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人生的重大关头,我们总会呼唤母亲 [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0313
金币
135807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07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8
读完红楼,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个细节,晴雯死后,宝玉身边的小丫头说,晴雯姐姐扯着脖子叫了一夜,宝玉忙问,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说,一夜叫的是娘。
宝玉不相信,又问还叫了谁,小丫头就说没有谁了。宝玉就说她糊涂没听真切。其实是宝玉自己不愿相信,因为她跟晴雯一起玩了五六年,他不信晴雯临死前竟没喊他。
晴雯没喊宝玉,并不是说宝玉在她心中不重要,而是对处于弥留之际的晴雯来说,在那个生死关头,在她最需要爱的时刻,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带她来这个世上的母亲。
根据原文描述,晴雯从小就没了父母,她连自己的姓什么都不知道,她怎么忽然在要死的时候,想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母亲呢?
这大概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吧,我们总会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想起母亲,呼唤母亲。尤其对晴雯来说,她是受了天大的冤屈,被定了一个狐狸精的罪名撵出了贾府的。
还在宝玉身边的她,哪里会想到,有一天,她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贾府,离开宝玉,睡在那个脏乱颓败的屋子里,连喝口水都不能够。
俗话说,这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能够无条件地爱你。晴雯正是因为没见过母亲,在她受到冤屈时,在她被赶出贾府时,在她即将往生时,她想起了母亲。



如果母亲在,又怎么会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这么大的委屈?又怎会忍心看她一个人病恹恹孤零零地躺在那个破旧的屋子里而无人照料?
看到自己的女儿被折腾的不成人样,病已成势,卧床不起,作为母亲的她得多伤心啊。果然,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啊。
那一刻,晴雯一定想钻进母亲的怀抱,这份爱她短暂的一生从未得到和体会过。那一刻,弥留之际的她也许看到了来接她的母亲,母亲满是爱怜地向她伸开双臂。
对晴雯来说,临死前宝玉来看了她,他唯一的心愿已了。她离世前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母亲了。
奄奄一息的她,一定有那么一刻,她恍惚间看到了母亲,感受到母亲来了,于是她不停地喊着喊着,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扯着脖子喊了一夜的娘,这个画面,写尽了晴雯死前的凄凉。这个没娘的孩子,终究还是在一个无人的夜里,孤独的去世了。
迎春出嫁后第一次回家省亲,因为被孙绍祖折辱,在王夫人面前哭成了泪人,她哭着说道:我不信我的命就这么苦。从小儿没了娘,幸而过婶子这边来,过了几年心净日子。如今偏又是这么个结果。



在受到丈夫打骂作践的时候,懦弱的迎春回到娘家后再也忍不住眼泪,可这所谓的娘家,并没有她的娘,她从小就没了娘。婶子对她再疼,也只是婶子,她心里有太多的委屈,无法真正倾诉和发泄。
邢夫人训迎春时曾提到她的母亲,说她母亲比赵姨娘强十倍,可以想象,如果迎春的母亲还活着,也许她在贾府还不会受到那么多欺负,甚至不会嫁给孙绍祖,可母亲偏偏死的早。
从小没了娘的迎春,亲爹不疼,后妈不爱,哥嫂不管,于是身边的婆子媳妇开始蹬鼻子上脸,就这样,一个好好的女孩渐渐活成了人人可欺的懦弱小姐。
她难道不想像宝钗那样,撒娇时滚进母亲的怀里?像宝玉那样,喝醉酒后钻进母亲怀里?像黛玉那样,虽然一样没了母亲,但贾母的怀抱永远会向她敞开?
迎春没有,她难过伤心的时候,她生病卧床的时候,她出嫁的时候,她省亲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像亲妈一样,给她爱和温暖,给她安慰,为她擦去满脸委屈的泪水。
没娘的孩子,是迷路的孩子,是光脚的孩子,他们在世间独自闯荡,遍布荆棘的世路,因为无人护佑,他们被碰得遍体鳞伤。
他们与母亲走散,小小年纪的他们,从小无人依傍教育,无人可入怀撒娇,只能一个人孤独地成长。要么长成了迎春这样胆小懦弱的姑娘,要么长成了惜春那样面冷心冷的姑娘。



其实迎春在哭诉自己从小没娘的苦处时,又何尝不知道,自己这一去九死一生凶多吉少了,人生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儿时,她想起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人——娘。
娘对她来说,也许是一味解药,也许是一桩心愿,可她永远都得不到,也永远无法实现了。当她遍体鳞伤地在那个世界与母亲相遇时,为娘的心得有多难受啊。
探春是有生母的人,可待字闺中时,她与赵姨娘的关系是十分紧张而又矛盾的,有人说探春对生母过于冷漠了,甚至与她划清了界限,其实并没有。
很多人受到高续内容的影响,会认为探春出嫁时最开心的人应该是赵姨娘,因为总算把这个不跟自己一心的闺女盼走了,去了眼中钉肉中刺,多好的事儿啊。
但从探春的曲词“告爹娘,休把儿悬念。”中,我们可以得出,探春对生母的感情,在她出嫁那一刻被激发了出来,而面对眼含热泪即将远嫁的女儿,赵姨娘也绝对不会像高续文写的那样冷漠无情,甚至还高唱赞歌。
毕竟母女一场,即便平时在贾府时势同水火,难以相容,可那是同在一个屋檐下,无论是母女或父子,甚至兄弟姐妹之间,有矛盾再正常不过了。



可当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家了,永远的离开,那时你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呢?探春的泪水说明了一切。即便她平时对母亲的愚蠢和无事生非再看不上,到了要离别的那一天,她最难以割舍的依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是给了她生命的母亲啊。
我相信,母女之间的所有矛盾,在探春即将远嫁的那一刻,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比起生死离别这样的人生大事,母女间那些平时的吵吵闹闹和不愉快,似乎都不再重要,甚至会变成日后互相思念的源泉。
也是在那一刻,我相信,这对母女在泪眼相望中选择了和解,原谅了彼此,只是这一切,来得太晚了。细想想,探春又何尝不是与迎春、惜春一样,是个从小缺少真正母爱的女孩啊。
出嫁的那一天,登船的那一刻,探春最想见的,当然不会是嫡母王夫人,而是自己的亲妈,是带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个人。如今,她就要离开这个家,离开那个人,是时候放下一切了,不然,就永远来不及了。
最后喊一声娘,是探春积攒在内心对亲情和母爱的深层渴望;最后喊一声娘,是赵姨娘盼了多少个日夜终于等来的那一句来自女儿的真心呼唤。
母亲,在我们的一生中,究竟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0313
金币
135807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07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0:49
《红楼梦》中人生重大关头呼唤母亲的现象分析
呼唤母亲是本能体现
在《红楼梦》里,像晴雯从小没了父母,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然而在要死的时候却想到了从未见过的母亲。这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总会想起母亲、呼唤母亲。尤其晴雯受了天大冤屈,被定“狐狸精”罪名撵出贾府,从原本宝玉身边的生活环境,到睡在脏乱颓败屋子连口水都喝不上,这种巨大落差下,对母爱的渴望愈发强烈。俗话说“这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能够无条件地爱你”,晴雯在此时想起母亲,若母亲在,便不会忍心看她受委屈、无人照料。她扯着脖子喊了一夜的娘,写尽了死前的凄凉,这个没娘的孩子最终孤独离世。

不同角色呼唤母亲背后的情感
迎春的无奈与凄凉
迎春出嫁后第一次回家省亲,因被孙绍祖折辱,在王夫人面前哭成泪人。她从小没了娘,亲爹不疼,后妈不爱,哥嫂不管,身边婆子媳妇也欺负她。她在哭诉自己苦处时,想起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娘。母亲若还活着,她在贾府或许不会受那么多欺负,甚至不会嫁给孙绍祖。可现实中母亲早逝,她难过、生病、出嫁、省亲时,都没人能像亲妈一样给她爱和温暖、安慰与关怀。她知道自己这一去凶多吉少,娘对她来说,也许是一味解药,也许是一桩心愿,却永远无法实现。

探春的情感激发
探春虽有生母赵姨娘,但待字闺中时,她与赵姨娘关系紧张矛盾。不过从探春的曲词“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可以看出,在她出嫁那一刻,对生母的感情被激发了出来。而面对即将远嫁的女儿,赵姨娘也不会像高续文写的那样冷漠无情。

呼唤母亲现象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人物在重大关头呼唤母亲的情节可以看出,母亲代表着无条件的爱、温暖与庇护。在《红楼梦》所描绘的复杂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起伏中,当角色们遭遇困境、挫折、生死抉择等重大时刻,母亲成为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依靠和慰藉。这种对母亲的呼唤,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人性中对亲情、关爱和安全感的本能追求,同时也凸显了书中一些角色命运的悲惨和无奈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