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阅读
  • 2回复

[奇观]悬停在武当山的砼长廊 / 上海末广建筑设计[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548
金币
448990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37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01) —

© 吴清山

01.

缘起

2023 年冬,末广建筑接到一处项目委托:为已规划好的民宿区设计一栋公共配套建筑,建筑需要涵盖简餐、厨房、咖啡厅及会议等多项服务功能。建筑的选址在湖北十堰市龙王沟村里,此地毗邻丹江口水库区的一处小山谷,距丹江口的水坝约莫一小时的车程。水库的沿岸多是浅山丘陵,溪谷交织纵横。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在我们抵达之前,施工队伍已经完成了修路与场地平整的工作。初次踏勘时,眼前景象略显意外:原本自然衔接至谷地、水稻的地貌,已被削切为数级人工台地和停车场,与最初基于丘陵水系地貌的设想相去甚远。在许多乡村振兴项目中,市政基础设施的施工往往先行,建筑师在项目的后期才得以介入。于是出现在道路与场地的营造阶段,建筑设计得在既有条件下作出被动调整,整体建造的空间品质与自然的延续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建筑、地形与水岸线 © 末广建筑

(图 1,2)临时的永久性,既是工程设施,又在无意间成为荒诞的“景观界线” © 末广建筑

(图 3.4)"Valley Curtin, Rifle, Colorado" © CHRISTO & JEANNE-CLAUDE

02.

用混凝土重塑地平线

在现场,我们被施工方搭建的临时围挡触发了灵感:远观,这道蓝色围挡以一道纯色横切山谷,仿若数码图像中的涂抹笔触;近看,彩涂金属板的波纹、螺钉与人工痕迹将抽象的形态拉回到现实的自然中。这令我们联想到大地艺术家 Christo 与 Jeanne-Claude 所创作的巨大的、震撼人心的瞬时地景介入装置。不同于艺术家作品中以轻盈布料顺势与山体对话,这道金属直线并不顺应地形,而是冷硬地划定施工场域。由于台地由削坡而成,这条工业蓝线反而强化了人工切口,将两侧山体并置,生成一种带荒诞幽默的“人工山谷”。

© 吴清山

© 吴清山

蓝色金属围挡 —— 这条精准的水平线恰好落在台地边缘,横向延伸,将两侧山体在视觉上连缀,又意外生成上下分割的景观界线。我们延续这种介入,将建筑以一道直线切入地形:保留远景的抽象感,也将其转化为承载功能的景观长廊。

© 吴清山

© 吴清山

施工预算的约束下,以 150mm 宽的标准成品木地板替代传统小木模板,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呈现出更强的纹理节奏与方向感,同时木地板的肌理融入几何的构图,消解了混凝土的抽象。

© 末广建筑

03.

在实体之间的虚空

建筑构建了服务于活动内容的第二地平面和边界,通过“水平”与“垂直”的形体来组合:在混凝土实体筒内插入三个与交通动线相连的光庭,一系列开洞将光线、大地、树影与天空引入并加以框定,重置使用者的视线与身体感受,确立人在自然中新的定位。

虚实关系 © 末广建筑

概念轴测图 © 末广建筑

“垂直光庭”是一处通高、半室外的、7.5m×7.5m×7.5m 的立方体:横向联通餐厅、开敞厨房与会议室;竖向以光的变化连接人、天空与大地。原本单纯内向的室内空间有了虚实节奏与进退转折,三间功能房相互联系又各展其貌。“光庭”通过光线的流动表达时间的挪移,同时也在调控着人的视线,建筑片段地被人感知,呈现出一定的丰富感。室内地面采用质感与色值接近混凝土的环氧地坪,强化内外一体的秩序。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04.

悬浮在风景中

为使空间呈现“悬停”姿态并实现无柱大跨度,建筑顶面与地面均采用密肋混凝土板,构成三维筒体受力体系。竖向荷载由两端的楼梯、其侧墙及纵向交错片墙传递至底部整体筏板;非受力区尽可能通高开设长向大窗,两端配电动开启窗形成对流通风,从而弱化结构体量,提升室内通透度。顶板混凝土反梁整合机电管线,顶面保留清水混凝土肌理。

建筑屋面覆以超薄镜面水池,以削弱反梁的厚重感,使体量更为轻盈、抽象;其水平反射既与山体的复杂肌理形成对照,亦呼应远处水库。混凝土筒体为一次整体浇筑;为平衡主梁中跨弯矩,顶板与地面经计算均作微起拱,以降低早期应力与变形,保证了混凝土不会在硬化凝固的过程中开裂。在自然界的杂乱无章之中,一座桥梁就是一处几何学的领地。

结构计算模型 © 末广建筑

© 吴清山

横向木纹顺着水平的台地展开;悬挑和留空像是把地形做了一个微缩版:平台上更轻,剖面间更透。与蓝色围挡的偶然、粗糙不同,建筑把人工的痕迹变成了精确、克制的极简雕塑。在同一片场地里,粗与细、无意与有意、临时与恒久并排呈现。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山

© 吴清

项目图纸

平面图 © 末广建筑

剖面图 © 末广建筑

剖面图 © 末广建筑

剖面图 © 末广建筑

项目信息

规划/建筑/室内/景观 整体设计:上海末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湖北省十堰市龙王沟村武当山山麓

设计时间:2023 年 12 月

竣工时间:2024 年 5 月

建筑面积:450 ㎡

设计团队:李佳颖、冯昕

结构设计:马智刚

机电团队:何春会、刘红菲、魏天亮

平面摄影:吴清山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0:5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548
金币
448990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9:39
湖北十堰龙王沟村公共配套建筑设计解析

作者:吴清山

---

缘起

2023年冬,末广建筑接到一项委托,为湖北十堰市龙王沟村已规划好的民宿区设计一栋公共配套建筑。该建筑需要涵盖简餐、厨房、咖啡厅及会议等多项服务功能。选址位于丹江口水库区附近的小山谷,距离丹江口水坝约一小时车程。水库沿岸多为浅山丘陵,溪谷交织纵横。

---

现场踏勘与灵感来源

在抵达现场之前,施工队伍已经完成了修路与场地平整工作。初次踏勘时,我们发现原本自然衔接至谷地和水稻的地貌已经被削切为数级人工台地和停车场,与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这种现象在许多乡村振兴项目中较为常见,市政基础设施的施工往往先行,建筑师在后期才得以介入,导致建筑设计需要在既有条件下作出被动调整。

现场的临时蓝色金属围挡激发了我们的灵感。远观,这道围挡以纯色横切山谷,近看则展现出彩涂金属板的波纹、螺钉与人工痕迹。这让我们联想到大地艺术家Christo与Jeanne-Claude的巨大地景介入装置。不同于艺术家作品中轻盈布料与山体的对话,这道金属直线冷硬地划定施工场域,强化了人工切口,生成一种荒诞幽默的“人工山谷”。

---

用混凝土重塑地平线

我们决定延续这种介入方式,将建筑以一道直线切入地形。保留远景的抽象感,并将其转化为承载功能的景观长廊。在施工预算的约束下,使用150mm宽的标准成品木地板替代传统小木模板,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呈现出更强的纹理节奏与方向感。

---

在实体之间的虚空

建筑构建了服务于活动内容的第二地平面和边界,通过“水平”与“垂直”的形体组合。在混凝土实体筒内插入三个与交通动线相连的光庭,一系列开洞将光线、大地、树影与天空引入并加以框定,重置使用者的视线与身体感受,确立人在自然中新的定位。

“垂直光庭”是一处通高、半室外的7.5m×7.5m×7.5m的立方体,横向联通餐厅、开敞厨房与会议室;竖向以光的变化连接人、天空与大地。原本单纯的室内空间有了虚实节奏与进退转折,三间功能房相互联系又各展其貌。“光庭”通过光线的流动表达时间的挪移,同时也在调控着人的视线,建筑片段地被人感知,呈现出一定的丰富感。

---

悬浮在风景中

为使空间呈现“悬停”姿态并实现无柱大跨度,建筑顶面与地面均采用密肋混凝土板,构成三维筒体受力体系。竖向荷载由两端的楼梯、其侧墙及纵向交错片墙传递至底部整体筏板;非受力区尽可能通高开设长向大窗,两端配电动开启窗形成对流通风,从而弱化结构体量,提升室内通透度。顶板混凝土反梁整合机电管线,顶面保留清水混凝土肌理。

建筑屋面覆以超薄镜面水池,以削弱反梁的厚重感,使体量更为轻盈、抽象;其水平反射既与山体的复杂肌理形成对照,亦呼应远处水库。混凝土筒体为一次整体浇筑;为平衡主梁中跨弯矩,顶板与地面经计算均作微起拱,以降低早期应力与变形,保证了混凝土不会在硬化凝固的过程中开裂。

---

项目信息

- 规划/建筑/室内/景观整体设计:上海末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项目地址:湖北省十堰市龙王沟村武当山山麓
- 设计时间:2023年12月
- 竣工时间:2024年5月
- 建筑面积:450 ㎡
- 设计团队:李佳颖、冯昕
- 结构设计:马智刚
- 机电团队:何春会、刘红菲、魏天亮
- 平面摄影:吴清山

---

这座公共配套建筑不仅满足了民宿区的功能需求,还在有限的预算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实现了独特的美学效果。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材料运用,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成为龙王沟村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5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598
金币
39368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81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0:03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在明永乐十年(1412年)由明成祖朱棣敕建,调集军民工匠30余万众,历经12年建成了以金顶为核心的庞大建筑群,包括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等,嘉靖年间又进行了增修扩建。它在199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联合国专家评价其“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古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明代营建时强调“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使建筑物与地形、树林、岩石、溪流有机融合,达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效果。如紫霄宫的布局充分利用峰峦与崖涧,符合风水术要求的主山、案山、朝山等要素。
中和对称的均衡美:以金殿为中心,形成70公里神道为轴线的皇家道场,建筑群依山就势,轴线关系严谨。从蒿口沿西神道登山沿途可见金顶,南岩宫、太常观等建筑轴线均正对金顶,体现儒家对称、均衡的伦理秩序。

武当山代表性建筑特色
太子坡:有“一里四道门”,其九曲黄河墙墙体厚1.5米、高2.5米,弧线流畅,配以绿色琉璃瓦顶如巨龙盘旋。五云楼是武当山最高木构建筑,高15.8米,顶层“一柱十二梁”结构以一根主立柱支撑12根横梁,结合力学与美学,被誉为古建筑奇迹。
金顶与紫金城:金殿位于海拔1600米的天柱峰,紫金城环绕天柱峰,周长344.43米,四方设天门,南天门分神门、鬼门、人门,体现皇家等级。登山道中“一柱十二梁”“龙头香”等设计,展现了古人对力学与景观的精妙结合。

上海末广建筑的相关项目参考
上海末广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建筑实践,如“银杏谷树屋”“大乐之野·银杏谷”等项目,采用“抬升的林中面具”“离散体量散落山间”等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虽然搜索结果中未直接提及“悬停在武当山的砼长廊”,但从其“适宜营造”“体验设计”的理念推测,若在武当山进行创作,可能会延续尊重自然地形、以现代材料(如砼)呼应传统山水意境的思路,探索传统与当代建筑语言的融合。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5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