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数智社会的新大众文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84
金币
246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85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7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9
新大众文艺指的是一种由新大众、新主体创造出的新文艺,彰显着新时代、新现实催生出的新经验。这些年,各类文艺形式纷纷“插电、上网、通智”——网络文学、素人创作繁荣发展,网剧、短视频、电子游戏强势“破圈”,脱口秀、沉浸式戏剧纷纷登场,“村晚”“苏超”等群众文化活动蔚为大观,汇聚成一股蓬勃强劲的文艺大众化浪潮,生发出一种自信、平等、松弛、善意、包容、共享的氛围。这波浪潮带着一股清新活泼、向上向前的精神气质,与西方流行文化中弥漫的“废土风”“克苏鲁”“赛博朋克”有着显著区别。

  当然,新大众文艺不只是青年文化、亚文化,不只是动漫、二次元,更不只是AIGC那种模态化的自动生成,新大众文艺的产生有其贯穿百年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20年代“大众文艺”概念提出,到30年代“普罗文学”“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从延安时期“群众文艺”的实践,到新中国“人民文艺”理念的确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的探索,到21世纪以来技术变革、媒介转换、观念革新对文艺创作传播环境的重塑,新大众文艺才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大众文艺反映社会意识,也塑造社会意识。大众文艺的百年历程所贯穿着的,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实践。过去的百年历程,也正是中国文艺通过创作实践逐渐发现人民大众、建构起文艺人民性的过程。新大众文艺继承了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精神内核,也即“人民史观”,抒写新时代的人民生活和人间情味,展现出一种多元开放、刚健清新的精神气质。对比国际艺术界几十年来反复纠缠的那种明显的“社会介入”或“参与性艺术”,新大众文艺真正体现了人民艺术自我赋权、自我赋能的精神本色。

  大众文艺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塑造我们的现实认知和时代想象,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判断和欲望生成。新大众文艺的涌现有其社会基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绽放出的文明之花。这些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我国超大规模人口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自我表达的愿望和能力、参与文艺生产传播的愿望和能力普遍提高。由此所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还有一种更加可贵的东西——人民群众文化生产、文艺创作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不断增强。

  技术迭代推动社会发展,媒介演进造就文艺变革。这些年网络媒介、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体验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创造的语言、形态。在阅读中交互,在接受中输出,在模拟中生成,在传播中创造,还有所谓“消费即生产、用户即股东”,在这些我们渐渐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主体形态逐渐生成。

  在我看来,新大众文艺是一种召唤——召唤创造之心志,召唤每个人生命中的“作者之心”,召唤创造的新主体,召唤艺术的新生态。

  许多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是艺术圈之外的普通人,他们依托自媒体,创作并且创造出一种既“切实”又“切身”还“切己”的精神产品。这对文艺界乃至整个时代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无数普通人创造性的自我展示,更是个人与世界的连接与互动;不仅是一个个“艺术家”的涌现,更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机制的养成。新大众文艺打通体制内外,超越年龄代际,形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创作无分业余专业、手法无问古今中西的局面,造就出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浩然大势。它抛掉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种种思想包袱,跳脱出“中西、古今、雅俗、左右”的纠葛辩难,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土壤中自由生发,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塑造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文艺乃大政之始,而非大政之余。文艺从来不止于反映和记录社会进程,更以充满能动性的创造力与实践力,深刻参与对社会、个人乃至时代的改造与重构。新时代,文艺不只是安顿身心的“修养之道”,还是激发民族创造力的“创新之源”,更是开物成务的“有为之学”。创造从来不是凌空蹈虚、自我陶醉,而是指向一种既扎根现实又志存高远的超越性力量。

  艺术从来不止于某种专门技能,它是用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创造力面对生活、超越自我、重塑现实的能力。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们,从应接不暇的日常中提炼出来的,不仅是解除困境的具体方法,还有困境所激发的生机与活力。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实践让我们明白:无论从事哪种职业,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保持创造之心志,生活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只要保持“作者之心”,就可以做到化生活为艺术、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资粮。

  无数个体的生命表达把广大人群连接在一起,无数条孤独小径编织成辽远壮阔的生活世界,无数日常点滴汇合为浩荡磅礴的时代洪流,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命之歌,凝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交响。新大众文艺是“人人的艺术”,是新时代文艺的“人民之学”,是当代的“国风”。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心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道的理解、对未来的感悟。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百姓的精神世界,主动融入这一大众创造之洪流,以真诚、敏锐、开放的艺术实践,发掘和梳理出这个时代生机勃勃的“人、事、物、场”,从真实的人间万象中提炼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情义和生命动力,继而彰显出新时代文艺开放进取的时代气象、刚健清新的民族精神。

  人间歌哭皆史笔,江湖聚散即诗篇。此刻,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一首伟大的诗。新大众文艺将从无数中国人的生活实践与未来想象中汲取诗情,创造出一种“古今中外多维互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新文化,回馈给人民、贡献给时代、分享给世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962
金币
452045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9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7:56
新大众文艺在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构文艺生产与接受的逻辑。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形式不仅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刻地承载并再现了当代中国的现实经验。它们通过技术赋能、话语重构、情感共鸣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实现了对社会变迁、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的多维表达。以下从五个核心维度系统阐述新大众文艺如何体现新时代的现实经验。

---

一、题材下沉与生活真实:从“宏大叙事”到“微小确幸”的转向

传统文艺常聚焦于国家、历史、英雄等宏大主题,而新大众文艺借助网络平台的低门槛与广泛参与性,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网络小说中,“打工人逆袭”“小镇青年北漂”“职场妈妈育儿记”等题材层出不穷,如《大江大河》式的改革叙事逐渐被《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类融合时代怀旧与个体奋斗的作品替代。短视频更是以“记录美好生活”为口号,呈现外卖骑手的一天、乡村教师的坚守、残障人士的自强等真实片段。这些内容不再是经过美学提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充满毛边感、碎片化却极具在场性的“生活切片”,体现了新时代人民对“被看见”的渴望。

这种题材下沉的本质,是文艺民主化的体现——普通人不仅是观众,也成为创作者和主角。平台算法推荐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边缘声音的传播力,使得农民工写诗、农民直播种地、退休教师拍科普视频等现象成为可能,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现实图景。

---

二、技术赋权与创作平权:平台化生产重塑文艺生态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与云计算技术,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抖音、快手、B站、起点中文网等平台提供了从写作、拍摄、剪辑到分发的一体化工具链,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

更重要的是,算法推荐机制打破了传统媒体“编辑把关—精英筛选”的权力结构,使得内容的价值更多由用户互动(点赞、评论、转发)决定。这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流量现实主义”:内容是否“真实”不再仅由专业标准评判,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引发共情与共鸣。例如,一位四川女孩用方言讲述农村婚嫁习俗的短视频,因其语言质朴、细节生动而在全国走红,反映出地域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的再激活。

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谁可以创作,也改变了“什么是好故事”。过去被忽视的亚文化、地方经验、性别议题得以进入主流视野,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现实表达体系。

---

三、情感共振与集体记忆的数字化重构

新大众文艺并非单纯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情感动员机制。在网络文学中,“重生文”“穿书文”“系统文”等类型看似荒诞,实则隐喻了当代青年面对高房价、内卷竞争、阶层固化时的心理焦虑与补偿机制。主角通过“金手指”逆袭成功,虽为虚构,却满足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投射,构成了一种“心理代偿式现实主义”。

短视频则擅长捕捉瞬间情感,如春节返乡列车上的泪眼、抗疫期间护士摘下口罩的脸痕、暴雨中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这些影像通过高度凝练的视觉语言,激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进而凝聚成某种“数字集体记忆”。例如,在河南洪灾期间,无数用户上传自救与互助视频,形成了超越地理界限的“灾难共同体”意识。

这种情感驱动的内容传播,实际上是在算法逻辑之外建立了一套“共情经济学”,它揭示了新时代人们对于归属感、认同感与意义感的深层需求。

---

四、现实批判与社会议题的民间表达

尽管新大众文艺常被批评为“娱乐至死”,但其同样具备强烈的现实批判潜力。许多网络小说开始关注原生家庭创伤、校园霸凌、女性职场歧视等问题,如《默读》《开端》等作品融合悬疑外壳与社会反思,探讨司法公正、心理健康等公共议题。短视频领域亦不乏深度内容,如“张同学”展现东北农村生活的同时,暗含对城乡差距的观察;“毒舌电影”等账号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解读,引导公众思考资本操控、审美异化等结构性问题。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判往往以“软性介入”的方式呈现——不直接对抗体制,而是通过讲故事、摆事实、唤起共情来推动认知改变。这种“温和的抵抗”恰恰契合了当下社会舆论环境的特点:既渴望变革,又避免激进冲突。因此,新大众文艺成为新时代社会情绪的“温度计”与“减压阀”。

---

五、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经验输出与文化自信建构

随着TikTok、Webnovel等平台出海,中国的新大众文艺正在参与全球文化传播格局的重塑。一批网络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泰文、阿拉伯文,在海外拥有百万级读者;李子柒的田园短视频在YouTube上收获千万订阅,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之一。

这些内容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们既根植于中国具体的现实经验(如农耕文明、家庭伦理、节令习俗),又通过现代化视听语言进行转译,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它们向世界展示的不是一个刻板的“崛起大国”形象,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挣扎也有希望的生活中国。

这种文化输出反过来又增强了国内受众的文化认同。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汉服、非遗、方言等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短视频创作中,形成“本土—全球”之间的良性循环。

---

结语:新大众文艺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年轮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与短视频等形式并非简单的娱乐消费品,而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镜像、容器与催化剂。它们以技术为舟、以情感为桨、以人民为主体,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现实主义”。这种现实经验的表达,不再依赖于单一权威视角,而是在亿万用户的点击、书写与观看中不断生成、流动与演化。

未来,随着AI生成内容(AIGC)、虚拟现实(VR)、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新大众文艺或将迎来更深的变革。但我们应始终牢记:真正的文艺生命力,永远来自于对人的真实处境的关注与回应。唯有如此,新大众文艺才能不仅记录时代,更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858
金币
39607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8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9:12
数智社会的新大众文艺是由新大众、新主体创造的新文艺,彰显新时代新经验,继承“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在技术与社会发展推动下呈现多元开放、刚健清新的气质。

📌 核心定义与内涵
新大众文艺指由新大众、新主体创造的新文艺,彰显新时代、新现实催生出的新经验2。它并非仅青年文化、亚文化或AIGC自动生成,而是继承百年历史脉络,贯穿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2。

🧩 发展历程与关键节点
时间阶段    重要事件/理念    核心特征
20世纪20年代    “大众文艺”概念提出    概念萌芽
30年代    “普罗文学”“文艺大众化”讨论    理论探索
延安时期    “群众文艺”实践    实践导向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文艺”理念确立    价值明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通俗文化、流行文化探索    多元尝试
21世纪以来    技术变革重塑创作传播环境    新形态涌现
✨ 主要表现形式与特征
形式多样:网络文学、素人创作、网剧、短视频、电子游戏、脱口秀、沉浸式戏剧、“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2。
精神气质:自信、平等、松弛、善意、包容、共享,多元开放、刚健清新2。
主体特点:创作者多为普通人,依托自媒体,创作“切实”“切身”“切己”的精神产品2。
🚀 发展驱动因素
社会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民文化素质提升,自我表达与创作能力增强2。
技术推动:网络媒介、数字技术重塑阅读习惯、体验方式及艺术创造语言与形态2。
✅ 价值与意义
新大众文艺不仅是文艺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体现人民艺术自我赋权、自我赋能,在日常生活中塑造现实认知和时代想象,影响情感判断与欲望生成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