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疾病治疗]多名院士呼吁:65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996
金币
915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5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17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24) —

“他最近血糖才刚降到5.8,怎么突然人就昏倒了?”这是内分泌科医生在接诊时听到的一句话。
患者是一位67岁的男性,患糖尿病已有多年,近期控制得很严格,自觉饮食好、药吃得勤,血糖也慢慢往下压,可某天早上突然意识模糊,送医发现是低血糖,合并电解质紊乱,差点没抢救过来。
这种情况在高龄人群中越来越常见:血糖没高出界限,却被“治疗”成了问题。

很多人盯着血糖这件事太死板,总觉得越低越好,数字看着越漂亮就越安心。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特别到了65岁以后,身体各系统都在走下坡路,过度控糖反而会拖垮整个机体。血糖这东西,要的是平稳,不是绝对的低。老人血糖略高点没事,但太低了,就可能出大事。
很多医生其实都知道这个逻辑,但普通人接受的信息大多太简单。
网络上天天喊着空腹要控到5点几,甚至有人把目标定在4.8以下,说是“回归正常”。

可这“正常”是年轻人的正常,不是老人的。年龄大了以后,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度也变差,调节能力不如从前。
太低的血糖会让脑部供能不足,肌肉反应变慢,心律失常风险也会升高。
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其实是一个动态概念。对65岁以上的人群来说,空腹控制在3.1到7.2之间是更安全的选择。这个范围不是随便定的,是考虑了低血糖带来的风险之后得出的折中。
很多老年人白天活动少、饭量小、药物代谢慢,如果还按照年轻人的标准去压数值,那就是在制造风险。

可现实中不少人被药物“教育”得太紧。一天三顿药、饭前饭后都量血糖,稍微高了点就加药或加针。结果血糖上下一波动,身体先扛不住。
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大多数人没察觉,等发现时已经进入昏迷边缘。对老人来说,血糖低比高更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一再验证过的事实。
有些家属过度焦虑,老人稍微血糖上了6.8就觉得要完了,马上控制饮食,甚至加药。其实6点多在老年人里非常常见,是身体在调节的结果。
尤其在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睡眠不足时,血糖轻微升高完全可以接受。不需要立即处理,只要观察就行。过于急于压下去,反倒打破了身体自身的平衡。

然而,那些看着最听话的老年人,反而最容易出事。
他们不但严格按量吃药,还对饮食控制得死死的,糖不沾、主食减半、水果几乎不吃,结果反而营养不良、血糖波动大、体重下降快,身体进入耗损状态。
年纪大的人不是靠“管住嘴”活得久,而是靠“撑住底子”挺过去。
医学不是教条,尤其在老年人身上。人越老,越不能只看数字。

每一个数值的背后,是身体能不能承受这个标准。如果把老人的身体当成年轻人去管理,早晚会出问题。
该松的地方得松,该稳的地方得稳。不是每个血糖异常都要治疗,不是每个超标都意味着危险。
这里面还有一个被误解得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降糖药并不是越早用越好。很多老人一查血糖高,就立刻上药,想着早点治早点好。但药一旦开始吃,就等于身体开始依赖。
特别是一些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短期能降下来,长期可能让胰岛负担更重。更别说一些药会影响肾功能、心率、电解质。老人本来功能储备就少,药吃得越猛,损耗得越快。

真正该干预的不是数字,而是趋势。血糖是不是在持续升高,是不是饭后特别高,是不是夜间有波动,这些才决定要不要加药。
有的老人空腹高点,饭后不高,说明调节能力还行;有的饭后飙得快,但恢复也快,说明胰岛还没坏死;只有那种全时段高、且伴随症状的人,才需要系统介入。而不是一看到6.5就慌张。
医生的责任不是把人变成病人,而是把病人拉回生活。
可惜的是,很多人越管健康,越远离健康。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过。就拿控制血糖这件事来说,有些人一天测六七次,不允许一点波动。

可身体不是实验室,哪怕饮食不变,天气变化也会影响血糖值。这种“精细化控糖”最后反而变成了精神压力源头。
也有的人吃药降糖太成功,结果吃饭不敢吃,血糖一低就全身冒汗、头晕眼花,最后只能靠糖水维持。这不是治好了糖尿病,而是让身体陷入了脆弱状态。
特别是夜间低血糖,老年人感知能力差,很容易错过预警。长期低血糖对脑神经的损害远比一次高血糖严重,甚至可能触发痴呆提前出现。
很多时候,老人的健康不是靠指标,而是靠感受。吃得下、睡得着、有力气、有精神,比什么指标都重要。

哪怕血糖有点高,只要没有症状、没有并发症、生活质量稳定,就不该盲目加药。相反,如果一味追求指标,搞到老人天天虚弱、心情低落、胃口差,那才是真正的健康隐患。
当然,不是所有医生都愿意说出这种“别治太猛”的话。因为大多数医疗体系还是强调标准化、指标控制。
但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老年医学专家、甚至院士级别的学者都在提倡:老年糖尿病治疗目标应该放宽,不应盲目追求年轻人的正常数值,控制在3.1到7.2之间,已经足够安全。
对老人来说,稳定比完美重要。哪怕血糖有点飘,只要没有大波动,不出现低血糖,比天天精准控制要好。

人活到老,最怕的是身体不能自稳。太多外力介入,反而削弱了自然调节的能力。糖尿病不是靠“压低”来治,而是靠“平衡”来管。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前天 16:4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1623
金币
303180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2:10
老年人血糖控制的平衡之道

您提到的情况非常典型,尤其是在老年人中。确实,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血糖控制的目标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和建议:

1. 血糖控制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血糖越低越好,这种观念在老年人中尤其危险。事实上,老年人的身体调节能力下降,过度控糖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

2. 老年人的血糖控制范围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3.1到7.2之间是更为安全的选择。这个范围考虑了低血糖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避免了过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

3. 低血糖的风险
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危害远大于高血糖。低血糖会导致脑部供能不足,肌肉反应变慢,心律失常风险升高。特别是夜间低血糖,老年人往往察觉不到,等发现时可能已经进入昏迷状态。

4. 个体化治疗
每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标也应个体化。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活动量、饮食习惯、药物代谢等,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5. 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降糖药并不是越早用越好。很多老年人一查血糖高,就立刻上药,但药物一旦开始使用,身体就会产生依赖。特别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胰岛负担。此外,一些药物还会影响肾功能、心率和电解质平衡。

6. 关注趋势而非单一数值
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单一的血糖数值,而是血糖的变化趋势。如果血糖持续升高或有明显的波动,才需要考虑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

7. 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质量比血糖数值更为重要。吃得下、睡得着、有力气、有精神,这些感受比任何指标都重要。如果一味追求指标,反而可能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8. 综合管理
老年人的血糖管理应综合考虑饮食、运动、药物和生活方式。饮食应均衡,避免过度限制;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药物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

结论
老年人的血糖控制应以稳定为主,避免过度追求低血糖。医生和家属应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综合管理,帮助老年人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活状态。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