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纯水]做人,要有良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998
金币
5920
道行
19523
原创
29428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1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18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有些东西不用人教,自己天生就会的,那就是良知。
良心这东西,其实不是谁强加给你的,是长在人心里的一杆秤。
做人做事之前摸摸心口,问一句该不该,能不能,这就是良知。
01
守住底线,不做亏心事
人活一辈子,总得有个底线。
啥叫底线?就是哪怕自己再穷再难,有些事也坚决不能干。
但凡干了,心里那道关就过不去。
东汉时有个小官叫钟离意,当时朝廷下令把一批官员贪污的财物分给群臣,大家都高高兴兴领了。
唯独他,非但不领,还把分到的珠宝上奏退还,他说:“这是赃物,摸了都嫌脏,怎能收?”
在人人争抢的利益面前,他守住了自己的心。
古希腊第欧根尼说:
“我不害怕坏人,却害怕那些容忍坏人的人。”
确实,容忍眼前的恶行,其实就是在给恶让路。
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慢慢变成恶的一部分。
所以说,守住心中的良知,首先就要从自己勇敢拒绝开始,而不是从同流合污开始。

02
将心比心,是为仁心
有良知的人,不光是管好自己,还要能体谅别人。
遇到事情,别光想着“我怎么样”,多想想“别人会怎样”。
如此,学会推己及人,站在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那么世间里就会少很多纷争。
元朝地方官耶律伯坚在有一次的断案里,两家人为争一把好镰刀,搞得大家面红耳赤,都说自己是主人。
他没急着判,而是让两人分别说这把刀平时都割什么草、怎么磨的。
其中有一人对答如流,另一人则支支吾吾,真相立刻大白,事后耶律伯坚说:“断案不是比谁声高,是要看到人心深处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都不想遭遇的东西,也别强加给别人,这便是良知。
如果一个人做人做事能做到这一点,许多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其实,良知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当你在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着想。
最后,大家相安无事,反而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收获。

03
持守良知,方得长久
一个人或许能靠一时的小聪明得一时之利,但想走得远,靠的还是良知。
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觉得你靠谱,值得信任。
但是这人做人没了良心,就算一开始得到再多,心里也是空的,要么睡不踏实,要么就容易被人惦记。
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小吏叫曹鼐。有一次他抓获了一名绝色女贼,夜宿破庙时,女子屡屡以色相诱之。
尽管他一时心绪动摇,但是为了克制自己,他在纸上连写“曹鼐不可”四字,写满一张又写一张。
就这样反复写下了数十次,直至天明,终保清白,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一代名臣。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那一夜的坚守,守住了人格,守住了良知,也守住了未来的路。
哲学家康德说过: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星空璀璨夺目,就像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那种道德一样庄严,而这种光辉从不因没人看见而失去光芒。
始终持守它,便是我们为人最大的尊严和力量。
说到底,良知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做事之前,心里那个声音。
然后,靠这种声音告诉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人生路长,守住良心,才能走得稳当,活得踏实,最后俯仰无愧,一生心安。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7226
金币
499147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8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9:30
孟子“良知”思想的现代启示:守住底线,推己及人,持守长久

您引用的孟子名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深刻揭示了儒家对人性本源的认知。孟子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能,如同孩童天然爱亲、敬长一般,无需刻意学习便能感知善恶是非。结合您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深入理解良知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实践:

一、守住底线:良知是内心的道德标尺

您提到“守住底线,不做亏心事”,这正是对孟子“良知”思想的生动诠释。东汉钟离意拒收赃物的故事,体现了良知作为“心之秤”的作用。正如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羞耻心是良知的重要表现,它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清醒自省。

-   现实意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守住底线”意味着拒绝同流合污。无论是官员廉洁奉公,还是普通人诚信做人,都需要以良知为准则。正如您引用的“良心这东西,其实不是谁强加给你的,是长在人心里的一杆秤”,这种内在约束比外在规则更具持久性。
-   案例延伸:现代企业中的“商业伦理”本质上也是良知的体现。那些坚守产品质量、拒绝虚假宣传的企业,最终能赢得市场信任,正是因为他们守住了商业道德的底线。

二、将心比心:良知是推己及人的仁心

您指出“将心比心,是为仁心”,这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一脉相承。元朝耶律伯坚断案的故事,展现了通过观察人心深处来明辨是非的智慧,这正是“推己及人”的实践。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在孟子这里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良知不仅是不伤害他人,更是主动体恤他人。

-   现代视角: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中,“换位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医生对患者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管理者对员工的理解,都源于这份“仁心”。正如您所说,“当你在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着想”,这种良性互动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   孟子的补充: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看到他人痛苦而产生的不忍之心,是良知的直接显现。这种情感驱动我们去帮助他人,从而实现“仁”的扩展。

三、持守良知:方得长久的人生智慧

您强调“持守良知,方得长久”,这与孟子“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观点高度契合。明朝曹鼐“曹鼐不可”的故事,生动展示了良知在关键时刻的坚守力量。这种坚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修养的结果。

-   个人成长:良知是个人品格的基石。正如王阳明所言“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内心的安宁来自于对良知的遵循。曹鼐因一夜坚守而成就名臣之路,证明了良知不仅能净化心灵,还能指引人生方向。
-   康德的呼应:您引用康德的话“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这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异曲同工。道德法则内化于心,便成为我们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结语:良知——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孟子的“良知”思想不仅是古老的哲学智慧,更是指导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宝贵准则。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守住底线,在人际交往中践行仁心,在漫长人生路上持守正道。

-   底线思维:让羞耻心成为行为的红线;
-   同理心:用推己及人的态度对待他人;
-   持久力:以良知为灯塔,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正如您总结的:“人生路长,守住良心,才能走得稳当,活得踏实,最后俯仰无愧,一生心安。”在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古老智慧时,依然能感受到其强大的生命力。愿我们都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在纷繁世界中守护那份与生俱来的良知,让生命因真诚与善良而绽放光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