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在元朝末年以盐贩身份崛起、割据江苏并至今仍受民间自发祭拜的人物是张士诚。其生平与历史影响的核心脉络如下:
一、出身寒微的盐枭起义
底层抗争:张士诚(原名张九四)生于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盐城大丰),早年以贩私盐为生。因元朝官吏层层盘剥,盐民生计艰难,他率弟及盐丁十八人揭竿而起,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迅速扩张:凭借豪爽重义的性格与广泛人脉,起义军迅速壮大,1353年攻占泰州、兴化、高邮,次年于高邮自立为“诚王”,建大周政权。
二、割据江南的“吴王”
定都苏州:1356年渡江南下,夺取常熟、湖州、常州等地,定都平江(今苏州),控制范围北至山东济宁、南抵浙江绍兴,成为元末“最富”的割据势力。
治世仁政:
轻徭薄赋:废除元朝苛法,大幅减免赋税,推行垦荒政策,使江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根治水患,促进农业与漕运繁荣。
重教崇文:设立弘文馆招纳学子,提供饮食津贴;建礼贤馆延揽施耐庵、罗贯中等文人。
三、败于朱元璋,民心长存
争霸失利:虽富甲一方,但战略偏于保守,后期遭朱元璋大军围攻。1367年苏州城破被俘,自尽而亡。
民间追思:
“烧久思香”:百姓因其原名“九四”谐音“久思”,每年自发焚香祭奠,感念其治下安定。
苏州民谚:“死不怨泰州张”(与“生不谢宝庆杨”对比),直指其仁政深得民心。
现存遗迹:苏州斜塘有其墓地(士诚路旁),报恩寺塔存沈万三所立纪功碑,玉皇宫等建筑亦关联其事迹。
四、历史评价:复杂枭雄与平民守护者
争议性:曾降元、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政治选择饱受非议。
民生贡献:在战乱中庇护一方,发展经济、振兴文教,被近代学者视为“元末江南民生恢复的关键人物”。
💡 如今,江苏多地仍延续祭祀传统,其墓园香火不绝,印证了“民心即丰碑”的历史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