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奇观]邢襄生态园景观建筑系列 /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段威工作室 + 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李工作室<1 [3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8387
金币
355576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0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雄教授工作室
项目概况
邢襄生态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是一处生态环境优越的自然园区。园内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为提升园区的生态价值与公共服务功能,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和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共同合作,设计了一组结合景观想象的建筑,期望这些建筑能够与自然结合,与生活其间的动植物生境结合,最大限度地呈现这里的原始生态。
▲邢襄生态园-芦苇廊©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邢襄生态园-西大门©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邢襄生态园-观鸟屋©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建筑景观
项目整体定位为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结合园区功能需求及建筑定位。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一系列配套建筑,旨在打造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空间。其中包括一处大门建筑的更新设计,一处湿地芦苇廊,以及多个观鸟屋和休憩亭建筑。

▲建筑点位分布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微观个体,不仅是功能性的建筑物,更是文化符号与空间意境的载体。在当代景观建筑设计中,这些原型通过形式简化、功能复合或材料创新得以重新诠释,既保留了传统意蕴,又契合现代需求。

▲邢襄生态园建筑群鸟瞰图©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雄教授工作室
关于建筑原型及类型的思考是贯穿整个现代主义直至当下的话题。传统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和形式是基于环境的某种长期形成的共识,这种共识让传统园林的基本组织模式在当代仍然充满着生命力,提炼其原型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的日常生活,并将传统的文脉延续。

▲湿地区木质栈道©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
通过日常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路径、通道、岛、桥、台都是跨文化存在的类型,并非一种东方或西方独有的形式原型,这是一种跨越文脉和地域的共识,也是建筑遵循的本源规则之一。在本案中,我们尝试了其中若干种类型,它们是桥、塔、台和廊。

▲湿地区木质栈道©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
邢襄生态园系列建筑以“生态共生、自然相融”为核心理念,采用耐候钢、天然木材等可持续材料,打造低干预、低能耗的生态建筑群落。设计以自然为灵感,使建筑既成为观景节点,又融入景观本身,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界面。

▲与芦苇丛相融的芦苇廊©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桥–芦苇廊
芦苇廊位于邢襄生态园湿地区,是一座以观鸟功能为主的生态构筑物。设计紧扣“郊野在地性”主题,通过链接、材料、看与被看三重维度,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诗意对话。我们发现了这个场地。起初,这里是一片野生的芦苇滩,在整个公园的最深处,鸟类在这里筑巢,鱼儿在这里产卵。我们需要在这里连接起公园的主要道路,希望这个架在水中的桥,不仅仅是一个通道,而是成为停留的廊。

▲轴测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远观芦苇廊视角©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芦苇荡自然延伸到构筑周围,为观察鸟类提供一个隐蔽视角©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在链接层面,长廊以轻盈的姿态横贯湿地,木栈道与耐候钢围栏形成线性引导,串联起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界面。其架空的姿态减少对水文环境的干扰,同时为访客提供沉浸式的湿地穿行体验,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关联。

▲栈道串连建筑与湿地两岸©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以架空的姿态悬浮于湿地之上,钢格栅铺就的步道让访客仿佛行走于自然与人工的边界,低头可见湿地水波潋滟,植物的生命力从格栅间隙蓬勃钻出,野花、芦苇与钢结构的碰撞诉说着野性与秩序的共生。

▲地面采用钢格栅网,随着季节水位的变化,不同植物从底部间隙钻出,营造自然野趣©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芦苇丛环绕建筑©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建筑四周植物自然生长©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
在材料的选用上,构筑物采用耐候钢与木材的材质组合,粗粝的锈色随时间沉淀,与芦苇荡的枯黄季相呼应。木结构的温润质感则柔化了工业材料的冷感,使建筑如同从湿地自然生长而出。倾斜的镂空墙体与错动的平台构成抽象几何语言,既作为视觉焦点,又消解体量,实现“隐于野”的在地性表达。

▲芦苇廊材质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耐候钢窗洞与木地板的结合©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内部图©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 /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看与被看的叙事贯穿设计——观鸟者透过耐候钢缝隙窥探候鸟栖息,自身亦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镂空的墙体切割光影,框取湿地晨昏的天光水色,让观察行为本身升华为艺术化的自然体验。长廊最终成为一处“生态剧场”,模糊观察者、建筑与荒野的界限,诠释邢襄生态园的生命张力。

▲设计多个不同高度、尺寸的窗洞,从建筑内部向外望去,形成不同框景效果©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几何窗洞©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成为远处芦苇荡最佳观赏点©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几何窗洞©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总平面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平面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立面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剖面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结构详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廊–西大门
作为邢襄生态园的主入口,西大门以“在地焕新”为理念,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场域的仪式感与功能性。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以谦逊的介入方式赋予其新生——一侧以耐候钢构筑起伏的门式框架,形成强烈的序列感和导向性。另一侧则将原始建筑包裹其中,新旧交融,既延续历史记忆,又塑造鲜明的入口标识。

▲轴测图©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西大门外观©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 此帖被jjybzxw在2025-08-19 08:52重新编辑 ]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8387
金币
355576
道行
2004
原创
2413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0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邢襄生态园景观建筑系列

邢襄生态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是一处生态环境优越的自然园区。园内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为了提升园区的生态价值与公共服务功能,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和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共同合作,设计了一组结合景观想象的建筑,期望这些建筑能够与自然结合,与生活其间的动植物生境结合,最大限度地呈现这里的原始生态。

项目概况

邢襄生态园的建筑景观整体定位为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结合园区功能需求及建筑定位,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一系列配套建筑,旨在打造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空间。其中包括一处大门建筑的更新设计,一处湿地芦苇廊,以及多个观鸟屋和休憩亭建筑。

建筑景观

芦苇廊

芦苇廊位于邢襄生态园湿地区,是一座以观鸟功能为主的生态构筑物。设计紧扣“郊野在地性”主题,通过链接、材料、看与被看三重维度,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诗意对话。芦苇廊以轻盈的姿态横贯湿地,木栈道与耐候钢围栏形成线性引导,串联起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界面。其架空的姿态减少对水文环境的干扰,同时为访客提供沉浸式的湿地穿行体验,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关联。

西大门

作为邢襄生态园的主入口,西大门以“在地焕新”为理念,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场域的仪式感与功能性。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以谦逊的介入方式赋予其新生——一侧以耐候钢构筑起伏的门式框架,形成强烈的序列感和导向性。另一侧则将原始建筑包裹其中,新旧交融,既延续历史记忆,又塑造鲜明的入口标识。

观鸟屋

观鸟屋的设计旨在为游客提供一个隐蔽且舒适的观鸟环境。通过巧妙的选址和设计,观鸟屋不仅成为观景节点,还融入景观本身,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界面。观鸟屋采用耐候钢、天然木材等可持续材料,打造低干预、低能耗的生态建筑群落。

核心理念

邢襄生态园系列建筑以“生态共生、自然相融”为核心理念,采用耐候钢、天然木材等可持续材料,打造低干预、低能耗的生态建筑群落。设计以自然为灵感,使建筑既成为观景节点,又融入景观本身,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界面。

结语

邢襄生态园的景观建筑系列不仅提升了园区的生态价值与公共服务功能,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建筑,游客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然的魅力,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0997
金币
329471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8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1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3小时前
关于邢襄生态园及合作设计团队的信息,结合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段威工作室与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的设计风格,对该景观建筑系列的分析如下:

一、设计团队核心特点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段威工作室

生态融合技术:擅长将建筑嵌入自然景观,强调“由内向外无缝延伸”的空间流动性(参考环秀湖湿地科普宣教馆案例)。
数字化设计应用:通过参数化工具优化结构,如环秀湖项目的24组钢结构桁架屋顶,实现流线型曲面与功能统一。
乡土材料创新:采用重组竹立面系统,兼顾可持续性与地域特色,营造“森林小屋”氛围。
上海领沃园林设计事务所

大型综合性景观规划:参与邢襄生态园等超千亩级项目,整合森林公园、湿地、植物园等多功能分区。
水系生态修复技术:在邢襄生态园引入生态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林水共生景观,近期新增荷花种植9万平方米强化湿地生态。
二、邢襄生态园景观建筑系列核心设计亮点
自然教育与游憩融合
科普宣教功能:参考环秀湖湿地馆模式,邢襄生态园内可能设置观鸟塔、湿地长廊等设施,结合动植物展陈空间提升自然教育体验。
沉浸式景观路径:通过木栈道、紫藤花廊等线性构筑物引导游览,强化与芦苇塘、水上森林的视觉互动。  
生态技术创新

水系净化系统:园林中心采用浮萍清理、枯荷修剪等措施维护荷花生长环境,保障景观可持续性。
微地形与植被设计:保留原有森林群落,局部补植月季等观赏植物,形成高含氧生态空间。
建筑与场地共生

低干预布局:延续段威工作室“融景”理念,建筑高度控制与周边村落协调,屋顶采用坡面木瓦材质呼应乡土。
观景平台设计:二层观鸟塔或环形平台提供俯瞰湿地全景的视角,强化人景互动。
三、社会与生态价值
城市生态修复:通过226.7公顷绿地系统修复白马河流域生态,成为邢台“太行泉城”生态核心。
乡村振兴联动:类似环秀湖项目,邢襄生态园的建设可带动周边就业与乡村旅游7。
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育区为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观测设施促进公众生态意识。
四、设计挑战与应对
复杂水文管理:白马河水系连通需平衡防洪与景观需求,EPC工程中明确水系改造为关键技术点。
多功能空间整合:协调动物园、植物园与森林公园的流线,通过分区设计避免干扰(如自然教育区与原动物园衔接)。
📌 总结
邢襄生态园景观建筑系列融合了北林团队**“向景而立”的哲学与上海领沃的大规模生态整合能力**,以低干预建筑、智慧水系和乡土材料实现“林水共生”。未来可进一步追踪其EPC工程进展(招标编号见8)及荷花湿地景观的季相变化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