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说到四大名著,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它们还衍生出了许多文化产业,比如影视剧、音乐以及热门游戏《三国杀》等等。然而,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四大名著的概念并非最初就这样定下来的。事实上,最早的“名著”并非四本,而是六本。那么,为什么建国后会将六大名著改为四大名著呢?被删掉的那两本书,依然广为人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六大名著的由来 
 在明清时期,甚至到建国前,并没有“四大名著”这个说法。这个概念其实是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明代是文学创作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大家对各种作品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评选。 
 据历史记载,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首先提出了“四大奇书”的概念,他认为《史记》、《庄子》、《西厢记》和《水浒传》是四大经典之作。后来,冯梦龙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代替了《史记》、《庄子》和《西厢记》,并进一步发展了“四大奇书”的说法。 
 到了清朝,文学家李渔对冯梦龙的观点作了补充,他认为冯梦龙的版本更具代表性,因此“四大奇书”逐渐得到了认可,最终形成了这个说法。 
 四大名著的形成 
 然而,随着《金瓶梅》在清朝被列为禁书,它的地位逐渐下降。在《金瓶梅》被禁之后,《红楼梦》应运而生。虽然《红楼梦》初发布时也有褒贬不一的声音,有人认为它与《金瓶梅》有相似之处,内容以个人情感为主;但也有观点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讲述个人情感,它更广泛地反映了家族兴衰、社会变迁等层面。因此,《红楼梦》最终取代了《金瓶梅》,成为了名著之一。 
 所以,清朝末期到建国前的“六大名著”实际上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六本书。大家对《聊斋志异》并不陌生,因为它常常被改编成影视剧,比如《倩女幽魂》和《画皮》。而《儒林外史》则是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不同人物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为什么《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被删掉? 
 这两本书为何被从六大名著中剔除?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政府希望推广一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优秀作品,以便让人民群众阅读和理解。出版社在选书时,遇到了很多讨论和争议。最终,他们从六大名著中选择了更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四本书,将《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暂时排除。 
 其次,这两本书的内容也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科学与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虽然通过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问题,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的元素,尤其是《聊斋志异》中的鬼怪故事,容易与当时倡导的价值观产生冲突。 
 举个例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虽然没有涉及鬼神,但它深刻揭示了人们对功名的盲目追求和社会的黑暗面,这与新中国所推崇的和谐社会理念有所不符。因此,出版时的选择性剔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大名著的文化意义 
 尽管《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未能成为四大名著的一部分,但它们依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瑰宝,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反映。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清代的历史长河,覆盖了丰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果说这四本书有“小说性的历史”价值也不为过,它们通过精彩的文学叙述,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民众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从而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 
 虽然《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没有进入“四大名著”之列,但这两本书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们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依然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