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猎奇]曹丕有10个儿子,又十分憎恨曹叡,可是为何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曹叡[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551
金币
7389
道行
19523
原创
29465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3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小时前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2) —

《——【·前言·】——》
魏文帝曹丕临终那年,床前站着的,不是宠臣,不是后妃,是那个被他冷落多年、几乎从未公开认可的儿子——曹叡。
宫中众人都知道,曹丕对这个儿子一向冷淡,甚少召见。可病榻之上,他将手中象征皇权的玉玺,交给了这个他曾一度厌恶的人。

那个被故意忽视的人
220年冬,曹操刚死不久,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自立为帝。年号黄初,从洛阳起家,王朝翻篇。外界看热闹,朝臣心里却都明白,这是一个还没稳住根基的新朝。

他确实掌控了权力,兵权、律法、封爵一手抓。但皇位怎么传?没人知道。曹丕也不说。
他有儿子,十个。看起来子嗣旺盛,家族兴盛。但细看——大部分年幼不谙事,几个成年的也没被重用。长子曹叡是甄氏所生,早年被封平原王,名义上有地有权,实际上被圈在地方。
次子以下情况更杂。曹协、曹贡早夭;曹俨、曹鉴各有封号,但政务经验全无。最具争议的是曹霖,母亲是郭皇后,皇后之子,理论上位分不低。可偏偏这个人出名的不是文才、不是军功,是脾气。
动辄打人,动辄杀仆。一次在府中将亲随杖毙,引来廷尉质问,曹丕压了下来,但内心明显不悦。再后来,曹霖在朝中几乎无人言及,等于变相“冷藏”。
十个孩子,看着多,能挑的,少之又少。

偏偏这时,曹丕不表态。不册太子、不提继承、不安排接班。连宫中都感到紧张。黄初四年后,宫中议论越来越多。谁都知道,立储越晚,变数越大。可曹丕依旧沉默。
史书中没有解释他为何不早立太子。但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对权力争斗的恐惧根深蒂固。年轻时,他就和弟弟曹植争储争得刀光剑影。父亲曹操一度偏爱曹植,甚至想让他继承相位。曹丕花了十几年,才在朝中培植人脉,赢得支持,扳倒弟弟。
那场兄弟之争给他留下阴影,也让他对储位传承格外慎重。他怕争,他怕乱,他怕一旦定下,朝中风向改变。
但不立,反而更乱。

朝中大臣陈群、司马懿、华歆等人,都曾私下讨论过继承人问题。大家口风紧,但心里都明白:如果明日皇帝突然驾崩,谁来撑这个摊子?
没人知道答案。
而那边,曹叡继续在地方沉默。无诏进京,无职进朝,连节日朝会都鲜见出席。一个太子候选人被如此冷处理,在曹魏政坛史上极为罕见。

母亲甄氏死得早,原因复杂。史书仅记“赐死”,具体过程未述。坊间流传是宫闱纷争,但无确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曹丕从未公开悼念甄氏,也未追封其后位。
曹叡,是甄氏唯一活下来的痕迹。这层关系,给他的政治身份蒙上了阴影,也成为他始终无法贴近中枢的根源。

最后关头的抉择
226年春,曹丕南巡途中突然染病,急返许昌。病情恶化之快超出所有人预料。御医束手,药石无效。天子卧床不起,政事停摆,宫中气氛骤冷。
这时,所有人都看向皇子。
十子之中,大多数还在读书识字。年长者仅两人:曹霖和曹叡。前者素行不良,官吏避而远之;后者虽无显赫政绩,但名声尚可,地方治理也无大过。最关键的,是年龄。

曹叡二十二岁。按照魏律,成年已久,理应入朝。但此前从未任要职,也从未参与决策。几乎是个空白人选,却又是唯一能扶得起来的“成年人”。
五月,病榻上的曹丕终于开口。下诏:立曹叡为太子。
没有仪式,没有前奏,没有试探,一纸诏书,定下国运。紧接着,发布辅政名单——陈群、司马懿、曹真、夏侯尚为托孤大臣。曹叡即位由他们协助,政令照旧,不许动摇军政架构。
整个过程迅速如闪电。没有拖延,没有质疑,也没有任何宫中阻力。
可就在数日前,曹叡仍然只是个平原王。

人们震惊,但没有反对。因为众人心里都清楚:这是一个被冷处理多年,却始终没有被真正放弃的继承人。
从没封太子,却突然继位。看似反常,但在魏国朝局中,却是最不乱的一步。
朝中几位元老大臣的态度决定一切。陈群主张礼制,认为嫡长优先。郭皇后虽非曹叡生母,却早年收其为养子,这一层名分,正好补上“嫡”字空缺。从制度上讲,曹叡比任何一位皇子更合法。
司马懿则更现实。他熟知兵权架构,也深知魏国诸王实力对比。要传位,必须稳定军心。要稳定军心,必须立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王。曹叡虽冷,却无敌。

这场临终传位,不是曹丕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朝廷在关键时刻的共识妥协。
六月二十九日,曹丕病逝。曹叡即皇帝位,改元太和。诏告天下,赦免旧年之罪,昭告四方。
自此,那个曾被弃于角落、几乎被遗忘的平原王,成为大魏新君。
从边缘到中心,仅用七天。这是皇权制度下最紧张、最冷硬、也最不容情感流露的接班样本。

心里的刺,皇位上的人
226年初夏,宫门紧闭,洛阳气氛压抑。曹丕病情加重,太医接连数日不进食,左右惊惶。廷中大臣排队请命,求立储位,无人敢直言名字。
他知自己时间不多。十个儿子,一个个扫过去,活着的不多,能立的不行。有的未及弱冠,有的劣迹斑斑,有的才堪记名,有的从未召见。
朝廷不能空,继承不能拖。再拖,就是动摇。再拖,就是宫廷变局。
可他始终不愿说出那个名字——曹叡。

这个名字,太沉重。叡,是甄宓之子。甄宓,曹丕早年所娶,邺城旧人,文采出众,名冠一方。但也正是这个女人,在魏国开国前后,被赐死于后宫,死得无声无息。
史书惜墨如金,只写“赐死”。坊间众说纷纭,或为宫廷争斗,或为言语不慎,或牵涉权谋。无论何因,终究是曹丕亲手签下了命令,终止了甄氏的性命。
死后草草下葬,未封后位,未立庙号,未迁洛阳。她的存在,被彻底从宫史中抹去。
留下的,只有那个孩子。
曹叡身上有甄氏的影子,也有邺城的血脉。在曹丕眼中,这是一个刺目的活证据。越长大,越像。越懂事,越难忍。

他没有废他。也没有提拔。把他远远封到冀州,赐爵平原王,给封地,不给实权。朝会不召,军中不任,几年下来,曹叡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王”。
可他也没有倒下。府中井然,律令分明,言语谨慎,无一失礼。陈群偶尔巡视地方,私下对人说,“平原王虽不多言,然颇知事理。”
曹丕听到了,但依旧沉默。
不是不知儿子之才,而是不愿直面那个名字背后的记忆。

可226年夏,他别无选择。其他儿子,要么病体羸弱,要么荒诞无度。朝中谁都不信,百姓谁都不服。
偏偏曹叡稳重、寡言、守礼,年二十二,年岁合宜,身份虽带争议,但早年已被郭皇后收为养子,礼法上已成“嫡长子”。再无破绽。
朝堂沉默,百官观望,大势已成,曹丕不能再拖。
他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决定。不是父亲传子,而是皇帝交权。一个决定迟一天,就是国基动摇。宫廷内斗从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也不会宽恕犹豫。

于是他屈服。他把诏书下了,把名字写下,把玉玺交出。他也许没原谅这个孩子的出生背景,但他承认了这个孩子是唯一能守住这个皇位的人。
那一夜,洛阳没有鼓声。曹丕在病榻上合眼。曹叡披上龙袍,走进大殿。

皇位不是给他的,是众人推给他的
在表面上,这是一位父亲临终前的托付。但在深层,这场传位,早就不再是曹丕一人的抉择。
魏国立国七年,制度未稳,根基未固。曹操留下的不是完备律法,而是一套刚成型的世家与将相制衡结构。传位不能靠父爱,必须依靠朝堂共识与政治博弈。

谁继位,关乎的不只是王位,更是制度延续、军权稳定、士族归属。
曹丕当年从曹植手中夺得继承权,靠的是人脉、理法和精密部署。陈群定储律、荀彧助论策,才使他坐稳帝位。如今轮到他传位,他更明白,这不是可以随性而为的选择。
陈群是朝中礼法代表,讲究名分与继承制度。司马懿掌军务,目光沉冷,看重稳定。曹真、夏侯尚,是曹氏宗亲,将权重要,战功丰厚。

这几人,代表着整个政权的四角。他们不敢直接建议,但默契达成。谁能即位,取决于谁能让四人同时点头。
曹叡虽不得宠,却是最合规矩的人选。年纪合适,身份已被“养母”郭后修正,行事稳重,朝野皆可接受。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派系。无人为他站队,也无人替他鼓噪。这一点,在政坛尤为致命,也尤为安全。
一旦他继位,朝中不会大变,军中不会震荡,族中不会争吵。

这是所有辅政者最想要的继承人:安静、合法、好控制。
于是,病床前,曹丕宣布立太子。翌日,四臣接诏辅政。宫中肃静,百官无言,既不惊喜,也无反对。
曹叡披上袍服,拜谒祖庙。没有欢呼,只有沉稳。
第一道诏书,是赦令;第二道,是任命陈群、司马懿总理政务;第三道,是约束诸王,不得干政。三道诏书,三步稳棋,一场动荡在开局便被压住。

大魏没有动乱,没有夺位,没有兄弟相残。因为这一场继位,不是家族之争,而是制度内的默契安排。
曹丕临终,不得不妥协。但这份妥协,成就了魏国未来十年的稳定。
而这个从不被叫进宫的平原王,用他的沉默、顺从与低调,最终站到了所有人前面。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43分钟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262
金币
448716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小时前
曹丕最终传位给曹叡,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本质上是权力逻辑对个人情感的压倒性胜利:

一、子嗣凋零的现实困境
存活皇子寥寥无几
曹丕虽有10个儿子,但其中5人(曹协、曹鉴、曹贡、曹俨、曹喈)在他生前已夭折。临终时仅存5子,除曹叡成年(22岁)外,其余均年幼(曹蕤、曹礼、曹邕不满10岁),曹霖虽年长但性情暴虐。实际可选对象仅曹叡一人。

继位者年龄的硬性门槛
魏国政权初立,若立幼子必致主少国疑、权臣干政。曹丕自身经历过夺嫡斗争,深谙幼主临朝的风险,成年皇子只剩曹叡符合政治基础要求。

二、曹叡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政治资本的早期积累

祖父曹操的背书:曹操在世时便常携曹叡参与朝政,公开称赞其"可托三世",奠定其宗室威信。
朝臣集团的共识:陈群、司马懿等重臣认可曹叡的沉稳与能力,认为其是乱世中"能让大家睡得着觉的君主"。
隐忍的生存智慧

生母甄宓被曹丕赐死后,曹叡主动认杀母仇人郭皇后为养母,每日恪守孝礼,成功换取后宫支持。
遭曹丕贬为平原侯期间低调积攒声望,塑造"仁厚稳重"的公众形象,形成众望所归的舆论压力。
礼法身份的双重合法化
作为曹丕实际长子,过继给郭皇后又获得"嫡长子"名分,完美符合嫡长继承制的宗法要求,使曹丕无法从制度层面推翻其继承权。

三、情感恨意对政治理性的妥协
猎鹿事件的隐喻性转折
曹丕命曹叡射杀失母幼鹿时,曹叡流泪回应:"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此举触动曹丕对甄宓之死的愧疚,父子关系出现微妙转机。

王朝存续的终极考量
曹丕厌恶曹叡源于其相貌性情酷似甄宓,但作为帝王,他更畏惧江山崩毁的后果。暴戾的曹霖会引发动荡,幼子继位可能重演汉末乱局,而曹叡是唯一兼具能力、年龄与合法性的选项。

结局:迟来的政治妥协
曹丕拖到临终前一天才正式立储,折射出其内心的挣扎。但当他躺在病榻上面对顾命大臣时,个人喜恶最终让位于冰冷的权力规则——传位曹叡不是意愿的选择,而是维系统治的唯一解。这一决定客观上延续了曹魏政权两代稳定,印证了曹操"可托三世"的预言。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43分钟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004
金币
5358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9分钟前
魏文帝曹丕临终前召见被冷落多年的儿子曹叡,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与情感复杂性的历史事件。这一举动不仅反映了曹丕晚年对继承问题的深思熟虑,也揭示了曹魏政权在权力交接中的深层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

一、血缘正统与继承合法性:确保皇权平稳过渡

曹叡是曹丕与甄氏(后追封为文昭皇后)所生的长子,出身高贵,血统纯正。尽管甄氏因失宠被赐死,导致曹叡一度被边缘化,但他在法理上始终是嫡长子,具有无可争议的继承资格。曹丕晚年病重,意识到必须尽快确立继承人以避免宗室争斗或权臣擅权。在众多皇子中,曹叡年长且聪慧,若不立之,极易引发其他势力觊觎大位。因此,召见曹叡实为确认其储君地位的关键一步,旨在通过公开托付强化其合法性,防止政局动荡。

---

二、政治平衡与辅政布局:构建稳定的权力结构

曹丕临终前不仅召见曹叡,还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分别代表士族(司马、陈)、宗室(曹真、曹休)与军方势力,构成一个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而曹叡作为被托付的对象,既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也是各方博弈的交汇点。曹丕深知自己死后权力可能旁落,故特意将长期被冷落的曹叡推至前台,使其成为凝聚各派力量的“共主”。此举既可防止某一集团独大,又能借皇帝权威维系中央集权。选择曹叡,正是因为他虽曾遭冷遇,却未深度卷入宫廷斗争,便于各方接受。

---

三、个人情感的回归与悔意的体现:父性觉醒与历史评价的考量

尽管史书记载曹丕因郭女王的影响而疏远甄氏母子,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生命垂危,他对过往决策可能产生反思。甄氏之死本就充满争议,《三国志》暗示其死因非完全出于曹丕本意,更多受后宫倾轧影响。临终之际,曹丕或许心生悔意,试图通过重新接纳曹叡来弥补父子亲情的断裂。此外,作为一位重视文治、追求身后名的帝王(如其《典论》所示),曹丕必然在意历史评价。若传位于庶出或年幼之子,易被视为昏聩;而传位于德才兼备的嫡长子,则彰显其明断。因此,召见曹叡亦是一种道德姿态,意在塑造“知人善任、顾念宗嗣”的帝王形象。

---

四、曹叡本人的才能与早年表现:并非单纯的被动继承者

值得注意的是,曹叡并非仅凭出身获得青睐。据《魏略》等史料记载,他自幼聪颖,“好学多识,特留心于政术”,曾在数次随驾出行中表现出卓越的判断力。例如,一次随曹丕狩猎,曹丕欲射杀母鹿,曹叡跪请勿杀,言:“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见其子孤。”此语既显仁心,又暗含对父亲处置甄氏之事的委婉讽谏,令曹丕动容。这类事件虽未必直接促成临终召见,但无疑在曹丕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曹叡早已以隐忍与智慧积累政治资本,等待时机。曹丕的召见,是对其实质能力的认可,而非单纯形式上的传承仪式。

---

五、应对外部威胁与王朝延续的战略考量

曹丕去世时,三国鼎立之势未改,蜀汉有诸葛亮主政,东吴孙权虎视眈眈,边境战事频仍。在此背景下,新君必须具备足够的威望与能力应对内外挑战。年幼或弱势的继承人极易导致外戚专权或边将跋扈。相比之下,时年已二十有余的曹叡心智成熟,能迅速掌权。曹丕深知,唯有强主继位,方能维持曹操以来的霸业根基。因此,召见并正式确立曹叡为接班人,实为保障国家存续的战略选择,体现出一位成熟政治家超越私人恩怨的全局视野。

---

结语:冷落与召见之间的张力,折射出权力与人性的交织

曹丕对曹叡的长期冷落与临终召见,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帝王 政治的逻辑之中。冷落是宫廷权斗的结果,是情感与权力交织下的悲剧;而召见则是理性回归的体现,是制度、道义与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抉择。这一事件不仅决定了曹魏第二代君主的命运,也为后来司马氏崛起埋下伏笔——毕竟,正是曹叡在位期间重用司马懿,最终导致魏室衰微。然而,站在曹丕的角度,他所能做的极限,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最合适的继承人推向舞台中央,哪怕那人曾是他回避的儿子。

历史往往如此:最深的冷漠之后,可能是最沉重的托付。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43分钟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