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器人产业合作趋势:中欧与中美合作潜力分析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国专家及行业人士共同指出,尽管存在地缘政治等影响因素,中欧、中美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合作仍具备巨大潜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同比下降3%,但中国以5%的增速逆势扩张,人形机器人投资热潮与技术突破进一步凸显了合作的必要性23。
中欧合作:全领域协同与标准共建
技术与产业链互补优势
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尤哈·罗宁认为,中国在硬件制造(如齿轮、电机、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轻量化方案(如深度求索的低功耗AI技术)上优势显著,而欧洲在特殊场景应用(如农业特殊环境作业)有深厚积累,双方可形成“规模化应用+技术攻坚”的协作模式
重点合作场景
工业生产:作为商业化最成熟的领域,中欧可优先推动工业机器人标准化生产与智能化升级1。
农业领域:结合中欧农业产区特点,中国聚焦规模化应用,欧洲攻关精准农业技术,以色列企业Tevel等已表达与中国农场合作的意愿2。
全球标准共建
罗宁强调,建立统一的机器人产业标准是合作基础,可增强产品互信并推动技术规范落地12。
中美合作:软硬件优势互补与开放生态构建
技术路径差异化与协同空间
中国企业在硬件制造和产业链整合上具备优势,美国则在AI软件生态(如大语言模型)领域领先。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指出,中美可通过“硬件功底+软件生态”的组合加速技术突破,例如开源软件合作与客户协同开发56。
合作挑战与破局方向
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提到,尽管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性,但中美在核心技术研发(如人形机器人AI算法)和新兴场景探索(如医疗、养老服务)仍有广阔合作空间。目前美国量产双足人形机器人企业较少,中国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可填补市场缺口25。
开放生态需求
双方企业均呼吁构建开放合作生态,例如中国企业通过软件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应对AI算力、能源消耗等行业共性挑战56。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定位与合作机遇
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增长极,2024年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占全球40%),预计2028年将翻倍至1080亿美元。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如谐波减速器、电机),加之人工智能与多场景应用(柔性制造、低空经济等)的突破,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技术与产能支撑7。外国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沿的探索(如四足机器狗、格斗机器人)为全球技术迭代提供了实践样本2。
总结:合作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瓶颈(如AI实时响应、低功耗设计)和商业化难题,中欧、中美通过优势互补与标准协同,可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向高效、普惠方向发展。正如行业共识所示,“技术无国界”,开放合作仍是突破地缘限制、实现产业共赢的核心路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