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性而非经典性——再论网络文学能否经典化
网络文学经典化成为重要问题的背景
现今,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5.7亿人,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网络文学依托网络兴起,产生了与印刷时代截然不同的生产和接受机制,也形成了有别于专业创作的网络大众文学潮流。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学能否拥有自己的经典,能否经典化、如何经典化,成为网络文学发展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关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不同观点
认为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伪命题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应摆脱“经典”概念所包含的作品中心主义。文学经典的概念包含客体、作品的观念,与书面文化、印刷文化相关。而网络文学是一种社区性文学,不仅包括作品,还包括围绕作品开展的广泛互动。网络文学是由一个个虚拟性的文学社区构成的,具有动态性,总是处于变动之中,面临被修改的境况,是不断延伸的存在。这种动态性与“经典”蕴含的固化、静止观念相悖,追求永久的恒定性与不变性是经典内在的要求。例如网络文学中故事会不断地被重新置入语境、被改编,它的力量恰好来自变形的能力,交互源源不断,跟帖无穷无尽,至少在某部作品火爆的时间内,文学变成了不断扩张的超文本运动。
学界对网络文学经典化有争议
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话题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对于经典化问题是否适用于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文学如何经典化,学界存在不小的争议。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要从“经典化”的来龙去脉,网络文学特别是中国网络长篇小说特质入手,才能更准确地洞见关键点所在。
网络文学的社区性特征
与口头传统相似的互动氛围
网络文学产生于互联网带来的次生口语文化之中,与口头传统具有相似性,现场表演与群体氛围很重要。作家陈村把网络文学创作比喻为“唱卡拉OK”,一大帮热爱文学的网虫聚集在因特网上自娱自乐,唱得好有人叫好,唱得不好有人“拍砖”,准确揭示了网络文学现场交流的互动氛围。
作品与互动融为一体
从当前网络文学与“本章说”(读者在段落或句子中插入评论)的关系来看,网络文学的作品与互动在交互机制的作用下融为一体,不再是文本内部线性叙事的纵向结构,而是作品中不断切割的剧情与随时嵌入的交互活动的横向连接,整体上呈现出从叙事文化向数据库文化转型的趋势。同时,交互也内化于文本中,作家创作时会有故事外的超叙事视野,改变文本内部构造,生成故事内外连接的跨次元效果,即交互性内嵌于网络文学,而非外部构件。
从社区性出发理解网络文学的意义
以交互的方式生成文学正向的社会效果,从社区性而不是经典性出发理解网络文学,意味着文学观念的转变。经典强调的是意义和符号的阐释,而社区性、交互性突出的是文学的游戏性。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的范式来理解传播,呼吁从传统的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认为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忽视了受众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