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2回复

[奇观]鄂尔多斯原宇宙-未来草原的生活范式 /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6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476
金币
516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2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7

△ 实景照片

项目背景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黄河,浩瀚的沙漠,孕育了“黄河几字湾文化旅带”这一结合沙漠、湖泊、草原、平原和高原地貌于一体的独特自然景观区。

2022年7月至10月,为加快鄂尔多斯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地域特色鲜明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样板,在旗人民政府主导策划下,与《世界建筑》合作策划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未来草原”民宿创意设计工作营。工作室受邀参与了此次集群设计,并最终于2025年完工投入使用。

整体聚落由7个基本居住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面积约305平方米。单个居住单元内包含了完整的客厅,厨房,起居室,茶室,4个卧室和一个瞭望塔。通过合理计算的人居尺度计算每个圆形空间的尺寸,同时通过相连接的通道形成有趣的室内空间氛围。在靠近草原的空间,落地玻璃窗提供了大面积的草原景观视野。

设计主题

△ 实景照片

设计以“YUAN”为题,诠释对“原”(草原)、“院“(庭院聚落)、“圆”(圆形蒙古包)的理解,把场所的塑造和地域的特种融为一体。建筑师从蒙古包形象中提取圆柱+圆台形建筑体量,加以变形,成为独特的大小不一的建筑单元,由此聚合而成为一个独特的院落。

△ 实景照片

genius loci场地和母题

母题:消解的内与外 共生的院与原

人渴望定居,又总是向往游牧般的自由生活建筑则一直被用来摆平人类内心安居与浮生的矛盾。体现的不同于中西方传统院落的内外理解,更接近于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中着力还原的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即天地神人四相合一的生存理想“诗意的栖居意味着: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

△手绘手稿

△手工模型

△施工照片

为什么选择数学?“诸神的馈赠”,草原建筑作为风土建筑的一种。风(场所精神geniusloci)和土(地脉topography)。所体现的不同于中西方传统院落的内外理解,更接近于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中着力还原的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即天地神人四相合一的生存理想“诗意的栖居意味着: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在其根基上诗意的存在——这同时表示:此在作为被创建的此在,绝不是劳绩,而是一种馈赠”以此形成一种有机与秩序融合的聚落特质,如同千百年来人类自然形成的村庄那样。

建筑平、立、剖三者是从不同的视角汇制的图纸,平面图是反应结构的长和宽,剖面图是平面图的补充。

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到屋盖的构造,内门大小、窗的高度以及墙身与地面的连接关系等。

△ 实景照片

场地的 “生长脉络”|在自然里,铺展功能的有机网络

在建筑形式上,大胆采用金属外墙的圆台,表达出时代的气息。在建筑外墙上,设计拟采用轻钢结构,外墙蒙纤维水泥板,用当代材料和构造来呼应传统的构造方式,也是非常有见地的。在此,建议在外墙上,可以采取更普通、更常见的混凝土结构,降低技术门槛,提高应对风雪的耐候度,同时找到更加质朴的表现方式,与金属屋顶加强对比。也建议在每个居室加强半室外空间的营造,为游客创造更多的“看点”。

△ 实景照片

内部空间组织方面,本方案把门厅、茶室、客厅、楼梯间、卧室组合在一期,形成风格鲜明的圆柱组合建筑群体,非常有表现力。建筑单元中,生动地表达了传统蒙古包的重要元素,比如中部圆形的空洞,仿木构的杆件,能形成相应的隐喻和联想。

视线与景观与功能

视线:圆影引眸,光风穿草原

融入灰空间而非空隙,是内院微气候调节器,遮阳通风、户外休憩;圆单元错落成视线导航,引目远景与天空,穿院即穿草原,动线随光风呼吸,建筑与自然共生成有机序列。

△ 实景照片

视线的魔法|设计里的 “引导术”,让目光追向天地尽头

建筑与路径,成了天然的 “视线导演”。弧形建筑如张开的怀抱,巧妙地将视线聚拢,又顺着有序的路径,缓缓推向远方天地交融的边界。地面石材与砾石的几何排布,像是无声的指引线,一步步牵引着目光,从建筑的精致细节,滑向那片开阔无垠的自然,让每一次眺望,都成了一场从人工巧思到天地浩渺的沉浸式旅行。

△视线分析图

功能:每一处空间,都装着实用与诗意的平衡

该建筑功能布局巧妙且丰富。以圆形为基本空间单元,围绕楼梯间,串联起客厅、茶室、卧室、阳台、厕所、观景塔等功能区。客厅作为核心公共区域,空间开阔,方便家人互动与待客。茶室相对独立,营造出静谧的品茗氛围。卧室提供休憩空间,搭配的阳台则拓展了休闲与观景的场所。厕所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分布合理。观景塔更是独特设计,为人们登高望远、饱览周边风光提供了好去处。各功能区既相互独立,保证了使用的私密性,又通过合理的动线设计,实现了便捷的联系,让居住者能在不同功能空间间顺畅切换,兼顾了生活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视线的 “穿梭游戏”|来一场无界的视觉漫游

弧形大窗是绝对的 “视线磁石”,把室外建筑与蓝天绿地一股脑 “框” 进来,让目光瞬间被拉向天地间。室内弧形木构顺着窗的曲线延展,像温柔的指引带,带着视线在空间里轻盈滑动;书架上的书籍与陈设,又在局部锚定目光,让视线既能 “飞” 向室外的开阔,又能落回室内的细腻,在室内外、整体与细节间自由穿梭,就像一场没有边界的视觉漫游,把空间的每一处都变成了视线的游乐场。

△ 实景照片

光与视线的协奏|让建筑在暮色里,成目光追逐的星辰

暮色时分,建筑成了光的 “画布”。暖黄的灯光从墙面倾泻而下,如灵动的丝带,瞬间抓住视线;高耸的柱体上,那圈透光的设计,像夜空中的月牙,把目光 “勾” 过去,又顺着建筑流畅的曲线,滑向室内透出的温馨光晕,再延伸到远处天际的朦胧色彩里。光在这里成了视线的 “指挥家”,带着目光在建筑的每一处流转、停留,让整个空间在暮色中,成了一场光与视线共舞的浪漫演出。

△ 实景照片

不断变化的小空间

小空间的 “变奏曲”|每一步,都踏入新的风景剧场

从高空俯瞰,这些如同细胞聚落般的小空间,以中心为原点向外铺展,形态各异却又和谐共生。当人置身其中,每迈一步,周围的空间形态、与其他 “小聚落” 的相对位置都在悄然变化。

有的空间被弧形墙体温柔环抱,有的则因独特的屋顶造型形成别致光影,还有的与相邻空间通过巧妙的路径衔接,营造出 “转角遇惊喜” 的效果。就像在一座流动的建筑迷宫里,每一处小空间都是独立又关联的 “景框”,装着不同的建筑语汇与视觉意趣,让行走的过程,变成一场不断解锁新风景的探索之旅。

△ 实景照片

棚面的 “光影魔术”|每一处弧度,都藏着视线的引力场

这些棚面堪称“视线捕手”,圆形穹顶、嵌套弧形结构如精心设计的漩涡,牢牢吸住目光。穹顶中央的圆形开口,或映出空间、或引入天光,引视线向上探寻;螺旋上升的棚面,借流畅曲线牵引视线盘旋延伸至顶端光亮处。每一道弧度、每一处光影,都打造出专属视线引力场,让目光在空间里完成充满韵律的漫游。

△ 实景照片

曲线的 “牵引艺术”|每一道弧,都牵着视线赴一场漫游

曲线在这里成了 “视线导游”。螺旋的楼梯、弧形的墙面与棚顶,如灵动的丝带,自然牵引着目光游走。楼梯的弧面顺着走势,带视线从下方缓缓向上攀升;墙面与棚顶的弧形衔接,让目光在空间里顺畅流转,或是落向陈列的器物,或是追着光影,完成一场由曲线主导的、充满韵律的视觉漫游。

细部的 “精致密码”|每一处雕琢,都藏着设计的巧思

建筑的细部,满是设计的用心。那带有几何纹样的黑色饰边,沿着弧形建筑边缘延伸,似精致的 “丝带”,为简洁的建筑立面增添了层次与仪式感;还有那石阶,表面粗糙的质感与规整的形态相碰撞,既保留了自然的质朴,又通过有序的排布,引导着脚步与视线,每一处细部都像是精心打磨的 “小惊喜”,让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散发着精致的魅力。

△ 实景照片

技术图纸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总平面图

△剖立面图

△ 墙身细部

△外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原宇宙-未来草原

项目地点: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内

建设单位:杭锦旗福泉商贸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设计团队:张海翱,于洋,李迪,徐航,杨格,潘文琪,李依杭,唐玲,吴昌龙,张明蕙,朱静雯

施工深化团队:中城科泽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内蒙古宏胜达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运营单位:内蒙古界宿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面积:3349m²

设计时间:2023年5月

施工时间:2025年9月

摄影:章鱼见筑

文字编辑:朱静雯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476
金币
516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2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38
原宇宙-未来草原民宿项目深度解析

项目背景与选址

杭锦旗的独特禀赋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黄河“几”字弯南岸,拥有“一河(黄河)、一沙(库布其沙漠)、一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的稀缺自然生态资源。境内有鄂尔多斯草原、七星湖、三盛公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一级文物“鹰顶匈奴王冠”出土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2025年数据显示,杭锦旗常住人口11.62万,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等荣誉,为项目提供了优质的自然与人文基底。

“未来草原”战略愿景  
2022年7月,杭锦旗政府联合《世界建筑》杂志启动“未来草原”民宿创意设计工作营,旨在通过高端民宿集群建设,探索“牧户变业主、民宿变景点、牧区变景区”的牧旅融合新业态。项目选址于锡尼镇巴音布拉格嘎查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内,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打造集度假娱乐、生活体验于一体的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

设计主题:“YUAN”的多重诠释

设计以“YUAN”为核心主题,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
- 原(草原):回应广袤草原的自然属性,建筑形态与草原景观和谐共生。
- 院(庭院聚落):借鉴传统院落空间组织方式,形成围合式居住单元。
- 圆(圆形蒙古包):提取蒙古包的圆形元素,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象征游牧文化的延续。

场地与母题:消解的内与外,共生的院与原

Genius Loci(场所精神)
建筑师试图打破传统中西方院落“内外分明”的界限,追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中“天地神人四相合一”的生存理想。通过“消解的内与外,共生的院与原”这一母题,将建筑视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非孤立存在。

数学与秩序的融合
设计将数学逻辑融入聚落形态,“诸神的馈赠”理念体现在对风土建筑(风与土)的理性解读。通过平面、立面、剖面三者的协同设计,形成有机与秩序融合的聚落特质。例如,剖面图清晰展示了屋盖构造、窗高、墙身连接等细节,确保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

整体聚落构成
项目由7个基本居住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面积约305平方米。单个单元包含客厅、厨房、起居室、茶室、4个卧室及一个瞭望塔。通过圆形空间模块化组合与连接通道,形成动态且富有层次的室内空间氛围。落地玻璃窗最大化引入草原景观,实现“室内外空间渗透”。

核心设计手法:圆形元素的变形与应用
- 圆柱+圆台体量:从蒙古包原型中提取圆柱与圆台形体,通过尺度变化形成大小不一的建筑单元,聚合为独特的院落形态。
- 金属外墙与纤维水泥板:采用轻钢结构框架,外墙蒙纤维水泥板,既呼应传统构造逻辑,又以当代材料展现时代气息。建议方案中提及可优化为混凝土结构以增强耐候性,并强化半室外空间营造。

内部空间组织
以圆形为基本单元,围绕楼梯间串联各功能区:
- 公共区域:客厅作为核心互动空间,茶室提供静谧品茗氛围。
- 私密区域:4个卧室搭配独立阳台,保障休憩隐私。
- 特色空间:瞭望塔提供登高观景视角,强化与自然的连接。

视线、景观与功能布局

视线引导:“圆影引眸,光风穿草原”
- 灰空间作用:作为内院微气候调节器,兼具遮阳通风与户外休憩功能。
- 视线导航:圆形单元错落排列,形成引导视线远眺草原与天空的序列。弧形建筑如“视线导演”,将目光从建筑细节引向天地交融的远方。

功能布局:实用与诗意的平衡
- 核心功能:客厅、茶室、卧室、阳台、厕所、观景塔等一应俱全。
- 动线设计:各功能区既独立又通过合理动线相连,确保私密性与便捷性的统一。例如,茶室的独立设置营造静谧氛围,而观景塔则提供公共社交与观景平台。

光影、材质与细部处理

光影协奏
- 暮色灯光效果:暖黄色灯光从墙面倾泻,柱体透光设计如“月牙”,引导视线在建筑内外流转。
- 棚面光影魔术:圆形穹顶开口引入天光,螺旋棚面曲线牵引视线向上延伸,形成富有韵律的视觉漫游。

材质选择
- 主体结构:轻钢结构+纤维水泥板(或优化为混凝土),兼顾现代性与耐久性。
- 细部装饰:几何纹样黑色饰边增添层次感,粗糙石阶表面保留自然质朴感,通过材质对比强化空间质感。

曲线牵引艺术
螺旋楼梯、弧形墙面与棚顶形成连续曲线引导系统。曲线如“视线导游”,自然牵引目光游走于空间内外,在室内外、整体与细节间建立视觉联系。

技术图纸与项目信息

关键图纸
- 总平面图:展示7个居住单元的整体布局及场地关系。
- 一层/二层平面图:详细标注各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
- 剖立面图:揭示建筑内部空间层次与结构关系。
- 墙身细部图:明确材料构造节点。

项目概况
| 项目名称       | 原宇宙-未来草原               |
|----------------|--------------------------------|
| 项目地点       |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内 |
| 建设单位       | 杭锦旗福泉商贸有限公司         |
| 设计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
| 施工单位       | 内蒙古宏胜达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运营单位       | 内蒙古界宿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 建筑面积       | 3349m²                        |
| 设计时间       | 2023年5月                     |
| 施工时间       | 2025年9月                     |

项目意义与价值

1. 乡村振兴典范: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农牧户”模式,实现牧民增收(如白牡丹案例中的7万元年租金+盈余分红),推动共同富裕。
2. 文化传承创新:将古如歌、蒙古族沙米制作等非遗文化融入建筑与体验设计,活化传统文化。
3. 生态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被动式设计(自然通风采光),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 旅游产业升级:填补高端野奢民宿市场空白,提升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品质,助力打造全国高端旅行目的地。

总结

“原宇宙-未来草原”民宿项目不仅是对草原文化的现代转译,更是杭锦旗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的具体实践。通过“YUAN”的主题演绎、圆形元素的创新应用以及对视线、光影的精妙处理,项目成功构建了一个既根植地域文化又面向未来的居住空间。其建成将进一步激活黄河几字湾文化旅游带活力,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755
金币
435879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50
鄂尔多斯“原宇宙-未来草原”生活范式与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的实践逻辑

一、“未来草原”生活范式的核心内涵
鄂尔多斯“未来草原”的生活范式,是生态共生、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的多元融合体系,旨在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传统文脉延续”与“现代生活便利”的动态平衡,构建“可生长、有温度、具记忆”的草原生活新形态。其具体表现为:

1. 生态共生:自然与生活的动态平衡
未来草原的生活始终以“草原生态”为基底,延续牧民“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以晒干的畜粪(易燃、无异味)、沙区灌木(柠条、沙篙,火劲大、耐烧)为主要燃料,同时融入太阳能、电力等现代能源技术,实现“传统燃料”与“清洁 energy”的互补。即使科技进步,牧民对“火”的崇拜仍未消减: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祭火仪式依然隆重,男主人与男孩穿着整洁衣物,绕蒙古包、火盆祈福,供奉哈达、酒、炒米等祭品,祈求“火神恩赐”,保留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2. 文化传承:传统符号的生活化再生
蒙古文化的核心符号(鼻烟壶、哈达、民歌、蒙古包)被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器物文化:鼻烟壶(金、银、琥珀等材质,内画飞龙、奔马、山水)仍是牧民的“珍宝”,客人来访时,主人会递上鼻烟壶,以“闻烟”表示敬意;哈达(生丝或棉纱织品)用于迎来送往、婚丧喜庆,献哈达时遵循“长辈举过头顶、平辈系于脖颈”的礼仪,象征“纯洁与吉祥”。
音乐文化: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紫檀栗马》《甘德尔梁》)、古如歌(《圣主骏马》《绵羊白的房子》)仍是牧民的“生活伴侣”,在放牧、赶车、采野菜时即兴吟唱,歌词言简意赅,节奏明快,传递“欢快活泼”的生活情绪。
空间文化:蒙古包的“圆形形态”(象征“天圆地方”)被保留,但内部空间进行“现代优化”——增加采光窗、储物空间,结合“火盆”(传统取暖工具)与“电暖器”(现代保暖设备),实现“传统形态”与“现代功能”的统一。
3. 产业升级:牧旅融合的“场景化生活”
未来草原的产业模式从“传统放牧”转向“牧旅融合”,通过“民宿经济”激活草原资源:

主体转型:牧户从“单一牧民”变“民宿业主”,将闲置的蒙古包或房屋改造为“草原民宿”,提供“住蒙古包、吃手抓肉、喝奶茶、学唱民歌”的沉浸式体验。
场景升级:民宿不再是“住宿场所”,而是“草原文化的载体”——民宿内陈列鼻烟壶、哈达等传统器物,院子里设置“火盆祈福区”“民歌演唱区”,让游客在“住”的过程中,感受“草原生活的温度”。
区域联动:通过“牧区变景区”的规划,将分散的民宿、草原景点(如辉腾锡勒草原的黄花沟)串联成“旅游集群”,实现“小民宿”与“大景区”的互补,推动草原旅游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升级。
4. 空间更新:“城市针灸”的草原实践
借鉴“空间改造,城市针灸”的理念(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未来草原的空间更新遵循“推陈出新”的原则:

传统空间的“微改造”:蒙古包的“屋顶”采用“膜结构”(轻便、透光)替代传统毛毡,保留“圆形”形态的同时,增加“采光”与“防风”功能;蒙古包内部的“火盆”被改造为“多功能加热区”,既可以取暖,也可以烤羊肉、煮奶茶,实现“传统功能”的“现代延伸”。
公共空间的“唤醒”:在草原社区中设置“彩色走廊”(如膜结构、鱼鳞网等现代材料)、“邻里活动中心”(结合蒙古包形态,用于举办祭火仪式、民歌演唱),唤醒“邻里互动”的公共生活,让草原社区从“分散的牧户”转变为“有温度的共同体”。
二、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的实践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的**“乡村在地实践”“空间改造”“社区营造”**理念,与“未来草原”的生活范式高度契合,其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理念输出:“小规模渐进更新”的草原应用
工作室提出的“空间改造,城市针灸”理念(如同细胞替换,以点辐射周边),被应用于草原民宿与社区的更新中。例如,在“未来草原”民宿改造中,工作室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不“破旧立新”,而是“推陈出新”——保留蒙古包的“圆形形态”,改造其“屋顶”(膜结构)、“内部空间”(增加采光窗、储物功能),实现“传统形态”与“现代功能”的平衡。这种“渐进式更新”避免了“大规模拆迁”对草原生态与文化的破坏,符合“草原生活”的“生长性”特征。

2. 设计实践:“传统与现代”的空间融合
工作室的“乡村在地实践”研究方向(住宅再生、城市更新),为“未来草原”的空间设计提供了具体路径。例如,在“草原民宿”设计中,工作室将“蒙古包的圆形”与“现代膜结构”结合,创造“既传统又时尚”的空间形态;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采用“彩色走廊”(膜结构、鱼鳞网)等现代材料,与草原的“蓝天、白云、绿草”形成对比,既“唤醒”了邻里空间,又“保留”了草原的“自然底色”。

3. 社区营造:“公共生活”的唤醒与强化
工作室强调“挖掘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当代生活美学,唤醒熟悉的邻里空间和公共生活”,这一理念与“未来草原”的“社区营造”目标一致。例如,在“草原社区”设计中,工作室设置“邻里活动中心”(结合蒙古包形态),用于举办“祭火仪式”“民歌演唱”“手作体验”(如制作鼻烟壶、哈达)等活动,促进“牧户之间的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让草原社区从“分散的个体”转变为“有共同记忆的共同体”。

结语
鄂尔多斯“原宇宙-未来草原”的生活范式,是“生态、文化、产业、空间、社区”的多元融合,而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的“理念输出”“设计实践”“社区营造”,则为这一范式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未来,草原生活将既保留“传统的温度”(如祭火仪式、鼻烟壶、民歌),又具备“现代的便利”(如太阳能、膜结构民宿),成为“可生长、有记忆、具活力”的“未来生活样本”。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