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江南小城,藏着无尽惊喜
常熟,这座江南小城,着实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去过一次便难以忘怀,即便去过三次,每次前往仍能发现新的惊喜。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色彩。
深厚的历史底蕴
常熟的历史源远流长,三千年前,勾吴国的故都便设立于此,勾践的祖宗泰伯南奔,第一站就选择了这片滩涂之地,为这座城市奠定了古老的历史根基。这里还是孔子门下唯一南方徒弟言偃的故乡,言偃后来成为孔门十哲之一,成为儒学南下的重要推动者,使得常熟成为了儒家文化在江南的重要圣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常熟还孕育了众多名人。黄公望晚年寄情于虞山山水,留下了传世的《虞山图》,他的《富春山居图》更是闻名遐迩。沙家浜不仅有着样板戏的传奇,当年阳澄湖芦苇荡里还曾有真刀真枪的江南抗日纵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英勇的红色记忆。常熟还是中国著名的藏书之乡,汲古阁的主人毛晋,刻书之多堪称明代之最,铁琴铜剑楼更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彰显了这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独特的园林景观
常熟的园林与苏州园林虽同属吴文化体系,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苏州园林喜欢在城里圈地,高墙围合,尽显市井气息;而常熟则依托虞山尚湖的山水格局,园林造得敞亮大气,城里水系发达,活水绕着园林流转,池子规模较大,给人一种开阔之感。
曾赵园
曾赵园最早是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的“小辋川”园林遗址,清同治光绪年间被曾、赵两家分而治之,如今已打通合称为曾赵园。这两座园林都巧妙地借景虞山,将远山作为背景,使得原本面积不大的园林瞬间有了纵深感,这种设计理念与摄影构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曾园是曾之撰所建,其子曾朴写出了被鲁迅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隔壁赵园是赵烈文的产业,赵烈文曾给曾国藩当师爷,后来官至直隶知州,还娶了林则徐老战友邓廷桢的女儿。邓廷桢是清朝重臣,在鸦片战争中与林则徐齐名,是抗英英雄,也是公开反对割让香港的第一人。
燕园
燕园位于虞山对面,园子主人是乾隆年间台湾知府蒋元枢,目前是第七批国保单位。燕园面积不大,但南北狭长的格局独具匠心,通过廊子将空间切割得曲折有致,比那些阔气的园林更具趣味。园内最有名的当属燕谷假山,这是清代叠石大师戈裕良晚年用虞山的石头搭建的微缩景观。戈裕良的叠石技艺堪称一绝,苏州环秀山庄能评上世遗园林,三分之二的功劳要归功于他叠的假山。
方塔园
方塔园里有常熟古城的地标——南宋崇教兴福寺塔,本地人称之为方塔。这座塔原本是崇教兴福寺的附属建筑,寺庙烧毁后,仅塔留存至今。站在新建的方塔园里仰望方塔,很难想象十二世纪的高僧们为改善常熟城风水而建塔的初衷。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工程启动半年后因主事文用和尚去世而停工,直到 140 多年后,后人才继续砌砖完工。如今,方塔成为第六批国保单位,进园免费,登塔需另付十元。方塔园虽是现代新建园林,但园内藏有不少古迹,有“宋代三宝”:九层方塔、800 多年的宋代古银杏、池西问泉堂前的宋代古井。逛到碑刻博物馆时,还能看到从南朝到民国的几百方残碑断石,以及米芾、赵孟頫、翁同龢等名家字画石刻。其中,南朝的石龙是常熟境内最早的石刻文物,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方塔园对面是豪客来(塔园馒头),本地人常去的早餐店,青团、包子、草头饼、酒酿饼等美食应有尽有。
虞山:文化圣地与自然美景的融合
虞山位于城区西北部,海拔 263 米,在长江三角洲这片平坦的水乡地区,堪称制高点。山脚插入老城区,旁边挨着尚湖,当地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虞山古称乌目山,因商周时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埋于此而得名。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也长眠于山脚下,这两位历史名人使得虞山成为儒家文化在江南的圣地。明清时期,读书人纷纷前往虞山,形成了虞山画派、诗派、琴派、印派、藏书派等诸多流派。
兴福寺(破山寺)
兴福寺最早是南朝齐时本地人倪德光用私宅改建的寺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描绘的便是这里。寺庙依虞山北坡的破龙涧而建,典型的江南风格,与山林溪涧完美融合。寺内保存着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柱础、明清的殿宇,还有空心潭、君子泉等充满氛围感的地方。中午时分,不妨在寺内品尝一碗 15 元的素面,味道比外面两家兴福老面馆更胜一筹。
虞山城墙
常熟的虞山城墙号称“江南小长城”,在苏南地区独树一帜。它并非围着城池而建,而是顺着山脊延伸,与台州临海府城墙的操作相似。西晋时期就有了土城的基础,元代张士诚占据常熟后,将西北段改为砖砌。明朝抗倭时,城墙扩建到七个城门,正式成型。1959 年拆城墙时,只有贴着山脊的部分幸存。1993 年修复时重建了城楼和城门,如今看上去颇具诚意。城墙分东西两段,西线保留了明朝铺设的四百八十级台阶,东边从言子墓到虞山门,是规整的石板路。明代的辛峰亭与九十年代修复的城楼相得益彰,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宝岩景区
宝岩是虞山三大收费景区之一,是常熟人夏天避暑的好去处。满山老树新绿交织,风过竹林,簌簌作响,燥热瞬间消散。宝岩最出名的是杨梅,拥有九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清康熙二十六年《常熟县志》中就有“到宝岩,看杨梅”风俗的记载,每年 6、7 月份的杨梅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景区内还有一座不收门票的宝岩寺,虽没有兴福寺那样有名,但距今也有 1500 多年的历史。如今寺内梁柱水泥虽新,但鸟鸣声比香火更响亮,竹影比雕梁更显眼,漫步其中,能让人的内心安定下来。
剑门景区
剑门景区位于虞山锦峰顶上,海拔 261 米。传说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劈开石门,实际上这是几亿年前的砂岩自然裂开形成的。这里是虞山观景的绝佳位置,风从石头缝中钻过,让人瞬间理解文人喜爱山居的原因。山下田垄整齐如棋盘,日头好的时候,尚湖的水波闪烁如碎银。
虞山户外线路
对于户外徒步爱好者来说,虞山有两条经典的徒步路线——雄鹰线和小环线,二者均可从清雅茶苑(山湾里店)出发。小环线适合徒步新手,全程约 6 公里,节奏轻松,路况良好。雄鹰线则适合有一定徒步经验的老手,全程 12 多公里,走下来需要五六个个小时。因其地图上的轨迹形似一只张开翅膀的鹰而得名。这条线路需要翻越四道梁,下四道坡,大部分是野路,林子密、石头多,路况复杂。途中会路过剑门、松风亭、联珠洞、三生石等景点,但更多时候是在与野路、竹林、溪涧和陡坡较劲。徒步前需准备好登山杖,穿防滑鞋和长裤,提前下载“两步路”等户外导航 APP,将路线离线存储,以确保安全。
尚湖风景区
虞山南边依偎着尚湖,尚湖的“尚”取自姜尚(姜子牙)之名,据说他年轻时曾在此钓鱼。尚湖又名西湖,因为东边还有昆承湖占据“东”字。古代汛期时,尚湖与昆承湖曾相连,明朝时统称为“八字湖”。元朝画家黄公望当年在此坐山脚饮酒赏景,如今我们见到的景致或许与他当年所见相差不大。现在的尚湖边上修建了仿古宅院和石桥,但最大的看点还是自然生长的水上森林。那些泡在水里的杉树年头久远,顶上栖息着众多白鹭。秋冬季节,叶子染红,景色美不胜收。
常熟虞山名人墓
虞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山上葬着众多从商周到明清的名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仲雍和言子,还有翁同龢墓、翁心存墓、黄公望墓、王石谷墓、曾朴墓、蒋元枢墓、魏浣初墓、瞿式耜墓、瞿景淳墓、钱谦益墓、柳如是墓、王鈇墓、四高僧墓、两义士墓等。黄公望墓位于虞山北麓小石洞,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墓前石牌坊上“元代高士”的字样,仿佛表明他的《富春山居图》只是副业。拂水岩下藏着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墓,钱谦益的墓背山面湖,碑是 80 年代补立的。“钱牧斋”三个字硬邦邦地立着,让人想起他惜身水太凉、失节降清的历史。柳如是是钱谦益的侧室,南京秦淮八艳之首,才女与侠妓的身份让她的一生比戏剧还跌宕。她劝钱谦益自杀不成,最后自己吊死在钱氏祠堂,一个选择活着背负骂名,一个选择死亡保全名节。王石谷的墓在虞山南路蓝原葺那片产业园西边,“石谷”是他的字,“翚”是他的名,他是清初画坛的标杆人物,也是虞山画派的创始人。他草根出身,若不是被王鉴、王时敏等太仓文人老爷看中,领着他临摹宋元画作,或许《康熙南巡图》不会由他主笔。瞿式耜葬在剑门景区北边的牛窝潭,这位留守桂林的南明兵部尚书,多次击退清军,城破后盘腿坐在衙门喝茶,等清军进来捆他,最后从容就义。翁同龢的墓在鹁鸽峰脚下松树林里,旁边是他父亲翁心存的坟。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当过两代皇帝的老师,戊戌变法时起草过《定国是诏》,最后却革职永不叙用,回家养老。说到翁家父子,不得不提常熟市中心的彩衣堂,这是第四批国保单位。彩衣堂原本是桑姓大家族的产业,明代中叶叫“森桂堂”,道光十三年,翁心存回乡置产,两年后为祝母寿定名为彩衣堂,翁同龢从小在此长大。彩衣堂是四合院布局,轴线有 3 路,房屋 90 余间,分内外两院,西北为园。真正意义上的“彩衣堂”是第三进大厅,梁架上百来幅图案里游龙和仙鹤与喜鹊闹梅相互交织,堪称明代苏式彩绘的天花板。
诱人的美食
常熟的美食也别具特色,常熟炒浇面在整个江浙地区都颇具竞争力。灶头旺火现炒的鳝背腰花,扣在苏式细面上,噼里啪啦作响,香气四溢。不过大部分面馆只营业到中午,想品尝这道美食需把握好时间。
常熟,这座江南小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园林景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诱人的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每一次到访,都能让人收获不同的体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