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在地图上看越南和日本,为啥像蛇一样惊人的相似?
你有没有注意过这事?我第一次发现,是在高中地理课上偷看世界地图的时候。那时候就觉得,咦,越南怎么像一条从北往南游动的小蛇?结果转头一看日本,也差不多啊——弯弯曲曲,从北绕到南,就像是两条“海上小龙”在太平洋边舞蹈。
先说说越南。
一块国土从北京拉到广州那么长,可宽度只有个200公里出头,这啥概念?就像一根面条,斜靠在中南半岛东边。官方数据显示,越南国土面积大约33万平方公里,可真要看人是怎么分布的,你会发现,80%以上的人都挤在东部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像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
西部呢?多山,人口稀疏,很多地方到了晚上比农村还安静。所以,别看越南长得修长,其实“能用的地方”不多,这就直接影响了它的城市布局和经济发展路径。
日本的情况呢?看起来更像是“升级版的海蛇”。
它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数千小岛组成,从最北的择捉岛到最南的与那国岛,跨度3000公里,比越南还长一倍。但别以为它面积就大,日本总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也差不太多,主要是因为那“弯弯绕绕”的岛链结构,拉长了地图上的视觉效果。
那为啥两国都这么“弯”?这就得搬出咱老朋友——板块运动了。
日本是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打架”的夹缝中长出来的,整个岛国就像个被挤弯的“面筋”。越南虽不在板块正中心,但其地形受到长山山脉和南海海岸的双重限制,只能朝着南北方向发育,横向寸步难行。所以,两个国家虽然远隔千里,却在“海蛇体型”这事上,心有灵犀。
从地理长相,到人口分布,再到经济模式,这种“海蛇地形”其实有不少“副作用”。
比如说,人口都挤在沿海地区。越南80%的人口集中在占比不到30%的沿海平原,日本更夸张,90%的日本人住在东京湾、大阪湾、名古屋等沿海低地,而山区人口稀稀拉拉。
换句话说,这俩国家的“人气地图”,压根就是一条海岸线地图。
也正因为这样,两国经济就发展成了那种“串珠型”结构——城市像珍珠一样,一颗颗地沿海岸线串起来。你看越南的胡志明市、河内、岘港,是不是都靠海?而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福冈,也都紧贴海边,GDP高得飞起。
有研究说,日本的沿海城市贡献了全国近70%的GDP,越南也不差,三大沿海都市圈贡献超过全国60%的经济总量。
说白了,这种地形逼着你靠海吃饭,要发展就得抓住海洋资源、外贸通道。
不过,这样的相似地理,真能决定一国的命运吗?
我觉得未必。
同样的“海蛇身材”,越南和日本却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子。日本靠明治维新早早工业化,二战后又借“出口+制造”崛起成了世界强国。而越南则是经历了长期战争、计划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革新开放”,现在虽然发展势头猛,但整体经济水平和日本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地理是起点,不是终点。地理给你一手牌,怎么打,还是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