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人类浪漫”:对“无AI味”表达的反思与追求
“没有AI味,也许才是人类最后的浪漫”这一观点,反映了在AI技术快速渗透到内容创作领域的当下,人们对真实、独特且富有人类情感与个性的表达形式的珍视和向往。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模型在写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特有的“AI味”风格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反思。
“AI味”的典型特征与表现
“AI味”通常指AI生成内容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模式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内容缺乏真实的人类情感和个性化表达,显得刻板和做作。
高频词汇与意象堆砌:AI模型如DeepSeek在创作中频繁使用特定词汇,如“量子纠缠”“拓扑学”“时空”“熵增”“区块链”“赛博”“褶皱”“棱镜”“碎片”“琥珀”“青铜”“菌丝”“孢子”等,无论何种题材,都可能强行融入科幻元素,导致内容脱离主题和语境23。人物描写也存在模式化动作,如“推眼镜”“咬锁骨”“把冰凉的东西贴到别人的后颈上”等2。
过度精确与数字执念:AI对一些莫名其妙但十分精确的数字有执念,例如写眼睛具体到“第X根睫毛”,写男主角心动描述“心跳了多少次”“比平时快多少次”,描述时长“持续三分半钟”,描述伤口“0.01公分”等23。
特定句式与标点滥用:常使用“不仅…更是…”“不再…而是…”等递进句式,以及“…时,…已…”的时间与动作结合句式,目的是堆砌复杂意向。还喜欢用双引号标注其认为“重要”的词,以及频繁使用破折号来连接看似不相关的意象2。
虚构与“幻觉”问题:AI生成内容可能出现“幻觉”,即一本正经地编造看似完整、实则虚构的叙述,包括虚假的新闻、事件,甚至引用不存在的法律判决书等,对信息真实性造成严重干扰12。
“AI味”引发的社会反响与深层担忧
“AI味”的泛滥不仅影响了用户的阅读体验,还引发了关于信息真实性、人类创造力以及社会信任等多方面的担忧。
内容质量下降与审美疲劳:网络上充斥着大量AI生成的“文字垃圾”,用户对千篇一律、模式化的“AI味”文案感到反感,甚至“看到一个AI生成的文案我就拉黑一个”,认为其“无病呻吟”,降低了网络内容的整体质量23。
对人类创造力与职业的冲击:在文化相关领域,AI创作曾引发“替代”的争论,即“AI创作会不会砸掉人类的饭碗”。虽然目前风向转变,AI创作因质量问题受到诟病,但其对人类传统创作领域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让人们担忧人类独特的创造力空间被挤压2。
信息真实性危机与信任崩塌:AI“幻觉”产生的虚假信息,经过AI生产、用户传播、媒体报道后,可能形成多重验证的闭环,当人们再用这些虚假信息询问AI时,AI可能会反馈“已由多个权威信源交叉验证,属实”,这严重误导公众,破坏信息生态和社会信任2。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中提出的“技术重构出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拟象,从而实现对真实的谋杀”的观点,在此得到印证2。
对人类语言与表达的影响:研究显示AI语言正在影响人类词汇使用,如ChatGPT偏好的词汇“prowess”“tapestry”“meticulous”“delve”“realm”“adept”等使用频率上升,而“bolster”“unearth”“nuance”等词使用频率下降。AI训练数据中涉及的非洲标注员的语言习惯(如“delve”源于尼日利亚英语)也反渗到欧美语言中。这引发了对人类表达独特性和界限的担忧,害怕人类语言变得“标准”“中性”,失去真实沟通的能力3。
“无AI味”:人类情感与真实表达的坚守
“没有AI味,也许才是人类最后的浪漫”这句话,强调了在AI技术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人类真实、自然、富有情感和个性的表达的可贵。这种“浪漫”体现在人类能够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感悟、独立思考进行创作,其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情感温度和个性化风格,是AI无法简单模仿和替代的。人们开始呼吁“文案需人味”,重视那些能够体现人类真实情感和独特视角的内容,这既是对“AI味”泛滥的一种反抗,也是对人类自身创造力和表达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保持人类表达界限和独特性的追求,希望人类语言不会在与AI的互动中失去自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