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西游记]西游记:出家人为啥热衷于收徒弟?真假猴王背后是二元论吗?[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889
金币
36773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41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西游记》里,孙悟空作为出家人,原本应当四大皆空,不把名利放在心上,但是,面对九州万国里面想要拜师的那些人类,他却非常高兴,忍不住笑道:



  “你这殿下,好不会事!我等出家人,巴不得要传几个徒弟。你令郎既有从善之心,切不可说起分毫之利,但只以情相处,足为爱也。”

  《西游记》里,这个本应该“打破顽空”的出家人,却巴不得收几个徒弟,他传的是谁的教呢?答案并非佛家!


  作者无数次提到了“摩尼”二字,比如,书中有南无摩尼幢佛;再比如,锦斓袈裟上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舍利子等物;再者,作者笔下的孙悟空,一时一颗摩尼珠。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

  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那一节故事,便与此有关。如书中所说,孙悟空是善恶二元兼具的摩尼珠,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而西天灵山原是人心所在,取经路上的降妖除魔,不过是人人修心之路的“隐恶扬善”。


  然而,有意思的是:《西游记》所传之道,并非摩尼教的二元论,而恰恰是女娲族的一元论,猴王原本就具有爬虫族的卵生属性,和女娲有关,文中还提到唐僧的元神(阴灵儿)能够看到孙悟空所变的水蛇儿。

  他道:“不消讲!那就是后门了。若要是原嘴脸,恐有小妖开门看见认得,等我变作个水蛇儿过去。且住!变水蛇恐师父的阴灵儿知道,怪我出家人变蛇缠长,变作个小螃蟹儿过去罢。也不好,恐师父怪我出家人脚多。”

  作者追求的是化多心为一心的过程,《多心经》的本质是《心经》,正是作者撰写此书传教释厄的主旨所在。


  《心经》、《金刚经》,是'一'。不'二'。正所谓:“法门其一。色空不二。”老子云:“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一体。”释迦摩尼云:“上天入地,唯我独尊。”
  《西游记》里,作者写“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在作者笔下,盘古、三皇、五帝都不是什么人皇,而是神,比如书中的禹王,是西游世界的神而非帝王。“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三界至尊亦是世人眼中的人王,其实,他们本质上都是神。


  传说,摩尼教来自拜火教,其神或人面而牛身,或人身而牛首,人是神(拜火教)不完善的复制品,被封锁了基因。而试图帮助人类的族群,却是被神视为死对头的邪恶之蛇(伏羲与女娲),一目国便是其后裔。佛陀的头上不长头发,却是松果体,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又好似全知全能的荷鲁斯之眼。


西游世界里充满了数字之谜,大抵是佛为了告知人类,一切表面的物体不过是障眼法,灵魂被囚禁在人类自己的身体里,机械宇宙观(钟表宇宙观)才是真相,佛亦不过是科技的石匠,伏羲女娲手里的圆规和方矩即是智慧的松果体,自然科学和几何学才是世界的本质。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889
金币
36773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41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西游记》中出家人收徒动机的多重解读
《西游记》中出家人收徒的行为并非单一原因,而是与角色设定、宗教隐喻及情节推进紧密相关。孙悟空在与玉华州王子互动时曾明确表示“出家人巴不得要传几个徒弟”,这一态度背后暗含多重逻辑:

传道需求:孙悟空虽为“出家人”,但其传授的并非传统佛教,而是融合了多元思想的修行之道。如他教导王子武艺时,强调“以情相处”而非“分毫之利”,体现了“传法”重于功利的核心动机。
权力象征:唐僧作为金蝉子转世及唐王义弟,其收徒行为带有资源整合的意味。小白龙极力争取“徒弟”身份,正是因为这一身份背后隐含的宗教与世俗权力背书。

修心隐喻:从更深层看,收徒过程也是“化多心为一心”的修心象征。如《多心经》所揭示的“一”而非“二”的主旨,暗示师徒关系是个体整合内心杂念的外在投射。
真假美猴王与二元论的纠葛与超越
摩尼教二元论的文本痕迹
《西游记》中“摩尼”元素的多次出现,为真假猴王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宗教原型:

孙悟空的摩尼珠属性:书中明确以“光明一颗摩尼珠”形容孙悟空,称其“也能善,也能恶”,直接呼应摩尼教“善恶二元兼具”的核心教义。
六耳猕猴的象征意义:假猴王的出现被解读为“人心善恶两面”的具象化。如原文所述“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暗示二元对立是修心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阶段。

对二元论的解构与一元论回归
尽管存在二元论表象,作者最终通过三重逻辑完成对一元论的回归:

女娲族卵生属性:孙悟空的“爬虫族卵生”设定与女娲相关,打破了摩尼教的二元对立框架,指向“万物同源”的一元论。
《心经》的主旨地位:小说以《心经》为“传教释厄”的核心,强调“色空不二”,明确否定摩尼教的二元对立,主张“隐恶扬善”的一元修心路径。
降妖的内在化解读:取经路上的降妖除魔被定义为“人人修心之路”,西天灵山即“人心所在”,暗示二元对立终将统一于内心的“一心”。
从宗教符号到文学隐喻的深层转化
作者通过宗教符号的创造性重构,实现了从宗教教义到文学隐喻的升华:

多元宗教元素的融合:将摩尼教的二元论、佛教的《心经》、道教的修心术与女娲神话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一元论”体系。如锦斓袈裟上的“摩尼珠”与“舍利子”并存,暗示不同宗教符号在文学语境中的功能化重组。
角色行为的矛盾性解读:孙悟空“收徒”的热情与其“出家人”身份的矛盾,实则是对传统宗教规训的反讽,凸显“道在世间”的世俗化修行观。
综上,《西游记》通过收徒行为的动机解构与真假猴王的二元论博弈,最终完成了对“一元论”哲学的文学表达,其核心既非单纯的宗教教义阐释,也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借神魔叙事探讨“个体如何整合内心矛盾以达至圆满”的永恒命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