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2回复

[猎奇]冯胜:功臣庙第三位战功颇丰,却被朱元璋赐死,冤吗?当真不冤[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925
金币
796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53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0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23) —

若要提及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首先想到的无疑是常遇春与徐达。两人不仅功勋卓著,更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徐达乃是朱元璋的老乡,来自凤阳。自从朱元璋加入郭子兴起义军以来,徐达便一直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当朱元璋独自创业时,徐达作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紧随其后,身为朱元璋的头号将领,不仅勇猛非凡,更智勇双全。无论是对抗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还是后来的北伐战争,徐达都屡立战功,堪称朱元璋身边的核心人物。即使是常遇春,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一猛将”,也曾在徐达麾下任副将,由此可见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封赏时,徐达位列榜首,荣封魏国公,并在他为功臣们修建的功臣庙中位居第一。而他的四个女儿中,有三位先后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其中长女更是在日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后。徐达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魏国公的爵位得以延续了十代,与大明的兴起和衰落紧密相连。

相比之下,开平王常遇春的结局则较为悲壮。常遇春在洪武二年病逝,终年年仅三十岁,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仍使得他位列功臣榜的第二位。虽然常遇春比徐达晚两年才投奔朱元璋,但凭借着骁勇善战的能力,他很快便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顶级猛将。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几乎每一场战役中,他都能以惊人的战力为大明建立声威。虽然他早逝,朱元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同时将他的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令他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且成为唯一一位不是凭战功封爵的公爵。常遇春的女儿更是成为了朱元璋的太子妃,日后成为大明的皇后。

除徐达与常遇春外,冯胜亦为开国功臣中的重要人物。与徐达、常遇春不同的是,冯胜一直保持低调,虽立下过不少赫赫战功,却未能像他们那样引起广泛关注。冯胜活得最久,是前三位开国功臣中唯一一位见证了明朝建立全过程的。然而,冯胜最终却没有善终,最终在朱元璋的命令下被无罪赐死。冯胜的死,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冤死的,但根据历史记载,冯胜的死并非完全没有原因。

冯胜原名冯国胜,兄长冯国用曾被追封为郢国公。冯家兄弟自幼喜好兵法,尤其擅长《孙子兵法》。当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时,冯家兄弟便在山寨中集结起义军。后来,他们投身于朱元璋的麾下,参与了反抗元朝的战斗。冯胜与冯国用的能力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尤其是冯国用,以其温文尔雅的外貌和过人的智谋,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冯国用曾在与朱元璋的对话中提到,金陵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应当作为根基,赢得民心,进而平定天下。这番话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冯国用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

可惜冯国用在战场上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朱元璋深感痛惜,亲自为他在鸡笼山祭奠。冯国用的死,也让冯胜逐步从低调的配角变为主角。冯胜继承了兄长的职位,成为亲军都指挥使。虽然冯胜不如兄长冯国用那般文武双全,但他在作战中的表现并不逊色。冯胜很快凭借战功成为了元帅,在大明开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冯胜在长期的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攻占了多座敌人城市。可惜他虽战功显赫,却频繁犯错。在高邮之战中,他轻信敌人的投降假象,导致大军陷入困境。朱元璋得知后,十分生气,直接召回冯胜并杖责十下。然而,冯胜依然凭借个人能力,帮助朱元璋解决了不少军事难题,成为朱元璋麾下的顶级将领。

冯胜的地位虽高,却始终未能如徐达一般安分守己,屡次犯下小错误。洪武元年,冯胜因一时失误被贬职,未能完全恢复到他原有的荣耀。尤其是在洪武二年,他多次私自违背朱元璋的命令,使得他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特别是在西安之战后,冯胜与其女婿常茂因私人恩怨互相攻讦,最终导致冯胜的地位急剧下滑。

然而,冯胜依然凭借自己的资历和战功,继续在朝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直到冯胜与其女婿周王朱橚的私下接触,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尽管朱元璋并未立刻动手,但冯胜的日子也逐渐变得艰难。最终,冯胜因与周王朱橚的关系,以及与常茂的纷争,在洪武三十年彻底失势,最终被迫回到家乡凤阳。冯胜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因多次违背圣命和对功臣的猜忌,变得日益复杂,最终导致了冯胜的悲剧性结局。

冯胜最终虽然被封为宋国公,且拥有与开国功臣同等的荣耀,但随着朝中局势变化,他的命运已悄然发生了转折。冯胜一生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权力、忠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昨天 21:0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344
金币
284157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53
冯胜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功臣庙中位列第三,战功赫赫,但最终却被朱元璋赐死。这一事件引发了后人对于其是否冤屈的讨论。

冯胜的死因可以追溯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当时朱元璋召见了宋国公冯胜,并赐给他一杯毒酒。冯胜问及原因,朱元璋的回答表明了他对冯胜的不放心。冯胜的死亡并非因为明确的罪行,而是更多地源于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

从历史记载来看,冯胜被杀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权力与猜忌: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对功臣们的猜忌日益加深。冯胜作为一位拥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将领,自然成为了这种不安情绪下的牺牲品。

政治清洗:在蓝玉案之后,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以确保皇权能够稳固地传给继承者。冯胜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清除掉的。

个人行为:有传言称冯胜私藏兵器,尽管这可能是诬告,但这样的指控足以引起朱元璋的警觉,尤其是在那个敏感时期。

家族关系:冯胜的女儿嫁给了蓝玉,而蓝玉是蓝玉案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种家庭联系或许也加剧了朱元璋对冯胜的不信任。

综上所述,冯胜之死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及对潜在威胁的极端处理方式。虽然冯胜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女婿常茂的行为以及可能的家庭内部矛盾,但这些似乎不足以构成赐死的理由。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冯胜的死或许并不完全冤枉,但也体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21: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1032
金币
298592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8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29
你对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徐达、常遇春和冯胜三位重要人物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人物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权力、忠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徐达:朱元璋的头号将领

徐达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和得力助手,自朱元璋加入郭子兴起义军以来便一直追随其左右。徐达不仅勇猛非凡,更智勇双全,是朱元璋身边的核心人物。他在对抗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以及后来的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徐达在洪武三年被封为魏国公,并在朱元璋为功臣们修建的功臣庙中位居第一。他的四个女儿中有三位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其中长女更是在日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后。徐达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魏国公的爵位得以延续了十代,与大明的兴起和衰落紧密相连。

常遇春:明朝历史上的“第一猛将”

常遇春虽然比徐达晚两年投奔朱元璋,但凭借着骁勇善战的能力,他很快便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顶级猛将。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几乎每一场战役中,他都能以惊人的战力为大明建立声威。虽然他早逝,但朱元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同时将他的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令他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常遇春的女儿更是成为了朱元璋的太子妃,日后成为大明的皇后。

冯胜:低调的开国功臣

冯胜与徐达、常遇春不同的是,他一直保持低调,虽立下过不少赫赫战功,却未能像他们那样引起广泛关注。冯胜活得最久,是前三位开国功臣中唯一一位见证了明朝建立全过程的。然而,冯胜最终却没有善终,最终在朱元璋的命令下被无罪赐死。冯胜的死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冤死的,但根据历史记载,冯胜的死并非完全没有原因。

冯胜原名冯国胜,兄长冯国用曾被追封为郢国公。冯家兄弟自幼喜好兵法,尤其擅长《孙子兵法》。当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时,冯家兄弟便在山寨中集结起义军。后来,他们投身于朱元璋的麾下,参与了反抗元朝的战斗。冯胜与冯国用的能力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尤其是冯国用,以其温文尔雅的外貌和过人的智谋,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冯国用曾在与朱元璋的对话中提到,金陵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应当作为根基,赢得民心,进而平定天下。这番话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冯国用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

可惜冯国用在战场上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朱元璋深感痛惜,亲自为他在鸡笼山祭奠。冯国用的死也让冯胜逐步从低调的配角变为主角。冯胜继承了兄长的职位,成为亲军都指挥使。虽然冯胜不如兄长冯国用那般文武双全,但他在作战中的表现并不逊色。冯胜很快凭借战功成为了元帅,在大明开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冯胜在长期的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攻占了多座敌人城市。然而他虽战功显赫,却频繁犯错。在高邮之战中,他轻信敌人的投降假象,导致大军陷入困境。朱元璋得知后,十分生气,直接召回冯胜并杖责十下。然而冯胜依然凭借个人能力帮助朱元璋解决了不少军事难题,成为朱元璋麾下的顶级将领。

冯胜的地位虽高却始终未能如徐达一般安分守己,屡次犯下小错误。洪武元年冯胜因一时失误被贬职未能完全恢复到他原有的荣耀。尤其是在洪武二年他多次私自违背朱元璋的命令使得他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特别是在西安之战后冯胜与其女婿常茂因私人恩怨互相攻讦最终导致冯胜的地位急剧下滑。

然而冯胜依然凭借自己的资历和战功继续在朝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直到冯胜与其女婿周王朱橚的私下接触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尽管朱元璋并未立刻动手但冯胜的日子也逐渐变得艰难。最终冯胜因与周王朱橚的关系以及与常茂的纷争在洪武三十年彻底失势最终被迫回到家乡凤阳。冯胜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因多次违背圣命和对功臣的猜忌变得日益复杂最终导致了冯胜的悲剧性结局。

总结

徐达、常遇春和冯胜三位开国功臣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他们在权力斗争中的不同命运。徐达因其忠诚和战功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信任和封赏;常遇春虽然早逝但其赫赫战功仍使他位列功臣榜的第二位;而冯胜则因多次违背圣命和对功臣的猜忌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结局。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权力、忠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