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1回复

[娱乐八卦]看了陈晓旭87年香港宴会照,才知林黛玉的妆造,限制了她的美貌 [5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1077
金币
22360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97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60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2-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2025蛇年新篇

看了陈晓旭87年香港宴会照,才知林黛玉的妆造,限制了她的美貌

在影视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有许多作品闪烁过一时,但真正能够长久留在观众心中的却寥寥无几。

1987年版的《红楼梦》无疑就是其中的一颗永恒明珠。

这部电视剧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更是那个年代吉光片羽的代表作。

而其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她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尤其是当我们在一张1987年的香港宴会照片上再次看到她时,才真正明白,林黛玉的妆造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她那令人惊艳的美貌。

时间倒回到1979年,当时年仅48岁的王扶林在英国电视台进修期间,萌生了一个宏大的念头——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幕。

回国后,这一想法得到了央视的大力支持,并迅速组建了一支由顾问和编剧组成的强大团队。

为了将《红楼梦》完美呈现,这些艺术家们投入了两年时间,夜以继日地钻研,终于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剧本完成后,选角成为了剧组面临的一大挑战。

《红楼梦》中角色众多,而要为每个角色找到合适的演员,更是难上加难。

为此,剧组面向全国征集演员,并在报纸上刊登招募信息,邀请有梦想的年轻人前来一试。

“只看气质,不看经历”的特殊要求也迅速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

在这样的氛围中,陈晓旭走进了大家的视线。

陈晓旭出生于一个戏剧世家,从小就在艺术的熏陶中长大,优雅的身段和清秀的模样让她在红楼梦剧组的招募下产生了强烈的应试冲动。

她瞄准的角色正是林黛玉。

为了增加自己入选的机会,陈晓旭不仅寄去了自己抄录的黛玉诗词,还附上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我是一朵柳絮》。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王扶林导演的注意。

尽管陈晓旭的职业经历和才情给导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王扶林起初并未将她视为最理想的林黛玉人选。

在导演看来,林黛玉应该是那种稀世之俊美的角色,而初见陈晓旭,她虽然有着黛玉的忧郁气质,但容貌上似乎与原著描述有所差距。

相比之下,另一位候选人董智芝从形象到气质都更为符合原著中的黛玉。

命运的齿轮在转动,正在恋爱的董智芝因拍摄时间过长而婉拒了角色,使得陈晓旭迎来了属于她的机会。

在进入剧组后,陈晓旭没有丝毫懈怠,她全身心投入到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揣摩与塑造中。

她严格控制自己的体重,努力将林黛玉病弱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组学习期间,她虚心向红学大家、编剧团队请教,将大师们的见解融入到自己的演技中。

当87版《红楼梦》播出后,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无论是眉眼间的哀愁,还是举手投足的优雅,陈晓旭都仿佛是从原著中走出来的林黛玉,观众们也纷纷表示,陈晓旭演出了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林黛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张1987年《红楼梦》剧组在香港的宴会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在照片中,陈晓旭身着白衣黑裙,乌黑的长发上点缀着简单的饰品,充满了古典韵味。

2025蛇年新篇

她站在人群中,即使是现代装束,却依旧是最夺目的存在。

她精致又自然的妆容,搭配上那与生俱来的清冷气质,比剧中的装扮更加光彩照人。

还有一张照片,是电视剧上映后主演们上街宣传作品时的合照。

尽管是黑白照片,但穿着黛玉戏服的陈晓旭,忧郁清冷的气质展露无遗,仿佛那一刻她真的就是林黛玉下凡。

这些照片让人们再一次回忆起陈晓旭饰演的经典林黛玉形象,同时也发现,原来林黛玉的妆造虽然贴合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却也限制了陈晓旭美貌的展现。

陈晓旭在饰演林黛玉之后,面临的生活并不总是那么顺利。

凭借林黛玉一角走红后,她收到许多剧本邀约,但观众们似乎总是难以将她与林黛玉的形象区分开来。

在《家春秋》中,她饰演的钱梅芳同样是一个悲剧命运的女性角色,尽管这部剧获得了第七届金鹰奖,但陈晓旭却陷入了困惑。

她发现自己仿佛被林黛玉的角色禁锢住了,演绎其他角色时,总是不自觉地带着黛玉的思维,这让她在演艺事业上遇到了瓶颈。

与此同时,陈晓旭的生活中也经历了许多波折。

婚姻上的不顺,加上事业的不如意,让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文工团工作,下海经商。

命运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006年,42岁的陈晓旭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在当时,乳腺癌几乎被视为不治之症。

面对病魔,陈晓旭展现出了她的坚强与执着,她追求完美,不愿接受切除手术的治疗,毅然表示:“如果要我接受西医治疗,那么我宁愿选择结束生命。

在过完最后一个春节后,正月初六,陈晓旭选择出家。

她的丈夫郝彤深受感动,请来双方父母,下跪磕头后,言明要追随陈晓旭,于正月十六前去皈依。

陈晓旭的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而郝彤从此一直未曾还俗。

这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所言的“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时至今日,87版《红楼梦》已经在各大电视台播出了1500多遍,豆瓣评分高达9.7分,近30万人参与评价,其经典地位无可撼动。

尽管后来有不少导演尝试翻拍,但无论是2010年李少红版的电视剧《红楼梦》,还是2024年胡玫版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都未能超越87版的经典。

2010版《红楼梦》在妆造、台词等方面备受诟病,主演们对角色的理解也不到位,无法得到观众认可;而2024版则更是从标题上就能看出对原著的敷衍,这样的翻拍自然难以获得好评。

那个为艺术献身的年代,87版《红楼梦》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怀着满腔热情。

服装设计师史延琴为了圆自己的红楼梦梦,在条件艰苦的平板房里,精心制作了2700多套戏服;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把自己40多岁的黄金创作期全都献给了红楼梦,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经典曲目。

正是因为大家万众一心,只为呈现经典的纯粹,才成就了这部不朽的87版《红楼梦》。

这些真正热爱艺术、为之奉献一切的人,他们的精神和努力铸就了87版《红楼梦》的经典,这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寄托。

每当重温这部作品,观众们都在为那个时代的纯粹与美好而感动。

陈晓旭那副清冷的面容和深情的眼神在荧幕上定格,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形象。

即使岁月流转,她所饰演的林黛玉,也会一直留在观众心中,成为永恒的回忆。近期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一位名叫姚尧的选手带来了小品《黛玉播播间》。节目里,她身着古装,身姿婀娜,举手投足、声音腔调、一颦一笑,活脱脱就是从《红楼梦》中走来的林妹妹。

表演结束,200 名投票观众中,她一举获得199 票的超高票数,那没有投一票可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太沉浸于她的表演而忘了投票!所以其实是200票!四位发起团成员更是一致通过。前所未有。

姚尧的表演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一片赞叹。

我在赞叹之外,还有一个欣喜和一个遗憾。

欣喜在于,我想起了以前曾经写过的那篇《如果林黛玉也玩脱口秀会怎样?》。

我的想法是,林黛玉的性格是非常丰富的构成,比如她喜欢开玩笑,特别是人也让人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如果她也玩脱口秀,那绝对是一流的。

而如今,姚尧的精彩演绎竟让这曾经的想象成为了现实,怎能不让人欣喜!

遗憾在于,如果胡玫导演能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选角时发现了姚尧(在她有自主权的前提下),那这部电影恐怕就不会扑街,豆瓣评分至少8分,票房也能在10亿以上吧!

这部电影之所以扑街,主要就在于人观众普遍认为,林黛玉的扮演者张淼怡的气质与林黛玉相差甚远。

反观姚尧在脱口秀舞台上对林黛玉的诠释,真是陈晓旭再世啊!胡导错失了可能的新经典,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感慨。

这也使我对姚尧产生了兴趣。网上查了下她的资料,发现她的成功并非偶然。

她是2001 年出生的年轻演员,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传媒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在校期间,她就积极参与各种表演活动,不断磨砺自己的演技。

她参演过多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在演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着经验。后来,她成功考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并有幸出演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红楼梦》。

在话剧的舞台上,她有了更多深入理解和诠释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机会,不断地钻研角色的内心世界,打磨表演细节,这才成就了她在脱口秀舞台上令人惊艳的黛玉本玉形象。

从话剧舞台到脱口秀舞台,无疑也是一个突破。

在姚尧的脱口秀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林黛玉形象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比如林黛玉对宝玉的那句经典嘲讽我平日与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的旁人一说,你便依了,比那圣旨还快呢,被姚尧在脱口秀里用来打趣当下人们在生活中类似的双标行为,真让人以为林黛玉走到当下来了。

期待姚尧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林黛玉时刻吧。这里还是给林黛玉留点篇幅,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个,再重温她的几个经典玩笑场景。

第十九回,黛玉与宝玉在床上歪着聊天,因宝玉闻到黛玉袖中香气,提及奇香,黛玉便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吗?

原来她是由宝玉的话联想到了薛宝钗的冷香丸,从而生造出暖香一说,暗指宝玉与宝钗的金玉之事,这醋真是吃得猝不及防又顺理成章。

第二十回,史湘云来了,因口音将二哥哥” 叫成 爱哥哥,黛玉哪会放过这等 把柄,当即取笑:连个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哥哥哥哥的。

看似打趣湘云口音,实则是因湘云与宝玉的亲昵,让黛玉心中泛酸。湘云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要黛玉嫁个咬舌头的姐夫,一来一往间,满是少女的活泼俏皮。

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点戏,宝玉对宝钗称赞有加,黛玉见状,幽幽来了句: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这《山门》《妆疯》皆出自宝钗所点之戏,黛玉借此暗讽宝玉为讨好宝钗而失态,众人听了会心一笑,而宝玉只好尴尬一笑了。

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宝玉引用书中轻薄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黛玉听了先是哭着说宝玉欺负她,然后看宝玉怕了,又破涕为笑,引用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来笑他。可真是典型的双标啊。

第二十八回,元春赏赐节礼后黛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句玩笑话实则是她的心里话,害怕宝玉不够专情,却又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有第四十二回,看到宝钗给惜春画画列的清单,黛玉说要加上铁锅一口,锅铲一个,还调侃想必他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这俏皮话让探春都笑个不住。林妹妹可谓《红楼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女子。从她的家世,容貌,甚至逝世,无不令人喟叹而惋惜。后世研究她的专家不在少数。针对书中的情节,不乏有红学家提出:贾府私吞黛玉百万遗产之说。实在令人咂舌,尽管贾府气数将绝,日薄西山,也不至于如此无情吧。

且看此事始末,其实曹公早已给出了鲜明答复。

红楼一梦的传奇自是从黛玉失母进京开始的,贾敏是贾母唯一的爱女,贾母自然不会亏待黛玉,黛玉小小年纪在贾府也自然不会受到欺凌与蔑视。只可惜仅仅一载岁月,其父林如海在苏州任上病故。这无疑是黛玉人生中又一惨痛打击。贾母派贾琏带着外孙女回去奔丧。

那么问题便从此引发,林父为官多年,定然有存家财,这些家财最后归于何处?又有多大数目呢?林父在书中形象并不似贾雨村那般贪婪,是一个较为清廉自持的官员,所拿俸禄尽管不是极其丰厚,可也是不小的数目。那么他是悉数传给了黛玉?还是另有用途?

有人猜测:贾琏私吞了林家财产!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清代法律规定,无后官员家产要尽数充公。贾琏再目无王法,这样的法律还是不能违背的。所以贾琏从林家捞不到多少油水。哪怕取走了黛玉的嫁妆钱,也只能交给贾母保管。

由此可知,贾家私吞黛玉遗产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而双亲尽失的黛玉唯一的依靠就是贾府了。虽然说贾府财多势众,并不缺这养活一个女孩的钱和房间,但是人心里毕竟都有一杆秤,日久了,姑娘长大了,不光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心里也明白得清清楚楚。

就像凤姐在骗宝玉成婚之时,曾对贾母说,至于林姑娘,日后寻得个相称的人家嫁了便是。因为她本身属于贾家的外人,自然她的地位没有那么高,贾府履行了供她吃穿的义务以后自可将她以嫁人的方式打发走。况且她对宝玉的一片痴心对贾府而言无利用意义,她的意愿也自然得不到允可。

黛玉固然是冰雪聪明之人,在第四十五回目里,她就已对宝钗坦白过心迹。她深知自己是外人,寄人篱下,身无分文,并不可再有所想添人麻烦,惹人生厌。曹公也是借她之口,婉转道明了她没什么家产。

如此说来,黛玉之命,真的好似水上浮萍,飘荡无依,凄苦自知。怎不使人生怜?古代的女子大多都含蓄娇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家修身养性、读书写字做女红。然而在《红楼梦》千篇一律的女子中,却出了一个活泼可爱、不拘一格、爽朗大方的女子,她就是史湘云。

众所周知史湘云是一个命运十分凄惨的女子,她尚在襁褓中的时候便失去了父母双亲,在别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里撒泼打滚儿的时候,史湘云就只能在叔叔和婶婶手下讨生活了。史府虽然是个书香家庭,但是奈何也已经衰败贫寒,平日里还需要史湘云补贴家用。

虽然境遇不佳,但是史湘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侯府嫡女,身份是十分的高贵的。贾母心疼这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因此在湘云幼时经常让其在荣国府走动。

也许是从小便失去了父母的教导和督促,倒让史湘云养成了这个天真烂漫,活泼洒脱的性格。史湘云也因着贾母的原因,对贾府十分的熟悉,因此在她长大后,也经常来贾府串门。史湘云虽然洒脱不羁,但是她却在贾府中有一个厌恶的对象,那就是黛玉。按理说史湘云豁达开朗,应该不会随意树敌才对,但是为什么她厌恶上了贾母和宝玉最喜欢的黛玉妹妹呢?

那我们就要看,林黛玉在同龄人之中侵犯了谁的利益了。其实不难分析,也就只有同样心仪贾宝玉的袭人和薛宝钗了。

袭人其实与史湘云的关系非同一般。史湘云幼时来到荣国府生活时,贾母便指派了最为可靠的丫环袭人前来伺候。袭人是一个相当有心机的丫环,她知道史湘云身份尊贵怠慢不得,因此她在照顾史湘云的时候颇为尽心。她既是史湘云的丫环,又充当了史湘云的闺中密友,是一个在史湘云亲情缺乏的时候,给她带来了无尽温暖的人。

史湘云如此单纯的性格哪能看出袭人的小心思呢?因此史湘云就将袭人当成了知己姐姐。而众所周知的是袭人对宝玉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她做梦都想成为宝玉的房中的姨娘,而宝玉对黛玉一片痴情,眼中只有他的林妹妹,袭人见状自然要煽动史湘云说黛玉的不是,从而让湘云厌恶了黛玉。

薛宝钗更是一个用惯了心机的主儿,她为了嫁给宝玉而在贾府广撒网,笼络了一大批的人心,其中就包括了简单单纯的湘云。湘云想要宴请海棠诗社的姐妹们,奈何不知该用何食物来款待大家,而且囊中羞涩。这个时候善良的宝姐姐出现了,不仅为她出谋划策还为她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这个举动把湘云感动得不得了,从此宝钗便收服了湘云。也正是知道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情敌”关系,所以史湘云没少帮着薛宝钗挤兑林黛玉。

贾母向来就厌恶心机深沉之人的,眼看着单纯善良的湘云被袭人和宝钗整得不复当初的模样,贾母对湘云的喜爱便再也回不来了。“早知她来,我便不来了。”

网友说,陈晓旭来世间一趟,只是为了让大家看看林黛玉的样子。

都说演员的一生会和他第一位大爆的角色息息相关。

而陈晓旭,无疑是这句话的最具体的表现。

因林黛玉火遍全国,却也因一个“黛玉”,香消玉殒。

当我们谈及林黛玉,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的便是陈晓旭那眉眼含愁、弱柳扶风的模样。

她似乎从书中缓缓走来,将林黛玉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以至于让此后无数翻拍版本中的黛玉,都黯然失色。

那么,在陈晓旭眼中,林黛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我就是林黛玉。”

当初陈晓旭在导演面前口出狂言的时候,大家只觉得她好笑。

却不料,真将这句话,贯穿了她的一生。

人们眼中的林黛玉多是“弱柳扶风”“多愁善感”。

殊不知,陈晓旭眼中的林黛玉,却是一个刚硬的女子。

在很多人眼中,林黛玉的爱情似乎总是围绕着与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充满了哀怨与无奈。

然而,陈晓旭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却超脱了这种世俗的解读,她看到了林黛玉在爱情中的纯粹与解脱。

陈晓旭认为,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契合,是超越了世俗物质和功利的。

他们之间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对自由、真善美的追求之上。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宝黛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的爱情是彼此心灵的慰藉。

这种纯粹的爱情,在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约后,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解脱。

焚稿断痴情这一情节,并非仅仅是一个失恋女子的绝望之举。

而是林黛玉对自己爱情的一种坚守,和对世俗的超脱。

她用烧毁诗稿的方式,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和过去。

她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向这个不能容纳她真爱的世界告别。

“知世故而不世故”,黛玉是看似柔弱的表面下,是一种对旧时代的“反抗”。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没有怨恨,没有诅咒,只是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这种解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崇高理解,黛玉没有恨,只有身不由己的悲哀。

也正如陈晓旭所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唯一觉悟的人。

她的一生都是为了酬愿,当爱情的理想破灭,她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坦然离去。

这种对爱情的理解,让林黛玉的形象超越了一般的爱情悲剧女主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

在陈晓旭的演绎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并非无端的矫情。

而是源于她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

她的每一滴眼泪,都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悲悯,对真情的渴望。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是她多愁善感的集中体现,也是她至情至性的有力证明。

在陈晓旭的诠释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为落花而哭泣的女子。

更是一个,对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有着深刻感悟的灵魂。

她将自己的身世、命运与落花联系在一起,感同身受地体会着生命的消逝与无奈。

这其中,既有对自身寄人篱下、命运飘忽不定的感伤,也有对美好事物易逝的痛惜。

她的思想前卫,却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

黛玉内心深处更多的,是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无助。

陈晓旭看到了林黛玉的这份“智慧”。

她评价黛玉:有着超越常人的聪慧,是那个时代的清醒者与孤独的洞察者。

因为懂得,所以在她的演绎下,林黛玉变得有血有肉,好似现实中的人一般。

但多情,便薄命。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而陈晓旭早在少时,就和林黛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晓旭出生前,她的母亲做了一个梦。

梦里一位来人给这个女童取了名字。

草字头,下面一个“也”字。

陈父便找人解梦,看命的师傅建议陈父换个有生命力的名字。

后来,陈父看着黎明时分升起的太阳和天光,以及女儿嘹亮的哭声,取名“晓旭”。

但女儿的凄苦命运,却并没有被改变。

陈晓旭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读《红楼梦》。

为里面的林黛玉不甘、悔恨、痛苦,到最后理解黛玉的性格底色。

冥冥之中,她和黛玉越靠越近。

当18岁的陈晓旭看到《红楼梦》剧组全国选角的消息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

她毫不犹豫地寄去了自己的照片和原创诗,毛遂自荐想要出演林黛玉这一角色。

在那成千上万封自荐信中,陈晓旭的资料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吸引了导演的目光。

她的诗中,那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视角,以及她照片中那与生俱来的淡雅气质和眉眼间淡淡的忧郁,都与导演心中的林黛玉完美契合。

就这样,陈晓旭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获得了林黛玉这个角色。

这一角色,让她声名鹊起,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林妹妹”。

却也似乎,让她与林黛玉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了一起,无论如何都无法挣脱。

《红楼梦》的爆火,让陈晓旭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她的演艺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走在街上,她会被热情的观众认出,大家对她的喜爱和追捧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这巨大的成功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林黛玉这个角色太过经典,以至于成为了陈晓旭演艺生涯的一道枷锁,让她难以突破。

这种困境让陈晓旭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迷茫,她陷入了事业的低谷。

尽管她渴望在演艺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挑战自我,尝试新的角色和风格。

但观众的刻板印象和过高的期待,让她的每一次尝试都显得那么艰难。

她仿佛被禁锢在林黛玉的世界里,无法逃脱。

陈晓旭逐渐意识到,在演艺界想要摆脱林黛玉的影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深思熟虑,她觉得下海经商。

事实证明,优秀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优秀的。

哪怕是经商,陈晓旭也做得风生水起。

陈晓旭在广告行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敏锐的商业眼光。

1996年,31岁的陈晓旭担任了北京世邦广告公司的董事长。

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发展迅速,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

1998年,公司成功代理了五粮液、五粮春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

广告播出后,商品营业额逐年攀升。

这样的成绩,让她的成为了国内广告行业的佼佼者。

陈晓旭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实现了从演员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成为了身价过亿的商界女强人。

可命运,再次向她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2006年5月,陈晓旭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她没有将病情告诉家人,她独自承受着这份巨大的压力。

更令人觉得震惊的是,陈晓旭竟然拒绝了手术和化疗。

她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手术和化疗会破坏身体的完整性,违背了她的信仰。

在与父亲的一次谈话中,陈晓旭坚定地说:“如果手术化疗能治好,或不治就会死,那我选择死亡,我不想自己最后弄得七零八碎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晓旭选择了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之中。

她住在寺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每天与青灯古佛相伴。

然而,病魔并没有因为她的虔诚而放过她。

她的病情逐渐恶化,癌细胞开始扩散,身体越来越虚弱。

她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仿佛已经看透了生死。

2007年5月 3日,陈晓旭在深圳病逝,年仅41岁。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陈晓旭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那个曾经鲜活的“林妹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与林黛玉的缘分,从最初的偶然相遇,到后来的深度融合,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林黛玉成就了陈晓旭的辉煌,却也成为了她难以摆脱的枷锁。

然,命运或许无常,但人生的意义却在于我们如何去书写它。

正如,和命运不断抗争的陈晓旭一般。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352
金币
1198
道行
19880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80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陈晓旭的美貌与林黛玉妆造的对比
陈晓旭在1987年香港宴会的照片中展现了与《红楼梦》剧中不同的形象,让人们意识到林黛玉的妆造确实限制了她的自然美貌。

剧中妆造 vs 生活妆容
在电视剧《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妆造讲究古典美人风范,柳叶眉、樱桃小口,略显严肃的丹凤眼,这些妆容虽然符合书中林黛玉的形象设定,但对陈晓旭本人来说,显得有些过分雕琢。一些剧照中,她的妆容不仅厚重,甚至带有土味,过于浓重的腮红与大红色的服装,让原本的冷艳气质变得格外突兀。

然而,在1987年香港宴会的照片中,陈晓旭以简约自然的装扮出现,身穿一件木耳边白色衬衣、深蓝色中长裙,搭配红色高跟鞋,整体素雅安静,展现出一种自然脱俗的美丽。这种妆容和装扮让她在人群中格外突出,清冷的气质和柔和自如的五官线条,使得她的美丽更加动人。

林黛玉形象的经典与争议
尽管陈晓旭的林黛玉妆造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她的自然美貌,但这一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经典。她的表演细腻入微,成功地将林黛玉的复杂性格展现出来,包括其寄人篱下的谨小慎微、内心的傲气与敏感。因此,尽管妆造有所限制,陈晓旭的林黛玉形象仍然被认为是成功的,并且影响深远。

陈晓旭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她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角色的精彩演绎,这一角色不仅成为了她职业生涯的巅峰,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对林黛玉角色的精准演绎
陈晓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人,但她凭借对林黛玉的精准演绎,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尽管她的外貌在当时并不被普遍认为符合古典美人的标准,但她通过自身的性格和气质,以及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外柔内刚、敏感多愁的林黛玉形象。

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艺术追求
陈晓旭对《红楼梦》的热爱超越了对表演的热情,她将林黛玉视为灵魂的一部分,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使她在诠释角色时能够做到人戏合一。她反复研读原著,揣摩人物心理,甚至会因为入戏太深而难以抽离角色。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她在葬花一幕等经典场景中,将林黛玉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陈晓旭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她个人的表演,还在于她对87版《红楼梦》整体成功的重要贡献。她的演绎帮助这部电视剧成为了经典,同时也证明了演员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外貌,更需要对角色的深刻理解、精湛的演技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妆造虽然符合古典美学标准,但确实限制了她自然美貌的展现。通过1987年香港宴会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她真实生活中清丽脱俗的一面,这种自然的美丽与她在剧中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林黛玉这一角色及其妆造对演员个人魅力的影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