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2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得糖尿病?提醒:若有这4种爱好,趁早戒掉[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33
金币
274382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0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1) —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查出糖尿病,特别是二十几岁、三十出头的,不少人刚拿到人生第一张体检报告时整个人都懵了。

有的只是偶尔嘴干、多喝了几口水,根本没想到问题会出在血糖上。

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吃得不算太油腻,很多人还在健身、控卡路里、打卡早睡早起,怎么就轮上糖尿病了?

有医生说,问题不在于他们吃得多,而在于他们“活得太现代化”了。

生活方式一变,身体节奏就变了,而胰岛素这个系统最怕节奏乱。一乱,它就开始不听话,久了就出故障。

那故障是什么?不是一口糖吃多了,而是胰岛素分泌得多了还不够用,这才叫“耐受性变差”,也是糖尿病真正的开始。

有一个习惯,是很多年轻人都在做的,表面看是轻松娱乐,实际上是给代谢系统埋雷——躺着刷短视频。

这个事听起来像是鸡毛蒜皮,谁还不刷两眼呢?

可问题在于,“刷”这个动作看起来静态,实际上让身体处于一种极度懒散又兴奋的状态,肌肉几乎不动,但大脑持续接受信息轰炸,这种“不动+刺激”的状态,是最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的。

而这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因为身体以为你要进食了。

时间久了,这种“假性进食刺激”越来越频繁,胰岛素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老是往外冒,久而久之,胰岛素受体疲劳了,不接收信号了,这就叫“胰岛素抵抗”。

新加坡国立大学有项对1.2万名青年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刷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人群,糖耐量受损的比例高出对照组将近45%。

关键是,这些人很多并不肥,也不怎么吃甜食,只是一个个坐在床上、沙发上、地铁上,不停地“刷”,身体从外到内的代谢机制就被带偏了。

还有一个隐藏极深的爱好,是不少人都觉得“很正面”的——节食减肥。

不是说节食不好,而是节得太狠,节得没逻辑。

很多人搞“断糖断油断碳”,不吃饭只喝代餐,不碰碳水只吃蛋白粉,结果三天瘦两斤,一周瘦五斤,然后开始暴食,循环往复。

这种极端饮食方式,会对胰岛素系统造成巨大的反复刺激,久了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就丧失了。

特别是“碳水恐惧症”的人,完全把米饭面条拒之门外。

问题是,碳水其实是胰岛素工作的“训练器”,适量摄入碳水是帮助胰岛素维持敏感度的重要手段。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一项对比试验就发现,那些长期摄入碳水比例过低(低于总热量25%)的人,体内胰岛素敏感性在一年内下降幅度接近30%,比摄入平衡饮食的人要差一大截。

还有一些年轻人把“断食”当灵丹妙药,搞24小时、48小时那种极限操作。

这种操作短期内确实能让血糖下降,但一恢复饮食,胰岛素分泌就像冲破水闸一样飙升,血糖反而波动更大。

胰岛功能是极大的挑战。北京协和医院的代谢研究中心已经提醒多次,短期极端节食只会造成胰岛负荷更重,不但不防糖尿病,反而容易把胰岛素系统提前“耗空”。

再一个是“长期晚上灯不关”的习惯,这个事听着像是小事,很多人就喜欢点着床头灯睡觉,或者电脑屏幕不关、电视亮着陪睡,甚至睡觉戴着耳机听播客

这些光源和声音刺激,对身体是潜在的“昼夜节律破坏器”。

人类身体的胰岛素分泌跟昼夜节律密切相关,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光线一来,大脑就会误以为还在白天。

褪黑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反而继续活跃,这本来是夜里该“歇工”的系统,被光强行唤醒,日积月累就会出错。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2019年的一项睡眠研究表明,夜间暴露在低剂量蓝光下睡眠的受试者,其第二天早晨空腹胰岛素水平比正常黑暗睡眠环境下的高出17%,而且血糖波动幅度也明显增大。

这种持续的生物钟扰乱,会让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响应错位,身体陷入一种“该用时用不上、不该用时又乱用”的混乱状态。

还有个看着更像健康行为的,居然也能伤胰岛素,那就是“喝无糖饮料成瘾”。

太多年轻人为了控制热量,天天喝无糖可乐、无糖奶茶、无糖气泡水,觉得这比喝果汁健康得多,但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无糖饮料里的代糖成分,很多会让身体“误以为”进食了甜食,从而启动胰岛素释放反应。

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这些代糖物质,虽然热量低,但会刺激舌头上的甜味感受器,让大脑以为“糖进来了”,胰岛素也就跟着开始释放。

但血糖并没有上升,于是胰岛素“白跑一趟”,这种空耗会让胰岛素系统越来越迟钝。

一项发表于《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指出,长期饮用代糖饮料的人群,其胰岛素反应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在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中,血糖下降速度比正常人慢了将近一倍。

这种看似“健康选择”的习惯,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胰岛素训练失衡。更麻烦的是,有些人越喝无糖饮料,越想吃高糖食物,这是心理补偿机制在作怪。

这些爱好,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入太多”,而是“刺激太多”。

胰岛素不是一个用完了就坏的东西,而是被“误调度”“被滥用”导致功能紊乱。

就像一个本来专门管收税的系统,天天被叫去搞突击查账,工作一多了、节奏乱了,最后系统瘫痪。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06-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33
金币
274382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0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4
糖尿病在年轻人中的增加确实引起了很多关注,尤其是当它影响到那些看似健康、饮食控制得当、甚至经常健身的年轻人时。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不仅仅是饮食和运动的问题,还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其他方面有关。

1. 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确可能对胰岛素系统产生影响。长时间坐着、缺乏运动、频繁使用电子设备(如躺着刷短视频)可能导致身体处于一种静态但又兴奋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天刷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人群糖耐量受损的比例显著更高。

2. 极端节食减肥:极端的节食减肥方法,如断糖断油断碳水,可能会导致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丧失。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研究指出,长期摄入碳水比例过低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

3.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24小时或48小时的断食虽然短期内能降低血糖,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胰岛素分泌可能会急剧增加,对胰岛功能造成挑战。

4. 夜间光源和声音刺激:夜间不关灯睡觉或有其他光源和声音刺激可能会扰乱生物钟,影响胰岛素分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夜间暴露在蓝光下的受试者第二天早晨空腹胰岛素水平更高。

5. 无糖饮料的影响:虽然无糖饮料看似是控制热量的好选择,但其中的代糖成分可能会误导身体释放胰岛素,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胰岛素反应能力下降。

总的来说,这些现代生活方式的习惯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因此,预防糖尿病不仅需要关注饮食和运动,还需要考虑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避免极端节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睡眠环境。

对于已经查出糖尿病的年轻人,重要的是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同时,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胰岛素系统的不必要刺激,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