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价格翻倍背后,是品牌化升级与克重计价模式的“双重收割”。
📌 背景:从街边平价到品牌溢价
连锁品牌将麻辣烫从“按串计价”改为“按斤称重”,看似自由选择,实际单价远超市场水平(如豆芽28.8元/斤,比超市有机豆芽贵3倍)。
一线城市连锁店人均消费达31.4元,比传统街边摊高出35%。
🧮 定价套路:看似自由选择,实则暗藏玄机
项目 市场价(超市) 麻辣烫店价格 差异倍数
豆芽 8.25元/斤2 28.8元/斤2 3.5倍
潮汕牛肉丸 10元/斤(速冻)11 59.6元/斤(2个5.96元) 6倍
荤素同价策略模糊了食材成本差异,消费者易因心理错觉多拿菜。
加盟商可自主调价,导致同一品牌在不同商圈价格差异显著。
🚨 行业困境:扩张与品控的失衡
杨国福、张亮等品牌频陷食安问题(如老鼠、虫子、缺斤少两),暴露出加盟模式管理漏洞。
麻辣烫、麻辣香锅、小火锅等新旧赛道混战,消费者对“模糊定价”容忍度降低。
✅ 建议:如何避开“克重刺客”?
选择明码标价的街边摊:部分摊主仍按传统“论串计价”,单价透明。
警惕称重陷阱:拿菜前先换算单位,避免因“50克单价”误判总价。
优先社区食堂:均价15-25元,菜品新鲜且无称重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