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将领。在每场战斗中,粮草供应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一般来说,军营里对于粮食并没有过于严格的规定。然而,有一位将领却制定了一条非常特殊的命令:禁止士兵吃羊肉!这位将领便是秦国的名将白起。尽管秦国的军队物资充足,士兵们也很难理解这一禁令。那么,白起为什么会下这样一个命令呢?

白起出生于战国时期,具体的出生时间无法考证。那时的秦国已经是一个强盛的国家。秦昭王在位十二年后,秦国开始实施东进的战略,旨在征服其他六国,为统一天下打下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秦国大力寻求有才华的军事将领,白起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秦昭王是一位雄心勃勃、智谋过人的君主,他推行商鞅变法,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并且实施了军功爵制。这一制度让许多平民出身的人才得以进入军队,担任将领,而贵族的地位和权力逐渐被削弱。白起出生于平民家庭,但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华和胆略,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秦国的顶级将领。他一生征战四方,长达三十多年,攻占了七十多个城池,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秦国的半壁江山,都是白起的带兵打出来的。

说到白起最著名的战役,那便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当时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为了阻止秦军进攻,在长平设下了三道防线。最初,秦国派出的将领是王龁,但王龁连续三年攻不破赵军的防线,导致秦军损失惨重。后来,秦王秘密派遣白起替代王龁,前往前线指挥作战。白起并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以退为进策略,诱使赵军出击,并隐瞒了秦军的真实力量。最终,白起成功地将赵军45万人全歼,直接打垮了赵国的战斗力。尽管长平战役结束后,白起打算趁胜追击,灭掉赵国,但赵国通过魏国的援助避免了彻底灭亡。尽管如此,长平战役依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白起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军中禁止吃热食,也不允许吃羊肉,只能吃牛肉。当时的秦国位于陕西,这一地区的羊群资源丰富,士兵们平时吃羊肉很常见。因此,白起下达这一禁令让很多士兵感到疑惑,不明白为何不让他们吃羊肉。但由于白起是将领,士兵们不敢质疑,只能默默遵守。

尽管有禁令,但一些士兵还是忍不住偷偷吃羊肉。一天晚上,白起悄悄起床,去检查是否有人违反命令,果然,他抓到了一些士兵在偷吃羊肉。白起非常生气,对这些士兵进行了惩罚。但他并没有立刻解释禁令的原因,而是让这些偷吃羊肉的士兵走到离军营50步远的地方。白起问他们是否能闻到羊肉的膻味,士兵们答道:味道很重。 白起没有再说什么,而是默默离开。士兵们终于明白,羊肉的膻味很浓,若全体士兵都吃羊肉,远离军营的敌人很容易就能闻到气味,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士兵们理解了白起的良苦用心,之后都严格遵守这一命令。正是因为白起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秦军才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最终将赵国打得元气大伤。

白起的军事才能无可置疑,他所领导的每一场战役几乎都是胜利的,因为他忠诚于国家,并且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决策力。然而,尽管白起的威望越来越高,秦王却在长平战役后对他产生了疑虑。

长平战役结束后,秦国准备攻打邯郸。当时邯郸的实力和秦国相当,因此秦军在攻城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秦王得知情况后急忙命令白起去领兵攻打邯郸,但此时白起正在卧病在床,于是他婉拒了秦王的命令。秦王生性多疑,认为白起的拒绝意味着他有异心,怕白起在这个时候起兵谋反。于是,秦王派人控制了白起的家人,并向白起送去一把剑。白起明白秦王的用意,但为了保全家人和部下的性命,最终选择含泪自刎,英勇就义。

白起的死,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多疑和忌惮。许多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并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君主的猜忌与防范。白起虽然最终被赐死,但他的战功和名声永远铭刻在历史上。他被称为战神,他的名字将永远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