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时与作物生长关系方面
作物生长周期
芒种在正常年份通常是在6月5 - 7日左右,端午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时间大约在公历6月下旬。如果芒种在端午之前,意味着季节提前了一些。对于农作物来说,它们的生长发育是与季节紧密相关的。例如,一些谷类作物,像小麦,需要在合适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经历完整的生长周期。如果季节提前,可能在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还没有做好播种准备时,就到了下一个农时节点。
比如水稻,它的育秧和移栽需要合适的气温和水温。如果芒种提前,水温可能还不够适宜,移栽后的水稻秧苗可能生长缓慢,影响最终的产量。
对农事安排的影响
芒种这个节气对于农事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一些作物的收获和另一些作物的播种。当芒种提前到端午前时,农民可能按照传统的农事经验,在作物还未完全成熟时就开始收割,导致产量降低。同时,由于时间提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准备可能也不充分,比如土壤肥力还没有完全恢复,肥料还没有施足等情况,这样就会造成播种后的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出现荒田现象。
二、气候关联方面
降水和温度
芒种提前可能暗示着气候的异常。如果芒种在端午前,前期的降水和温度模式可能被打乱。正常情况下,芒种前后的降水对于夏收作物的灌浆、夏播作物的发芽等都非常重要。提前的芒种可能伴随着不规律的降水,例如该降水的时候没有降水,或者降水过多,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作物生长。
温度方面也是如此,不合适的温度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例如高温可能导致作物花期缩短,影响授粉,最终影响产量,导致田地收成不好而出现荒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灌溉技术、温室技术、作物品种改良等,这种传统农谚的预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