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咋总觉得累,是不是又没休息好?”48岁的李大妈一边揉着胳膊,一边叹气。每天起床都像“掉了半条命”,吃一口饭就饱,偶尔还腹胀、拉肚子。每次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可她总觉得提不起劲儿,脸色越发发黄。她忍不住向邻居唠叨,结果听到一句老话:“脾虚了,人就废了一半!”这句话让李大妈半信半疑:脾虚,真有这么严重吗?为什么有的人到了中年,体力和精神都悄悄“下滑”?其实,脾虚未必是小事,若不及时调整,身体会发出6种明显信号,影响全身健康。到底什么是脾虚?身体为何会因此“掉链子”?又该如何科学养脾?答案,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尤其是第4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脾虚到底是什么?只是“脾脏”出问题吗?其实在中医里,脾并非单指西医的脾脏,而是一个“能量中枢”,主要负责把食物化成气血,供全身使用。通俗点说,脾胃就像家里的“燃气锅炉”,燃料送不上,屋里自然冷飕飕。现代医学同样发现,脾胃功能紊乱往往和消化吸收障碍、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脾一旦“泄气”,全身“供能”都跟着拉胯,久而久之连自身免疫都会有所下降。尤其中国居民膳食调查显示,60%以上成年人有不同程度脾胃虚弱现象,实属亚健康主因之一。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虚体质?有研究归纳,总结了6种变化,暗示你身体在“亮红灯”:
胃口变差、饭量减少。原来能吃一整碗米饭,现在半碗就觉得撑,吃稍微油腻或生冷的东西,马上腹胀泛酸。数据显示,近42%脾虚人群伴有食欲减退和消化不畅症状。

经常腹泻,粪便易稀。脾主运化水谷,脾虚后,水湿外溢,腹泻、稀便成为常态。部分患者1天跑厕所2~4次,还常感觉体力被掏空。
精神萎靡,易倦无力。无论怎么休息,都感觉浑身无力、四肢沉重。调查显示,脾虚人群中有高达60%普遍感到困倦乏力,且用常规补充睡眠难以缓解。
面色萎黄,浮肿明显。脸色变黄发白,眼泡或四肢浮肿,女性尤其多见。背后原因是,脾虚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体液代谢减慢。
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这一信号往往最容易被大家忽视,其实,中医“望舌知脏腑”,发现脾虚和舌象改变有高度一致性。张口一看,舌有齿印、苔白厚,就是赤裸裸的“警报”。
换季易生病,免疫力下降。脾亏则卫气不固,感冒、腹泻等各种“小病”频繁找上门,尤其是天气变化,更容易“中招”。
为什么说“脾虚等于废掉一半”?脾主气血,气血是身体活力的根本。脾虚时,意味着“供能工厂”罢工,五脏六腑只能“啃老本”过日子。长期如此,很容易诱发以下问题:

消化吸收障碍,营养难以达标。蛋白质、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供给变差。国家卫健委报告称,超过65%的脾虚群体血清营养素检测偏低。
免疫力大幅下滑,感染风险上升。研究显示,脾虚者的免疫细胞数量及活性普遍下降,易反复感冒、口腔溃疡、皮肤湿疹等。
代谢“失灵”,湿气、痰浊、脂肪更易堆积。慢性脾虚还和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病”高度相关。统计指出,脾虚型体质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风险高出常人约14%。
恢复缓慢,易反复病情。很多慢性病人七病八痛,根源之一就是“脾气”拖了全身的后腿。如果不正本清源地调养脾脏,治标容易,治本难。
认清脾虚,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养脾”,让身体恢复“动力”。怎么办?关键有三点:

饮食为先:脾喜温燥恶生冷、湿气,吃饭宜温热软烂,避免寒凉水果、冰饮料、脂肪重与甜食。推荐食材有山药、薏米、扁豆、红枣、南瓜、胡萝卜等,清淡原味、定时定量,尤其早餐不能省。一份权威数据表明,规律早餐可令脾胃功能得分提升14%以上。 运动适度:“动则生阳,过动伤气”,养脾贵在有度。适合饭后散步、太极、八段锦等慢运动,避免太剧烈。
对老年人来说,每天快走30分钟,气色、胃口整体改善率能达到19%。 情绪平稳:情志失调最易“气伤脾”。无论家庭压力还是生活琐事,建议有意识调整心态,多做深呼吸、冥想,保持“少思虑、少忧愁”的好习惯。调查显示,情绪管理良好的脾虚人群,免疫力指标提升10.7%。 另外,盲目进补和随意服药要避免。脾虚类型复杂(气虚、阳虚、湿困等),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由医生精准辨证治疗。如确有疑问,务必到正规医院就医,切勿“自配偏方”。
其实,“脾虚百病生,养脾就是养命”。如果发现自己经常累、饭量变小、腹泻反复、面色浮肿,不妨先调整饮食和作息,给脾一个“喘息”机会。日常中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焦虑,让健康悄悄发生在每一餐、每一步、每个舒服的深呼吸里。身体并非一夜衰败,只要脾劲回来了,整个生命机能自然充满动力。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 3.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 4. 《脾胃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5.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