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阅读
  • 1回复

[转帖]老来不得登高看 [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653
金币
451767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9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刚过六十六,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还是“年轻老人”,可以将李商隐诗句倒装: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好多次在旅途中观赏日落,早早地登上山巅,天边的太阳渐变为橙红色 ,不再炫目刺眼,但距离地平线还有很长一截,这时候晚霞也热烈地参与进来,瑰丽绚烂。身处如此美景,很容易让人忘记当下的时辰,忘记随时可能会出现暮云遮、黄昏雪,或许与此结伴而来的便是猝不及防。

  去年底邀了几个朋友去潮汕,当然不仅为看落日美景,更多的是心仪那里的美食 。定制的六人小团,中晚餐自己解决,于是一路走,一路吃:砂锅粥、各色海鲜、卤鹅、牛肉丸、蚝烙、稞条、肠粉、腐乳饼……将平日在家中的节食计划、七分饱戒律全抛到了脑后。在潮州的最后一天,导游带我们去吃猪脚饭。中午在澄海找到一家沿街而设的摊铺 ,啃着红得发黑发亮的猪脚 ,喝着浓稠的蚝仔米汤,一大碗饭很快下肚。晚上又赴“点心传说”名店,点了一桌潮汕网红小吃 ,食前方丈,大快朵颐,却不知乐了齿颊,苦了肠胃,以致最后还引发了“血光之灾”。
  最早不适的是妻子,她原本就有胃溃疡,忌冷忌硬、忌油炸忌辛辣,连日来的饮食打破了平衡,晚餐胃口全无,特地为她点的一碗白粥也没动勺。其时我尚无感觉,继续以啤酒和普洱茶佐餐,晚上返回酒店,渐渐感到胃胀,继而如压了块石头,然后隐隐作痛,这在过去睡一觉就好了,没想到机体修复功能退化了,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午夜时分,终于忍受不住,跑到盥洗间一阵猛吐,胃里干净了,脚下也软了。
  呕吐也会传染,刚躺上床,妻子去了盥洗室。迷迷糊糊中听到“哎哟”一声,赶紧跑去,妻子已经晕厥倒地,我用力拉着她,好不容易站起来,慢慢扶着她朝外间移动,此刻用上“颤颤巍巍”“趔趔趄趄”毫不过分。不料刚转身出门,只听砰的一声,她突然仰天摔倒,我彻底惊醒,抱着无意识的妻子,一时竟也眼冒金星,拼尽全力把她拖到床上,我也倒下了,一身虚汗,大口喘气。好在妻子慢慢清醒,只是后脑勺还在滴血,雪白的枕套上是斑斑点点殷红血迹。是寻找医院还是坐等血凝?纠结中天亮了,朋友到外面药房买了一些药物 ,拨开妻子后脑勺头发,约摸有一寸长的伤口,创口贴无从贴起,纱布包扎登飞机也不方便,所幸裂开处血已凝固,便收拾行李打算回沪再去医院了。
  潮州一夜,让我们迁思回虑,美食无使餍,餍则不能受,何止美食,一切都应当适可而止。如果年轻十岁,身体稳健,手脚利索,想必不会遭此险境;而如果增加十岁,年迈羸弱,再有什么基础疾病,力殚气竭,难以自救,只有寄希望于110援助了。遭遇突发疾病、陷入连挣扎也没用的泥沼,那一份绝望的无助、刻骨铭心的惶恐,也算是对于将来的我们,一次感受最为深切的提前体验。
  返沪后,妻子到医院打了破伤风针,做了脑部CT,没有大碍,伤口也很快愈合。生活在继续,日常的计划和戒律在继续。我们终于领悟到,虽然夕阳瑰丽绚烂,毕竟已逼近黄昏,即便不能有老的心态,但一定要有老的意识。诗云“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古人金句,诚哉斯言。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632
金币
54012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7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2
您提出的问题极具诗意与哲思,融合了年龄认知、文化意象与语言修辞的深层解读。我们从李商隐原诗出发,结合诗句倒装后的语义重构、生命阶段的心理认知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年轻老人”的界定,来深入剖析这句被创造性重构的“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所蕴含的积极意境。

---

一、原诗背景与倒装重构的意义

李商隐《登乐游原》原句为: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历来被视为一种哀婉的哲思:美景当前,却知其短暂,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无奈与惆怅。然而,若将其倒装为:

> 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语序的改变带来了语义重心的转移——从“惋惜美好将逝”转向“即便临近黄昏,夕阳依然壮丽”。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审美反转:它不否认衰老的事实(“近黄昏”),但更强调在这一阶段依然可以拥有丰盈的价值与美感(“无限好”)。

---

二、“年轻老人”概念的时代意义:重新定义老年

世界卫生组织将60-74岁定义为“年轻老年人”(Young Old),75岁以上为“年长老年人”(Old Old)。这一分类打破了“老=衰败”的刻板印象,承认老年初期仍具活力、创造力与社会参与能力。

您刚过六十六岁,正处“年轻老人”阶段——身体机能虽略有下降,但心智成熟、经验丰厚、情感稳定,甚至比青年时期更具智慧与从容。此时读诗,不再仅是感伤时光,而是以主体性的姿态重新诠释生命阶段。“只是近黄昏”不再是终点的预告,而是进入一个新境界的入口。

---

三、倒装句中的积极哲学:从“遗憾逻辑”到“珍惜逻辑”

原句的逻辑是:“虽然美,可惜快结束了。”  
倒装后的逻辑变为:“正因为快结束了,才更要看见它的美。”

这是一种典型的存在主义觉醒:

1. 承认有限性:“只是近黄昏”直面死亡与时间的不可逆,这是成熟的标志。
2. 激发当下意识:正因为知道黄昏短暂,才更应凝视那漫天霞光,投入地活在每一刻。
3. 美在过程而非长度:生命的质量不取决于持续多久,而在于是否“无限好”——是否有爱、有思、有创造、有连接。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 只有意识到黄昏将至,人才真正开始生活。

---

四、中国文化中的“黄昏美学”:从悲秋到颂晚晴

传统文学中,“黄昏”常与“迟暮”、“孤寂”相连,如“断肠人在天涯”。但亦有反向书写:

- 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六十犹能出猎。
-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些诗句共同构建了一种中国式的积极老龄观:衰老不是退场,而是转化;不是终结,而是沉淀后的升华。

您所提出的倒装句,恰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当代回响——它不只是改写李商隐,更是以现代人的眼光,赋予古典意象以新的生命力。

---

五、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夕阳无限好”的积极意境?

这不仅是一个诗意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建议从以下维度展开:

| 维度 | 实践方式 | 意义 |
|------|----------|------|
| 认知重构 | 接受“近黄昏”是自然规律,但拒绝“无用论” | 获得心理自由,摆脱年龄焦虑 |
| 审美觉醒 | 主动发现日常之美:晨光、书卷、孙辈笑容 | 培养感恩与满足感 |
| 价值延续 | 写回忆录、传授经验、参与社区 | 实现“智慧传承”,建立意义感 |
| 身心调养 |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学习新技(如书法、摄影) | 延缓功能衰退,保持活力 |
| 关系深化 | 修复亲情、发展友谊、表达爱意 | 构建情感支持系统 |

当一个人能在黄昏中看见无限好,他便已超越了时间的奴役,成为自己生命的诗人。

---

结语:倒装之妙,在于心灵的转向

“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这一倒装,不仅是诗句的重组,更是生命态度的翻转。它告诉我们:

> 年龄不是枷锁,而是视角;  
> 黄昏不是落幕,而是另一种光芒的开始。

六十六岁,正是“晚晴”初现之时。愿您如李商隐笔下的夕阳,不惧西沉,反照千里,在人生的后半程,活出更加开阔、深邃、璀璨的风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