邮自立为“诚王”,建大周政权。
二、割据江南的“吴王”
定都苏州:1356年渡江南下,夺取常熟、湖州、常州等地,定都平江(今苏州),控制范围北至山东济宁、南抵浙江绍兴,成为元末“最富”的割据势力。
治世仁政:
轻徭薄赋:废除元朝苛法,大幅减免赋税,推行垦荒政策,使江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根治水患,促进农业与漕运繁荣。
重教崇文:设立弘文馆招纳学子,提供饮食津贴;建礼贤馆延揽施耐庵、罗贯中等文人。
三、败于朱元璋,民心长存
争霸失利:虽富甲一方,但战略偏于保守,后期遭朱元璋大军围攻。1367年苏州城破被俘,自尽而亡。
民间追思:
“烧久思香”:百姓因其原名“九四”谐音“久思”,每年自发焚香祭奠,感念其治下安定。
苏州民谚:“死不怨泰州张”(与“生不谢宝庆杨”对比),直指其仁政深得民心。
现存遗迹:苏州斜塘有其墓地(士诚路旁),报恩寺塔存沈万三所立纪功碑,玉皇宫等建筑亦关联其事迹。
四、历史评价:复杂枭雄与平民守护者
争议性:曾降元、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政治选择饱受非议。
民生贡献:在战乱中庇护一方,发展经济、振兴文教,被近代学者视为“元末江南民生恢复的关键人物”。
💡 如今,江苏多地仍延续祭祀传统,其墓园香火不绝,印证了“民心即丰碑”的历史箴言。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4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