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2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没有AI味,也许才是人类最后的浪漫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1599
金币
335468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9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2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16) —
就像有人能品出餐馆里的菜是不是机器炒出来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能品出一段文字,有没有AI味。

它们的辞藻华丽,句子长而复杂,能把一些毫不相关的词语,用暗喻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但是,有没有看多了就有一种生理不适感?

DeepSeek从走红到被诟病,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它模仿人类推理的写作方式震惊整个网络。相比此前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的其他AI模型,它可以创作出又长又复杂、辞藻华丽的句子。
它的APP周下载量,曾一度达到6300万次。

图据IC
那时候的DeepSeek高歌猛进,全面“进军”各行各业,翻译、写作、绘画等等。在文化相关领域,人们谈起DeepSeek,争论的关键词总是“替代”:AI创作会不会砸掉人类的饭碗?
不到半年,风向就变了。如今再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网友对它有意见:“网络充满了AI生成的文字垃圾”“看到一个AI生成的文案我就拉黑一个”。
就像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写作风格,DeepSeek等AI模型的写作风格,被大家归结为“AI味”。
比如它们最常用的一批词:量子纠缠、拓扑学、时空、熵增、区块链、赛博、褶皱、棱镜、碎片、琥珀、青铜、菌丝、孢子……
反正不管什么题材,它写着写着,总是会绕到科幻赛道里去。
它创作出的人物,总是毫无缘由地推眼镜,动不动就咬锁骨,或者把冰凉的东西贴到别人的后颈上。有人忍无可忍地下达指令:“不允许再出现眼镜。”
DeepSeek照做了。下一句:“……他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镜。”
不知是否是因为它本就由一堆代码构成,它总是会对一些莫名其妙但十分精确的数字充满执念。
写眼睛,要具体到第X根睫毛;写男主角怦然心动,它就会写出心跳了多少次,甚至比平时快多少次。

图据图虫创意

在数字里,DeepSeek格外偏爱质数3和7。于是在它的世界里,男主总是盯着第三颗纽扣,失神3秒钟,深情对望37分钟,弯下腰时会凸起“第三块脊柱”……
于是网友给它下令:禁止使用数字。片刻后,它十分忠诚地执行了网友的指令,生成如下文字:

“看着我。”他托起妹妹的下颌,拇指按在她唇角,“今天的心跳比上周快七……”意识到数字禁忌又改口,“比上次剧烈。”

DeepSeek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它太爱“卖弄”,故作高深。
如果说ChatGPT、豆包、Kimi还保留着规规矩矩的人机感,DeepSeek就像一个刚背完100个好词好句的中学生,恨不得把所有词汇都在作文里用一遍。
简单来说,它曾经令人震惊的写作方式,就是一种用力过猛的“拼好句”。
你能在它的作品里看到熟悉的句式排列组合:有“不仅…… 更是……”“不再……而是……”等递进,还有“……时,……已”的时间与动作的结合,无论哪种句式,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多地加上复杂意向的堆砌。
然后再用一堆双引号,把它觉得重要、其实毫无必要的词标注出来。你一眼扫过去,文章中密密麻麻的双引号,八成出自AI。
但是,这些意向往往八竿子打不着,怎么才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
DeepSeek会用破折号——就像这样。
一篇800字的稿子,有时候甚至能出现3、4个破折号。
比如将“一位读者点开我的文章,读到了这里”放到DeepSeek洗了洗,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变成了标准的“AI味”的句式:

当您的手指触碰屏幕(或鼠标),点开这篇文章,便开始了这段文字的“旅程”。此刻,您的目光正落在这行字上——一位读者,读到了这里。这一刻,文字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我们之间一次微妙的、跨越时空的相遇。


如果说DeepSeek只是文风上的卖弄,让人被AI味冲得眉头紧皱也就算了。但它产生的“AI幻觉”,便是彻头彻尾地给人类添乱。
所谓“AI幻觉”,说白了就是AI瞎编内容。你问它一个问题,或给出几个关键词,它便一本正经地编出一套看似完整、实则虚构的叙述。
这些答案语气诚恳,逻辑严谨,细节逼真,甚至引经据典,看上去无懈可击。
近段时间,一则“DeepSeek向王一博道歉”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该消息称DeepSeek误将王一博与李爱庆腐败案进行不当关联,损害其名誉权,事后发布道歉声明。
这则消息的逻辑看起来是如此严丝合缝,甚至还援引了有明确案号的刑事判决书。许多媒体迅速跟进和关注,相关词条也冲上热搜。
但实际上是,这条“道歉新闻”不仅完全是由AI生成,其援引的法律判决书也并不存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完全是AI煞有介事地编造。
这样出自AI的假新闻在网络上越来越多。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土味短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在海外火了,3个月狂收1.5亿美元。但经过前文对“DeepSeek味”规律的总结,再细看最初爆出此条消息的文章,你会发现,它就是一篇满满“DeepSeek味”的稿件:

北美观众一边疯狂吐槽“剧情荒唐”,一边按下下一集氪金的手却停不下来——这“真香定律”似乎跨越了文化、种族和年龄。

是吧,熟悉的句式,熟悉的浮夸,熟悉的双引号和破折号。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半年前,是人类总是给AI创造虚拟世界,我们给AI下指令的时候通常会给它设定身份:“你现在是一位文化记者,请你提出问题……”“现在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请你写一篇…… ”
半年之后,AI开始反向创作一个个虚假的现实,把它们胡编乱造成故事还给人类,人类却将它们当成真实。
人类似乎也总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真实”。
毕竟,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真实”。这让人想起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中提出的观点:
技术重构出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拟象,从而实现对真实的谋杀。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由AI创造出的虚假信息便进入了多重验证的闭环:AI生产、用户传播、媒体报道,这时你再把这些AI幻觉拿去再问AI:这是真的吗?AI会告诉你:该信息已由多个权威信源交叉验证,属实。
当一人传播AI编造的谎言时,它为假;但当有一群人传播时,它就成了荒诞的现实。

AI幻觉也确实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各大论坛的议题都绕不开“安全治理”。可怕的是,AI的深度思考能力越强,就越能编造出滴水不漏的谎言,制造AI幻觉的能力也就越高。
AI幻觉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AI模型主要是通过从数据中搜寻和拼接答案。它不懂真相,也无法判断真假,它只是依靠已有数据去推理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当数据缺失或出现偏差时,如今的AI不会像几年前的人工智能坦诚回答:
“对不起,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而是会努力拼拼凑凑,编造出一个滴水不漏、合情合理的答案。

还有一种关于AI的幻觉,是总疑心别人的文字是AI写的,也疑心别人怀疑自己的文字是AI写的。
毕竟“AI味”只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感,只有经常接触AI工具的人,才能从句式和用词中嗅出那股熟悉的气味。
这样就意味着,当你指出某段文字出自AI,你拿不出实质证据;当别人质疑你用AI写作,你也百口莫辩,根本无从自证。就像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无奈表示:“我就是很喜欢用破折号”“有一种绝望是写了一句自以为奇绝的比喻,然后被鉴了AI”。
尽管一些平台上线了所谓的AI检测系统,但“用AI鉴定AI”的准确率并不可靠。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AI检测”,会发现许多网友完全就是赛博窦娥。
辛辛苦苦写的小说,投稿后被编辑指责“偷懒用AI”,二话不说就被拉黑;苦熬几晚写完文案,却被老板怀疑“不像人写的”……
总而言之,文风太平,比喻太多,破折号和引号太多,太炫技,太多“量子纠缠”和“拓扑学”……都有可能被鉴定成“一眼AI”。
于是人们从最初啧啧称奇地使用AI生成内容,到如今开始像排毒一样自我纠偏、自我清洁,一字一句地“去AI味”。

首先,需要删除全文所有的“喉结滚动”“矩阵”“符号”“第X次”“时间的褶皱”等词,尽量不要使用离奇的比喻;其次,是删除全文所有的“首先”“其次”“最后”;最后,是不要像这句话一样使用如此多的双引号和破折号——如果有,请把它们用干脆利落的句号代替。
与此同时,就像是当初教学如何给AI下指令一样,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教授如何给AI下指令去除“AI味”。
比如使用AI时不要选择“深度思考”和联网,生成文字后给它发送这样的指令:“将这段文字的通俗化,但不要有语气词,保留学术性,并降低AI痕迹,尽量把逗号多的融合成一句话,删除逻辑联系词。”
是的,让AI降低一篇AI生成的稿件的AI痕迹。
多么诡异的逻辑。
之所以诡异,是因为这背后最大的困境在于:当人类写作越来越像AI,AI写作也越来越像人的时候,“AI味”到底是一种风格,还是一种偏见?
作家们、诗人们以及艺术家们,比起反复讨论“AI写作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或许更应该把焦点聚焦到我们自己身上,讨论人类的写作到底应该走向什么方向。
在这个时代,写得不像AI,也许才是人类最后的浪漫——这一句看起来有文采但实则莫名其妙的结语,来自AI。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1599
金币
335468
道行
20030
原创
758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9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13
AI时代下的“人类浪漫”:对“无AI味”表达的反思与追求
“没有AI味,也许才是人类最后的浪漫”这一观点,反映了在AI技术快速渗透到内容创作领域的当下,人们对真实、独特且富有人类情感与个性的表达形式的珍视和向往。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模型在写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特有的“AI味”风格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反思。

“AI味”的典型特征与表现
“AI味”通常指AI生成内容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模式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内容缺乏真实的人类情感和个性化表达,显得刻板和做作。

高频词汇与意象堆砌:AI模型如DeepSeek在创作中频繁使用特定词汇,如“量子纠缠”“拓扑学”“时空”“熵增”“区块链”“赛博”“褶皱”“棱镜”“碎片”“琥珀”“青铜”“菌丝”“孢子”等,无论何种题材,都可能强行融入科幻元素,导致内容脱离主题和语境23。人物描写也存在模式化动作,如“推眼镜”“咬锁骨”“把冰凉的东西贴到别人的后颈上”等2。
过度精确与数字执念:AI对一些莫名其妙但十分精确的数字有执念,例如写眼睛具体到“第X根睫毛”,写男主角心动描述“心跳了多少次”“比平时快多少次”,描述时长“持续三分半钟”,描述伤口“0.01公分”等23。
特定句式与标点滥用:常使用“不仅…更是…”“不再…而是…”等递进句式,以及“…时,…已…”的时间与动作结合句式,目的是堆砌复杂意向。还喜欢用双引号标注其认为“重要”的词,以及频繁使用破折号来连接看似不相关的意象2。
虚构与“幻觉”问题:AI生成内容可能出现“幻觉”,即一本正经地编造看似完整、实则虚构的叙述,包括虚假的新闻、事件,甚至引用不存在的法律判决书等,对信息真实性造成严重干扰12。
“AI味”引发的社会反响与深层担忧
“AI味”的泛滥不仅影响了用户的阅读体验,还引发了关于信息真实性、人类创造力以及社会信任等多方面的担忧。

内容质量下降与审美疲劳:网络上充斥着大量AI生成的“文字垃圾”,用户对千篇一律、模式化的“AI味”文案感到反感,甚至“看到一个AI生成的文案我就拉黑一个”,认为其“无病呻吟”,降低了网络内容的整体质量23。
对人类创造力与职业的冲击:在文化相关领域,AI创作曾引发“替代”的争论,即“AI创作会不会砸掉人类的饭碗”。虽然目前风向转变,AI创作因质量问题受到诟病,但其对人类传统创作领域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让人们担忧人类独特的创造力空间被挤压2。
信息真实性危机与信任崩塌:AI“幻觉”产生的虚假信息,经过AI生产、用户传播、媒体报道后,可能形成多重验证的闭环,当人们再用这些虚假信息询问AI时,AI可能会反馈“已由多个权威信源交叉验证,属实”,这严重误导公众,破坏信息生态和社会信任2。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中提出的“技术重构出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拟象,从而实现对真实的谋杀”的观点,在此得到印证2。
对人类语言与表达的影响:研究显示AI语言正在影响人类词汇使用,如ChatGPT偏好的词汇“prowess”“tapestry”“meticulous”“delve”“realm”“adept”等使用频率上升,而“bolster”“unearth”“nuance”等词使用频率下降。AI训练数据中涉及的非洲标注员的语言习惯(如“delve”源于尼日利亚英语)也反渗到欧美语言中。这引发了对人类表达独特性和界限的担忧,害怕人类语言变得“标准”“中性”,失去真实沟通的能力3。
“无AI味”:人类情感与真实表达的坚守
“没有AI味,也许才是人类最后的浪漫”这句话,强调了在AI技术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人类真实、自然、富有情感和个性的表达的可贵。这种“浪漫”体现在人类能够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感悟、独立思考进行创作,其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情感温度和个性化风格,是AI无法简单模仿和替代的。人们开始呼吁“文案需人味”,重视那些能够体现人类真实情感和独特视角的内容,这既是对“AI味”泛滥的一种反抗,也是对人类自身创造力和表达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保持人类表达界限和独特性的追求,希望人类语言不会在与AI的互动中失去自身的“味道”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9367
金币
363315
道行
2004
原创
241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13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涉及技术、语言、认知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交织。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敏锐地识别出一段文字是否带有“AI味”,即是否由AI生成。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技术的普及,也揭示了人类对语言表达的深层感知能力。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

一、AI语言模式的“可识别性”增强

尽管AI写作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其生成的语言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与风格上的特征,这些特征逐渐被大众所识别和总结:

1. 语言过于“平稳”:AI倾向于生成逻辑清晰、语法正确但缺乏个性化的表达,缺乏人类写作中常见的“情绪波动”和“思维跳跃”。
2. 重复与冗余:AI在不确定时倾向于重复观点或使用套话,例如“首先”、“其次”、“总的来说”等结构化表达,容易被识别为模板化。
3. 缺乏真实经验的细节:AI写作往往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或情感共鸣,描述事物时常常流于表面。

这些特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公众讨论后,逐渐形成了“AI味”的共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辨别能力。

---

二、公众对AI写作的认知提升

随着AI工具(如ChatGPT、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的广泛使用,人们不仅开始接触AI写作,还开始学习如何判断AI写作:

1. 教育与媒体传播:许多文章、视频和教程开始教授“如何识别AI生成内容”,提高了大众的媒介素养。
2. 学校与职场的应对:教师和企业开始警惕AI代写 论文与报告,推动了“AI识别训练”的普及。
3. 社交媒体的讨论:在微博、知乎、小红书、Twitter等平台上,用户不断分享辨别AI写作的经验,形成了一种“民间识别机制”。

这种认知的普及,使得原本模糊的“AI味”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

---

三、人类语言感知能力的进化

人类对语言的感知不仅是语法和逻辑的判断,更是情感、风格、个性的综合理解。AI虽然能模仿语言结构,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难以完全模拟人类的复杂表达:

1. 情感的真实性:人类写作中常带有情绪波动、讽刺、隐喻、双关等复杂语言现象,AI目前仍难以自然地表达这些情感。
2. 风格的独特性:每位作家或写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而AI倾向于中性、平均化表达。
3. 文化语境的深度:AI在处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时,容易出现“表面正确但内里隔阂”的表达。

因此,随着人们对语言美感和文化内涵的敏感度提升,AI写作的“非人性化”特征更容易被识破。

---

四、AI写作伦理与透明性的讨论

随着AI生成内容的泛滥,社会对AI写作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关注,这种讨论也反过来提升了人们对“AI味”的敏感度:

1. 版权与原创性问题:AI写作是否构成抄袭?是否应标注?这些问题引发了公众对AI生成内容的警惕。
2. 信息真实性挑战:AI生成的虚假新闻、假评论、伪学术文章等,使得人们更愿意怀疑文字背后的“作者”身份。
3. 身份认同的焦虑:当AI可以替人写作时,人类写作的价值受到挑战,这种焦虑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AI写作的辨识。

因此,“AI味”的识别不仅是一种语言判断,更是一种价值判断与身份认同的体现。

---

五、AI写作工具的“反向训练”效应

有趣的是,AI写作工具的普及本身也促进了人类写作能力的提升和风格的强化:

1. 人类写作的“反AI化”趋势:一些写作者有意使用更个性化、情绪化、非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以区别于AI写作。
2. 写作教育的调整:学校开始强调“创造性写作”、“批判性写作”,以培养无法被AI取代的能力。
3. 写作风格的觉醒: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写作的个性”与“语言的温度”,这进一步凸显了AI写作的“冷感”。

这种“反向训练”效应,使得AI与人写的边界更加清晰,也让“AI味”更容易被识别。

---

总结

越来越多的人能分辨出“AI味”,是技术发展与人类认知进化的共同结果。AI写作虽然在技术层面不断进步,但其语言的“模板化”、“平均化”与“情感缺失”特征仍然存在;而人类则通过教育、经验、文化感知和伦理反思,不断提升对AI语言的辨别能力。未来,随着AI与人类写作的进一步融合与博弈,这种“识别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基本素养。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