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生活注解:90后夫妻与孩子的居住空间设计
在当代的居住语境中,“家”早已超脱了物理容器的范畴,它更是一个载体,记录时间、情绪与记忆。《空间的诗学》中提到,空间并非仅仅是物质意义上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这一理念在“柔和的生活注解”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包容的空间感
设计师通过低饱和度的奶油色系,构建出一个具有时间包容度的背景式场景。客厅因为整面的落地窗而成为了一个盛装光线的容器,大面积的奶油白色系不仅强化了光的漫反射效应,更塑造出一种柔和且包容的视觉质感。这种设计不仅在物理上提供了充足的光线,也在心理上营造出一种温暖、安全的氛围。
物理与心理的双重理解
圆润的边角处理、柔软细腻的织物、温润的木质拼接在物理与心理的双重层面中,构建出一个安全、温暖、可伴随成长的场域。孩子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恣意地赤足奔跑,可以安心地随处躺卧,大人也可以松懈下来,静静感受生活的幸福点滴。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家庭成员的需求,创造了一个既实用又温馨的生活环境。
成长型空间的储物需求
设计师通过墙面储物系统的设计,摒弃外显的柜体形式,采用嵌入式的隐秘处理。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维持空间的纯净度。柜门与墙体融为一体,勾勒出平滑而连续的界面,自然化为空间的细节语言。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储物需求,也保持了空间的整体美感。
开放式的客餐厅布局
开放式的客餐厅布局不仅放大了场景的物理尺度,更是创造了视觉与行为的连续流动,重构起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在空间基底以克制的黑白色系定调轮廓,设计有意通过明快鲜丽的陈列凸显生活本身缤纷的色彩。空间的留白与色彩的暗示,无一不在强调着空间设计只作为生活的初步注解,而内核的灵魂需要由居住者的日常填满。
复合的功能空间
将北侧房间并入后形成主卧的功能复合体,在睡眠区域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并入梳妆、更衣、卫浴于一体的生活系统。各功能区块通过精妙的动线设计保持既独立又连接的微妙关系,这种布局既保障了夫妻生活的私密品质,又提升了日常生活的使用效率。
儿童房的设计
儿童房的设计在延续空间整体质感的同时,释放出了专属于孩童的色彩语言,在纯净的基底中点染出生趣与明亮。场景中并未以过多的装饰填塞,而是布置可移动的家具刻意留出游戏区域,将空间的主导权交还于孩子。于此同时,空间也因此拥有了更多可变性的可能,当孩子逐渐长大,空间可以随使用的场景逐步更新丰盈,为未来的想象与探索预留成长的弹性。
结语
本案项目并未追求瞬间的惊艳,而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温暖。它用柔和的姿态证明:真正的前卫不在于形式的激进,而在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通过这种设计,家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生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