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4阅读
  • 2回复

[娱乐八卦]101岁杨振宁状态堪忧?翁帆早就冻9颗卵子,丈夫离世后可改嫁孕育 [7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0388
金币
20269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80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08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2-28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4-08-14) —

2004年12月24日恰逢平安夜,一则婚恋消息登顶各大网站热搜。

“82岁的杨振宁迎娶了小他54岁的妻子翁帆”。

这么爆炸性的新闻瞬间引发了大批网友们的关注。

评论区内并没有多少祝福,几乎清一色的“谩骂”,所有人都认为翁帆别有用心,看中了杨振宁的财产才下嫁的。

这种“吵闹”的声音一直持续,直到今天也从未停歇。

2023年5月,101岁的杨振宁被下了病危通知书,而作为妻子的翁帆不仅在着手身后事,还被曝出了早就冻了9颗卵子,以备丈夫离世后可以改嫁生育。

一时之间,十几年前那股“因钱生爱”的理论瞬间又甚嚣尘上,翁帆被世人批判得体无完肤。

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解释,一直淡定从容地面对一切。

那么,她和杨振宁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如今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01

杨振宁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杨父,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振宁从小就对理科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战乱的年代,并没有影响杨振宁的学业,一路顺畅的他在二十岁就拿到

西南联大物理学学士学位

这么高的荣耀,放眼国内没有几个可以与他比肩的人才。

但杨振宁总觉得自己学习得还不够,为了更深入的钻研他进入了清华大学攻读物理硕士,仅仅两年就拿到了去美国留学的资格。

有了这次机会,杨振宁兴奋异常,为了凑足生活费,他跑到了西南联大去当代课老师。

在这里他认识了学生杜致礼,那时候两人除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并没有过多的来往,毕竟杨振宁的心思全放在了出国留学事宜上。

随着他出国留学,这段师生关系也就不了了之了。

没过几年,杜致礼学业有成,宋美龄想安排她到美国继续深造。

杜致礼非常感激,来到美国后,她碰到了自己的老师杨振宁。

那是一个下午,两人同在一家咖啡厅内,一转身的工夫四目相对。

他乡遇故知的经验,让双方都愣在了原地,很快杜致礼跑了过去,伸出手握住了杨振宁。

也就是这次的见面,让这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师生”走到了一起。

短短几个月,两人不断关心着彼此,约会、吃饭、讨论学术,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开心。

慢慢的,两颗心越靠越近,最后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交往了三年后,杨振宁正式迎娶了杜致礼。

婚后的两人恩爱如初,十年的时间里养育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

在贤惠妻子的帮助下,35岁的杨振宁终于站上了“世界的巅峰”,一举斩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生活的甜蜜并不能抵御病魔,在2003年的时候,杜致礼因病去世了,痛苦的杨振宁在家中颓废,爱妻的离开,不仅打击着他的精神,还折磨着他的身体。

可谁也没想到,

如此深情的杨振宁却在一年后再婚,女方小他54岁,也是他的学生,名叫翁帆。

02

2004年,杨振宁公布了婚讯,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他与妻子并未有过多的解释,但更多细节还是被网友给扒了出来。

这个翁帆是1976年出生的,在年龄上,杨振宁足可以做她的爷爷了,但风华正茂的她却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杨振宁。

在此之前,她是结过婚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只身来深圳打工,在工作中认识了第一任丈夫,他是从香港调往内地的员工,平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了翁帆不少的帮助。

在爱意渐浓的时候,彼此领证结婚了,可现实中的婚姻生活跟理想的不一样,不到三年,两人便分道扬镳。

结束了失败的婚姻,翁帆的日子有些糟糕,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于是就想到了之前帮助过自己的前辈,那个人就是杜致礼。

杜致礼非常喜欢翁帆,看着她就像看着年轻的自己,两人互通书信,成了彼此的“信友”,总在不经意间安慰着各自的心灵。

当年刚刚回国的杨振宁夫妇就是在翁帆的接待下,来到了汕头大学讲课。

一下飞机,杜致礼就觉得翁帆像极了自己,对她好感倍增,在交谈中还不断鼓励翁帆“将来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

这些话让翁帆信心倍增,在此后的时间里,两人也保持着书信来往。

如今,自己的婚姻失败了,对面人生的迷茫,她陷入了黑暗,为了寻求“慰藉”,还是鼓起勇气给杜致礼写了一封信。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杜致礼已经过世了。

信件被送到了杨振宁的手中,杨振宁对这个女孩产生的怜惜,不仅将爱妻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她,还以自己的口吻给她回了信息。

得知消息的翁帆大为震惊,赶紧打电话安慰杨振宁,也就是这次的通话,才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双方都要通电话,翁帆有时会问一些学术问题,或者分享自己所发生的故事,而杨振宁也会将有趣的事讲给翁帆听。

一来二去,双方对彼此都有了好感,翁帆对杨振宁从一开始的崇拜,转变为了喜欢。

她时常问自己“是不是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女儿家的心思总是瞒不住的,杨振宁隐约感觉到了悸动,于是主动将翁帆约了出来。

趁着和风细雨,两人来到了小桥流水的湖边。杨振宁主动牵起了翁帆的手,问了他一句“愿意跟我在一起吗?”

或许这是翁帆等了好久的话,她面对着眼前的男人,只是微笑地点了点头,随后将手握得更紧了。

就这样,一场跨越年龄的恋爱悄然而至。

但回到家后,翁帆有些担忧,杨振宁的名声在外,自己跟他在一起,会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内心挣扎不安。

杨振宁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亲自打电话询问,翁帆只说了一句,想独自去旅游。

此后的一个星期里,翁帆跟杨振宁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回来后,她第一时间跑到了杨振宁家里。

在旅行的时候,翁帆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她真的爱上了这个男人。

03

杨振宁知道翁帆一定会来找他,多日不见,两人像是“久别胜新婚”的夫妇,拥抱在了一起。

没过多久,杨振宁就求婚了,仪式办很简单,邀请的朋友也不过尔尔,但双方却在真挚的感情下深吻。

得知女儿跟比自己还大的男人结婚,翁父说什么也不同意。

但翁帆却将自己的真心展现给父亲,她是因为爱这个男人才要跟他一起,希望父母能理解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工作,翁父看着女儿的痴心,最终只得妥协。

而杨振宁的三个孩子却不愿意承认这个“继母”。

但杨振宁不管世俗的一切,带着翁帆去往民政局领了结婚证,还带她回到了老家举办婚礼,这事被媒体拍了个正着。

本想低调完婚,却不想影响广大,大批网友开始在网上口诛笔伐的针对翁帆。

“这女的是个拜金女,就是为了钱。”

“这不是爷孙恋,两人走不长,肯定没有幸福生活”

“看样子,这女的就是来继承遗产的”。

这样的声音一字一句,扎进了翁帆心里,即便做好了准备,面对一切,翁帆还是痛哭了一场。

杨振宁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才让翁帆受了委屈,他不断安慰着妻子,让她放平心态,为了能开导她,还带着她出去旅游。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翁帆也看淡了一切,对于外界的声音,她不听不问,一心一意地照顾杨振宁。

在爱情的滋润下,杨振宁仿佛变得年轻了许多,就连儿女们回来都夸赞父亲好气色,因此他们对这个“继母”态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两人风风雨雨度过了几十年,杨振宁愈发觉得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为了给妻子保障,他催促着翁帆去往医院完成“冻卵”。

妻子还年轻,如果哪天他去世了,她还可以结婚生子。

翁帆一开始并不想这么做,但杨振宁态度坚决,最后只能妥协了。

她在医院冻了9颗卵子,也算是为自己以后做母亲留有余地。

虽说这事夫妻二人并没有公开,但不知为何还是被知情人爆了出来,这下不明真相的网友,又添油加醋渲染得沸沸扬扬。

实属无奈的两人,再次表示不解释,任凭网友如何诉说,都不会理会。

如今杨振宁已经101岁的高龄了,在这场婚姻中,双方携手共度走过了19年。

翁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杨振宁早早做的打算,都可以看得出两人深爱着彼此,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网友们能“嘴下留情”,用最真诚的宽容祝福他们,毕竟相爱一场不容易,遇到彼此对的人是一种福分。

杨振宁一家三口在美国

这是一张无比温馨的全家福,杨振宁抱着儿子,妻子杜致礼站在一旁,两人脸上笑容满面,他们沉浸在儿子刚出生的喜悦当中。1951年7月上旬的一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杨武之收到儿子杨振宁从美国发来的电报。

杨振宁在电报中分享自己儿子已经出生的消息,希望父亲能给孙子起个名字。那一刻,杨武之激动万分,他思虑再三后,给孙子取名“杨光诺”。杨武之之所以给孙子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这能给杨振宁带来好运气,祝愿他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诺”就是指诺贝尔奖的意思。

杜聿明

长久以来,世人皆知杨振宁是世界闻名的大物理学家。但是,杨振宁的原配杜致礼也很不简单,她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长女,而两人从结识到相爱,再到结婚,已经是一段佳话。1937年11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

次年2月,因为日军对长沙轰炸,这所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即西南联大。1938年夏天,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下,以高二的身份参加考试,后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

杨振宁和弟妹们

杨振宁在准备入学考试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自学了高中物理。当年12月,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后转到物理学。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杨振宁的一生。1944年,22岁的杨振宁取得了西南联大物理学硕士,并考取了官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关于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习,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和杨振宁是好友,他晚年回忆两人初次见面的场景。1939年1月4日,上大一英文课时,许渊冲发现右边一个同学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烁出锋芒。

杨振宁

许渊冲一问姓名,才知道叫杨振宁,刚满16岁,比他还小一岁。在等待赴美留学的日子里,杨振宁听从父亲的建议,来到西南联大附中担任高一、高二数学老师。几乎同时,年仅17岁的杜致礼跟随父母来到昆明。

在杜聿明的安排下,杜致礼来到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成为杨振宁的学生。不过,当时杨振宁一心想去美国留学,尽管他跟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可依旧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不过有一点是肯定,杜致礼当时是公认的“校花”。

杨振宁

杜致礼后来回忆时说:“他当时是个好害羞的大男生。”杨振宁也承认这一点,他在后来一次演讲中说:“那时候,杜致礼只是我班上的一名普通学生,我对她并不了解。”当时两人都没有想到,他们后来在美国结为夫妇。

1945年8月,杨振宁等赴美留学生在昆明乘坐飞机抵达印度加尔各答,再转乘撤离太平洋战争的美军运兵船赴美。杨振宁抵达美国后,来到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

1949年,杨振宁来到“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担任所长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并在此度过了学术研究的黄金17年。当时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是全世界研究者向往的“象牙塔”,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这里工作。

杜致礼

也是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期间,杨振宁遇到了杜致礼,而两人的重逢更是出人意料。就在杨振宁赴美留学后,杜致礼的学业也很出色,她于1946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

次年底,杜致礼希望能带着卧病在床的父亲杜聿明赴美就医,结果杜聿明被蒋介石强行留下,而杜致礼在宋美龄“安排下”,来到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卫斯理安学院留学,专业是英国文学。

杜致礼

不料,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杜致礼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继续学业,杜致礼转学来到免费入学的纽约圣文森学院继续读书。1949年圣诞节当天,杨振宁和同事来到普林斯顿中餐馆“茶园餐厅”吃饭,意外再次见到杜致礼。

不难想象,那一刻杜致礼和杨振宁一定吃惊不已,爱情的种子萌芽了。从那之后,每到周末杨振宁便乘坐火车去纽约杜致礼见面。杨振宁晚年回忆两人在美国见面的场景,依旧激动万分,他说: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照

1950年8月26日,28岁杨振宁和23岁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教堂举行了婚礼。不到一年时间,杜致礼生下了长子杨光诺,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那张照片。生下长子后,杜致礼又生下了次子杨光宇、女儿杨又礼。

尽管工作很忙,可杨振宁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严格。杨振宁曾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分享了自己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他的建议是:“(应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在他们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杨振宁26年后回国,发现研究核物理的同学在养牛

1971年7月,杨振宁回到了自己阔别26年的祖国,此时他已经是誉满全球、荣获过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

杨振宁之所以能回来,离不开4个月前中美关系因乒乓外交而解冻的大背景。这年4月,他从报纸上看到美国已经将中国从不可访问的国家的名单中移除了,就写信给国内的父亲杨武之,提出想抓住机会回国探亲。

杨武之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刻向统战部门做了汇报,并得到了“欢迎杨振宁回国”的答复。

这一年7月19日,杨振宁乘坐法航的班机回到了上海,接待他的是时任国家旅游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副局长、国际旅行总社副经理岳岱衡。

杨振宁很快和自己的家人见了面,但这并不是他26年来第一次见到家人。在之前,他的家人曾三次获准去日内瓦和香港和他见面。

杨振宁回国当然不止探亲这么简单,回国后不久,他就向岳岱衡提交了一份自己想见的亲朋好友的名单,其中的第一名就是他的老同学、中国原子弹科学家邓稼先。这份名单很快被送到了周总理那里。

杨振宁和邓稼先两家属于世交,两人又在西南联大是同窗,后来先后去了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数天,就搭乘客轮踏上了回国的道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试爆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杨振宁一眼就在报纸上参与研发人员的名单中看到了邓稼先名字的音译。

在北京,杨振宁见到了邓稼先,问他在哪里工作,出于保密,邓稼先只是简单地回答他“在外地”。杨振宁离开北京前,邓稼先去机场送行,临别前杨振宁问道:“美国的报纸都在传说,是琼·希顿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工作,是真的吗?”

邓稼先回答:“据我所知没有,我需要去证实一下才能给你答复。”

离开北京后,杨振宁去了山西大寨参观,巧合的是,他在这里竟然遇到了琼·希顿。

琼·希顿有一个被很多中国人熟知的名字——寒春,当年在二战中,她是费米的研究生和助手,和杨振宁师出同门,也是为数不多的参加过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女科学家。1948年,寒春和未婚夫阳早一起来到了中国,此后一直在中国生活。美国报纸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造谣说是在寒春的帮助下,中国才制造出了原子弹。

这次意料之外的重逢让两人都非常高兴,他们激动地回忆了当年在芝加哥一起读书的那段岁月。杨振宁再次向寒春提问,有没有参加中国的原子弹工作。得到的答复让他非常意外:49年后,寒春夫妇就开始从事奶牛养殖工作了。(寒春后来还成为了国务院农业机械部的顾问)

寒春说:“1945年,我被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的影像震惊到了,决定从此放弃核物理研究。”

杨振宁这次回家之旅的最后一站是上海,离开前,上海的领导在上海大厦为他设宴饯行。吃饭的时候,杨振宁收到了邓稼先的来信。邓稼先告诉杨振宁:经过证实,除了在59年前我们曾得到苏联专家极少的援助外,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

杨振宁看着这些文字,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以至于他不得不中途离席去洗手间整理仪容。他为什么会如此震动呢?杨振宁自己都没有答案,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为祖国、为民族、为朋友……

他就这样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去了美国,他知道自己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杨振宁面见毛主席:我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让中美两国的关系更加缓和,这年6月,杨振宁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回国之旅。

这次回国,杨振宁明显熟悉了很多,大家对他也熟悉很多,周总理在接见杨振宁时表示,希望他能多对国内的教育科研工作提提意见。

杨振宁坦率地指出:

中国在教育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好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也是必需的。但是目前中国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

他的话和周培源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大校长、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趁机发表了一篇自己的迟迟未能面世的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他犀利地指出:

“现在理科教育革命中有一种倾向是‘理向工靠’,这是葬送理科。现在不研究基础理论,这是目光短浅。有些理论目前看来用不上,但从长远来看都有用。”

周总理原本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到《人民日报》上,但无奈主管宣传工作的张春桥不同意,总理只好把它批给《光明日报》。文章发表后,张春桥立刻就对《光明日报》展开了批判,说这篇文章是在搞“教育复辟”。

1973年5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病逝,杨振宁临时回国,参加了父亲的葬礼。两个月后,他再次回国,不同的是,这次回国有他的夫人杜致礼陪同。之前三次回国,杜致礼都因为要照顾小孩,未能和丈夫同行。

这次回国后,接待人员特意询问杨振宁想见谁,想去哪些单位?杨振宁脱口而出说自己想见毛主席。对方沉默以对,不置可否,杨振宁还以为自己说话唐突了,没想到几天后他就接到了通知,让他去中南海泳游池见毛主席。

这次和毛主席见面,两人谈话谈了一个半小时,内容从物理到哲学,从古今到中外,氛围非常愉悦。临别前,杨振宁动容地说:“我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笑着说:“你不要讲,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一天后的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杨振宁夫妇和杜聿明夫妇,在这次宴会上,杨振宁第一次见到了邓小平和张春桥。

小平同志的精干和敏锐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振宁后来回忆,两个月前,周总理已经被查出了罹患膀胱癌,而小平同志则刚刚复出,周总理安排特意安排小平同志参加这次见面,是想把国家和海外华人科学家接触的事情交接小平同志。

这次宴会并非一帆风顺,席间,杨振宁能明显感觉到旁边的张春桥对自己有敌意,答案显而易见,是周培源先生的那篇文章得罪了他。

服务员上了一道辣菜后,杨振宁说:“从前只知道湘菜和川菜辣,不知道别的地方的菜也这么辣。”

这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张春桥却抓住不放,说:“杨博士,没想到你也有不知道的事情,看来你还是得多多学习。”此话敌意十足,老实的杨振宁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反驳。

一旁的杜致礼决定为丈夫打抱不平,她找机会问了张春桥一个问题,张春桥说自己不知道。杜致礼立刻笑道:“张先生,你也得多多学习。”

江青在北海公园宴请杨振宁:杨教授,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多苦

1974年6月,杨振宁第五次踏上了回国访问的旅途。可惜的是,此时的周总理已经因病情严重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他再也不能接见杨振宁了。

回国后不久,江青就代表中央在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设宴接待了杨振宁,当时江青坐在一张很大的椅子上,杨振宁被安排到了她的正对面,两侧分别是陈锡联、纪登奎、乔冠华、钱学森、章含之、唐闻生、王海容等人,这种布局俨然一副江青是女主人的样子。

杨振宁对江青没有什么好印象,觉得她举手投足之间做作得厉害,一副急于树立自己形象的样子。她对杨振宁说:“杨教授,你不知道我小时候有多苦,所以今天在北海我要养鱼。你不要以为我常来这里吃饭,我也是第一次。”

杨振宁一听就觉得她在信口开河。

从71年起,北海公园就不再对外开放了,因为江青非常喜欢这里,也常来这里。据曾任北海公园管理处主任的马文贵回忆:江青也老来北海仿膳吃饭,一次由于时间仓促,她喜爱的宫廷冷点豌豆黄没有来得及做。江青当场并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悦。

晚上开会时,她遇到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吴德,便抱怨没有在仿膳饭庄吃到豌豆黄,要求吴德再请她吃一次。

事后,吴德只好让秘书给马文贵打电话,要他在仿膳安排一顿饭,要有豌豆黄。江青还常常在这里骑马、游玩、摘苹果,她怎么可能是第一次在这里吃饭?

这次宴会之前的几次一样,都登上了《人民日报》。回到美国后,美国的记者对江青非常感兴趣,不断向杨振宁提问关于江青的情况,杨振宁虽然对她印象不好,但也不能讲她不好,只是简单地评价道:“她是个很好的hostess(女主人)。”

第六次回国,意外促成华国锋和叶剑英联手

1975年,杨振宁因为要在欧洲授课,所以没有腾出时间回国。76年4月,杨振宁第六次回国,到上海后,负责接待他的是王洪文。

此时的周总理已经病逝,小平同志也正在经历他“三落三起”中的第三落。

那天晚上八点,电台播报了小平同志被撤销职务的决定。听完广播后,王洪文等人非常得意,给杨振宁讲了很多国内的局势,徐景贤则大谈“批邓”,并给杨振宁送来了很多“批邓”的文件让他带走,杨振宁婉拒道:“我的箱子满了,已经装不下了。”

来到北京后,杨振宁先去拜访了邓颖超。按照之前定下的日程安排,接下来应该由分管科教的副总理华国锋接见杨振宁,但此时的华国锋已经升任国务院总理,按照常规,国务院总理接待的应该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级的人物,而杨振宁二者都不是。但华国锋又不想让张春桥见杨振宁,因此还是决定见杨一面。

当时担任中调部副部长的熊向晖负责协助华国锋完成此事,华国锋问熊向晖,杨振宁和谁比较熟悉,熊向晖回答:周培源、乔冠华、吴有训……华国锋便点名让这些陪同。

这是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华国锋,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华国锋和杨振宁谈了很多美国学术界,尤其是华人科学家对新中国的看法,接触下来,杨振宁感觉华国锋确实是一个忠厚能干的人。

杨振宁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谈话会促成华国锋和叶剑英的联手。据熊向晖的女儿熊蕾后来回忆,由于华国锋在这次谈话中只字未提“批邓”,熊向晖对他的感觉非常好,不久他去西山看叶剑英,便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叶,并提出希望叶帅能见华国锋一面。

叶帅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人是含而不露。”并表示自己会安排和华国锋见面。

杨振宁离开后不久,在华国锋和叶剑英的联手下,“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后来杨振宁回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们的这次见面有这么大的意义,直到看了熊蕾的文章,才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事情。”1985年,邓稼先因患直肠癌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疗,老朋友杨振宁听说以后,专门从美国赶回国看望他。在医院里,杨振宁问他:“你搞出了两弹,得到多少奖金?”

邓稼先回答:“我得了20块钱,原子弹10块钱,氢弹10块钱。”

邓稼先和杨振宁

短短几个字,令杨振宁感慨万千。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邓以蛰先后在清华、北大任哲学教授,母亲王淑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父母为他取名为“稼先”,意为“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于中华大地,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他们特别希望邓稼先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邓以蜇

邓稼先也确实没有让父亲失望,他从小就聪慧过人,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认许多字,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1936 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直接读初中二年级。

邓稼先在崇德中学读书的三年期间,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成为他日后享誉中外的重要起步阶段。他还认识了高他两级的学长杨振宁,两人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以后几十年。

杨振宁曾回忆说:“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青年邓稼先

“七七事变”后,北京陷落,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

1941年,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巧合的是,他在这里又和杨振宁同校,杨振宁也是读的物理系,而且高邓稼先三级,二人在这所学校里佳谊依旧,相交甚厚。

在校期间,邓稼先经好友杨德新介绍,加入了共  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思想逐渐变得进步,他深深地认识到:为国家富强而读书,学习科学是为了将来为国家强大做贡献。

邓稼先(中)和杨振宁(左)

1945年,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先是在昆明的培文中学与文正中学教了一年数学。1946年秋,他回到了已阔别6年的古都,并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的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他热切地关注着祖国的情况,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非常兴奋,留美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的敌对气氛激升。美国当局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进行了阻挠,其中核物理、火箭、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重点拦截的对象。

但邓稼先却幸运地躲开了审查,其实他的研究领域属于核物理范畴,但因为他当时只是一名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还没有做出大的成绩,所以没有被阻拦回国。

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8月29日,在邓稼先刚取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他就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国了。回国以后,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这番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当年9月,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在所里他始终是最勤奋的那个人,每天上班最早的是他,下班最晚的也是他。

1952年,邓稼先晋升为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时年28岁,这说明他已经是当时中国非常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了。

1953年,邓稼先和北大医学院学生许鹿希结婚,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学者,主婚人是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

邓稼先和家人

但邓稼先平静的科研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5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中国要想在世界上不受欺负,也要搞出原子弹、氢弹。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当答应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给中国一定的帮助。

第二年,二机部组建了研制原子弹的机构——核武器局(后来又称九所)。有一天,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个工作,怎么样?”

邓稼先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但他当时还很年轻,为什么会选中他呢?钱三强说了三点理由:一是邓稼先是学核物理的,专业对口,年富力强;二是他曾出国留过学,懂英语和俄语,能和洋人打交道;三是他是党员,组织纪律性强。

邓稼先

1958年盛夏的一个夜晚,邓稼先回到家,对妻子许鹿希说:“我要调动工作了,至于去哪里、干什么,却都不能说。”

许鹿希说:“那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跟你通信。”

“那不行。”邓稼先接着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里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了。”

许鹿希已经知道丈夫肯定是要做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她坚定地说:“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

邓稼先先是去了北京郊区的一片高粱地,隐姓埋名,后来他又去了戈壁滩,他彻底消失了。1958年,他正式被任命为原子弹理论研究总负责人。

邓稼先接手工作以后,很快从高校里选拔组织了第一批原子弹研究队伍,他带着20多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立了理论研究小组,苏联专家给了他们十几本教材,让他们好好学俄语、啃教材,切勿急躁。但当大家有重要的问题要问专家时,对方却几乎不给他们解答。

1960年,苏联撕毁协定,并撤走了所有在华专家,使得我国的原子弹研究陷入了困境,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搞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毛主席专门作出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邓稼先深知自己手下的大学生大都不是学核物理的,如果完全按照苏联专家开出的书单去读书,那几十年都造不出原子弹,他经过摸索,果断地确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这3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后面的实践证明,他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即便这样,邓稼先所带团体的工作任务依旧繁重,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邓稼先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意思是说,我们要把一天时间当两天用。

经过不懈的努力,1962年9月,邓稼先所在的九所提交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初步理论设计方案,二机部提出,第一颗原子弹争取在国庆15周年炸响。刘少奇认为时间太紧,他提出:“要努力搞,1964年爆炸很好,如果努力了还不行,1965年也可以。”

1963年2月,邓稼先到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随着其他技术难题一一被攻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进入了倒计时。

邓稼先(左)

1963年8月,苏、美、英3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限制和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毛主席十分生气,他认为这个条约完全是“在我们头上拉屎”,党中央也下达了明确的指令:做好一切准备,要在1964年年内爆响第一颗原子弹。

同年,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完成,邓稼先在上面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大家既兴奋又紧张,许多人问邓稼先:“能行吗?”邓稼先回答:“该考虑的都考虑到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翻滚着的巨大蘑菇云在罗布泊的上空腾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天,周总理庄严向全世界宣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成功地在西部大沙漠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核大国对中国实行核垄断、核讹诈的历史从此结束了!中国试验核武器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许鹿希也知道了这个喜讯,她已经隐约知道丈夫在做什么了,那时她更加觉得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早就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了!

原子弹爆炸前,邓稼先已经收到了母亲病危的电报,但因为爆炸需要他指挥,他没能马上赶回去,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他马上赶回北京,此时母亲已不能说话,她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安详地离去了……

1965年1月,我国把研制氢弹也提上了日程,邓稼先又开始带领团队开始新的征程,他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积极摸索氢弹理论的设计方案。

同年,中央批准了氢弹的研制方案。1966年,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因“文革”受到了干扰和冲击,当时法国也在加班加点研制氢弹,这让邓稼先非常着急,他生怕中国落后了,他说:“一定要在法国人之前研制出氢弹!”

于是邓稼先和大家一起紧张地工作着,常常日夜车连轴转,困了就在机房的地板上和衣而睡,他还经常到不同的人那里劝解先放下派别间的矛盾,让大家以大局为重,抓紧时间干工作。

1967年6月17日,这是又一个新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制成原子弹到制成氢弹,美国间隔7年零4个月,英国4年零7个月,苏联6年零3个月,法国8年零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一速度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1971年,已经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应中国政府邀请,从美国回国访问,他见到了邓稼先,杨振宁问:“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出于保密,邓稼先只能说:“我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我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你。”

送走杨振宁后,邓稼先将此事向上级汇报,最后周总理作出指示:“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振宁,中国试验原子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邓稼先于是连夜给杨振宁写信,杨振宁后面回忆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1972年后,邓稼先先后出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随着“文革”的结束,邓稼先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继续投入核武器的研究。

在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氢弹没有爆炸,本来应当是防化部队进去探查,但邓稼先却决定自己进去寻找,基地司令员极力劝阻他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

但他却说:“这是我做的,我知道。大家谁也别去,进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一个人进入了预定的爆炸地点,并探明了事故的原因,但他自己却被污染了,并开始便血。

长年累月的紧张工作,使邓稼先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以致多次在试验现场晕过去。可是,当氢弹原理突破的时候,当一次核试验成功的时候,他却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起来。

1984年底,邓稼先指挥了我国第6个五年计划期间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试验前,他就经常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并且带血。有时,他虚脱得连路也走不了,要别人架着他才能前行。但他以为是痔疮一类的毛病,没有引起注意。

邓稼先和妻子

1985年7月,邓稼先来到北京,向国防部长张爱萍汇报工作,张爱萍发现他脸色不对,马上安排他去解放军301医院检查,医生经过检查后惊诧地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原来检查结果表明:邓稼先已经患了直肠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消息传开以后,大家都惊呆了,中央军委首长命令301 医院:不顾一切代价挽救邓稼先的生命。医院先后为邓稼先做了3次手术,但他的身体状况却越仍然在持续恶化着。

1986年春天,邓稼先预感到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他对妻子说:“要抢时间,留下这份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于是他不顾重病缠身,翻看查阅文件资料,与九院的同事商议此事,当年的4月,他和于敏联合署名提交了《建议书》,此后的10年,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就是按照这个建议书进行的。

邓稼先和于敏

在邓稼先去世前的一个月,中央军委决定为他解密,全国开始公开宣传他的事迹,一篇《“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知道,是邓稼先主持和设计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邓稼先在妻子、儿女的守护中长眠,享年62岁。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在弥留之际

张爱萍将军的得知这一噩耗后,赋词痛志哀思: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当天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从第二天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一天,正是邓稼先去世十周年的纪念日。一个多月后,联合国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老,这盛世,如您所愿!早已封神,但仍旧躲不开世俗的审问,一代科学巨人仍旧在舆论场中难以脱身。

提起在世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绝对排在第一位,如今他已97岁,他的科学成就毋庸置疑,此外就是他的花边新闻广为大众所熟知。

科学巨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永远只有触手可及的好处才会被重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许多名家都是在死后才能出名,相较于有爆点的饭后闲谈的八卦,那些重要的成就只有在未来的某一天显现出对人类切实的作用,兴许才会被记住。

在2000年的时候,《自然》杂志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基本可以称之为封神榜单,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杨老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诸如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响当当的人物。

杨振宁,父亲是一名数学家,他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

杨振宁不负众望,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第一次登上诺奖的舞台,也是迄今为止该奖项的唯一,与如今相比,都是很了不起的。

以他的研究为基础的往后成果几乎垄断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他提出的Yang-Mills场是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他的“规范场”称得上物理学里程碑似的研究成果。

与霍金不同,霍金更多的是想象,很多东西无法得知。而他的贡献可以说造福了全人类的伟大工作,称得上真正值得万世瞻仰,是以后所有人兴许能够从中得益的成果,他再一次统一了物理学,对于后代来说,他的名字可以说能够紧随牛顿,爱因斯坦之后。

爱国与否

杨老身上一直至今都存在的一大争论点:建国初期没有回国?这种敏感点无疑在各方媒体的轰炸下给他毫不留情戴上了“不爱国”的帽子,追溯事情起源,不否认他当时的确没有和钱老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可是仅此判断不会太武断吗?钱老当时对于导弹的研究成果是当时新中国迫切需要的东西。这也注定钱老的回归珍贵无比。

但是杨振宁不一样,他当时的前沿物理研究成果在当时科技才刚刚起步的的中国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就当时国情来看,可以说就算他回来,很多东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也建议他先在国外发展,所以最终结合实际情况,他留在了美国。

必须承认,没有在当时回国,为自己引来了万千唾骂,也的确为之后埋下了伏笔。新中国成立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在国际上积极活动,成功帮助中国科学家打开国际大门,可想而知有这样一位华人大牛在国外活动,许多活动研究会顺利太多。

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开始逐渐重心放在国内,是他,凭一己之力拉高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研究;是他,参与建设了60多个顶级物理研究室;他不断提出拔高建议,努力让国内与国际接轨,称得上凭一己之力拉高国内物理学的研究水平。

杨老回来之时,还说服了姚期志和林家翘两位大师回国定居。他为国家拉进了多少与世界科研的距离。他的诸多贡献,在某些程度上的确与他当时在国外不懈研究是相关的,所以,我们不要仅时来判断以后。2017年2月,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直最让人诟病的问题也早已解决。

霍金与杨振宁都是物理大牛,他们的贡献很少人能懂,但在现实中常见迷恋霍金,少有崇拜杨振宁,现在杨老还是会坚持给学生讲课,参加一些科学讲座,力所能及做自己的事情。

世俗爱情

相较于科研的深奥,人们似乎更多开始讨论名人的花边新闻,霍金的不受命运屈服,向星空张望,让他几乎成了全民偶像,这无可厚非,但一提起杨老,人们所记住的那几乎都成了“老牛吃嫩草”,似乎还带了些不齿。何必呢?就这样,一位科学大牛就这样在国人心中留下不耻的一面。

也许对舆论场来说就是如此残酷,如此无聊,他娶了与他年龄相差悬殊的翁帆,或许就注定一番风雨无法避免,就注定要不受大众理解。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和他也是在学校相识。称得上一段“师生恋”,二人育有三个子女。

长子杨光诺1951年,也是之后杨振宁拿了诺奖,正好契合了儿子的名字,杨光诺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后从事过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后担任过财务顾问,如今也已退休。次子杨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不过对天体物理上面颇有研究,曾发现了很多小行星。小女儿精通多国语言,长大后在美国的一个县医院里当医生。可以说几个子女都没有延续他的研究,但也顺利在各自领域发展较好。

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遇到了如今的妻子翁帆,两人之间虽相差54岁,但最终在外界的反对声中,仍然坚持结婚了。

如今二人也已结婚多年,翁帆也已四十多了,二人这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还是时不时总被媒体拿来报道,这也促使大众对杨的印象也就停在了这里,同样科普书籍《时间简史》少有人能看懂,但霍金在国人心中几乎成了全民偶像,中国舆论从未停止对杨老的争议,这样极端化的两面,这样对得起自己的国人吗?

关于感情,鞋子合不合适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就可以,不要以一面否定一人。现在杨老常常与妻子携手,一同出席科学讲座活动。

杨老即将迈入,早年的光环于他自身来说已是过去式,如今的他也还在尽自己之力传授知识与经验,身边有人相守,悄无声息过着平淡的生活,这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也要还他一份清静。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一生中曾取得过许多成就,也获得了人们的钦佩和赞赏。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长寿之人,出生在1922年的他至今身体依旧很不错,这让人们不禁好奇起来,到底杨振宁是怎样做到长寿的呢?

现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问题,如何长寿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很多人都觉得运动和饮水至关重要,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做到长寿,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而多饮水则有助于身体排出毒素,减轻身体负担,这对身体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杨振宁却认为这两点其实并不是关键,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四点。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所以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号称可以加强免疫力、增强身体机能等等,俨然一副延年益寿好产品的模样。但在杨振宁看来,千万不要相信这些东西,因为保健品的广告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长期食用很可能增加身体负担,影响肝脏功能。

在杨振宁看来,最主要的还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暴饮暴食,更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吃饭时不可大声喧哗,更不宜情绪激动,也不可以吃的太饱,每天按时按点吃到七分饱最好。

其次,相信科学。有些人生病后不仅不去医院积极治疗,反而相信所谓的民间偏方,殊不知这样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贻误治疗最好的时机。在70多岁时,杨振宁因为身体出现问题,只能做心脏支架,有些人当时觉得再健康的身体一旦做了心脏支架可能就命不久矣了,甚至整个身体都会慢慢废掉,基本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杨振宁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就算做了心脏支架也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做无用功,使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正规治疗,这样才会对身体更有益。果然,现在杨振宁依旧依靠心脏支架生活了30年,但身体依旧很不错。

另外,保持好心态也很重要。现在社会发展节奏快,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难免会遇到麻烦事,压力也随之而增大,如果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要遭受极大的摧残,既然没有能力避免麻烦,那么就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发生任何事,都要心态平和,不能大悲大喜,更不能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只有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心态平和乐观,身体才会变得更好。

除此之外,杨振宁认为,还应该注意动静结合。有些人觉得多动一动,经常锻炼身体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但也有人认为,静更有益于长寿,但杨振宁却建议大家应该动静结合,想要静就多读一些书,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让大脑得到锻炼和滋养。想要动可以做适当的运动,比如说散步、游泳、练太极等等,但一定要以自己的身体情况为准,不要运动过量。

这样动静结合才能让大脑和身体都得到锻炼和休养,比一直动或一直静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过分运动,更不能丝毫都不运动。只有做到坚持并且合理的运动休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不得不说,杨振宁分享的四点长寿关键要点确实十分全面,包含了身心等多个方面,怪不得他可以如此长寿。当然,大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锻炼哦。一张罕见老的照片被公布出来,立刻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照片上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最右边是核物理学家杨振宁。而他的左侧,赫然站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一位竟然是前国民党陆军中将杜聿明。

了解了三人的关系不仅让人大吃一惊,杨振宁的妻子竟然是杜聿明的大女儿杜致礼,这背后究竟是怎样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左起杜聿明、曹秀清、杨振宁)

一、一张合照背后的曲折故事

这张拍摄于1971年的合照,如果认识照片上的几人,一定会觉得三人同框不可思议。

1971年正是中美关系紧张时期,身为顶级物理学家和美籍华人的杨振宁却来到北京,而原本是国民陆军中将的杜聿明,与从台湾归来的妻子曹秀清也出现在照片上。

其实早在1950年,杨振宁就迎娶了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两人一直在美国生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宁第一次回到祖国,这次破冰之行在杨振宁心中酝酿已久,他很早就萌生了归国任教的想法,只是碍于当时环境和身份特殊,一直未能成行。

(杨振宁及家人、朋友)

有了此次回国访问的良机,杨振宁多次向国家提出建议,致力于推动国内高校和世界名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并于1977年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利用自身影响力推动中美建交。

而岳父杜聿明也早在1959年成为第一批特赦战犯,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成为了政协和文史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

杜聿明早早获知了女婿回国的消息,周总理邀请他和夫人曹秀清一同出席宴会,他满口答应。在宴会上,面对多年未见的岳父杨振宁略显拘谨,还称杜聿明为“杜先生”。

(杜聿明)

周总理和曹秀清在一旁打趣,还让杜聿明主动坐到杨振宁旁边,现场气氛相当轻松融洽。也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在北京的住所拍下了这张难忘的合影。

在北京访问期间,翁婿二人谈起过往都唏嘘不已,原本毫无关系、门第悬殊的两家人。因为一场婚姻走到了一起,也开启了他们半个世纪的情感牵绊。

二、浪漫的邂逅,才子佳人的奇妙缘分

1927年,山西米脂的杜家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可爱的女婴降生了。欣喜若狂的父亲给这个长女取名为杜致礼,这位父亲正是蒋介石手下赫赫有名的大将杜聿明,这个幸运的将门虎女也即将展开她传奇般的人生。

1944年,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的杜致礼,顺利考入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附中。这位家世显赫、容貌出众的青春佳人很快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成为校园风云人物。

(杨振宁)

很快,这个高贵优雅的小公主就要邂逅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杨振宁。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和杜致礼同年进入西南联大。不过此时的杨振宁并非学生,已经成功取得公费留美资格的他,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利用等待出国的这段时间来到联大教授高中数学。

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命运在此刻交汇,杜致礼正是他所教班级的学生。

一个是秀外慧中、出身高贵的校花;一个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才子,两人对彼此都一见倾心、芳心暗许。但此刻的杜致礼并不敢表露心意,课堂上的杨振宁非常严肃,不苟言笑,对学生的课业成绩要求极高。

(杨振宁与同学合照)

两个人都陷入了不能言说的苦闷中,直到1945年离开中国远赴美国留学,杨振宁都没向杜致礼表明感情,他已经决定将这份感情深埋心底。

谁曾想缘分如此奇妙,在1949年,他竟然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心上人。此时的杨振宁已经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准备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而杜致礼也完成了高中学业前往美国深造,心疼女儿的杜聿明一路陪同,远渡重洋将爱女安全送达纽约。此时杜致礼的弟弟杜致仁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学位,姐弟两在异国重逢了。

(杨振宁与杜致礼夫妇)

在一次用餐时,杜致礼见到了杨振宁,两颗年轻的心很快贴在一起。此时的杨振宁不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大胆地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追求。

1950年两人在普林斯顿举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就定居在美国。

三、杜聿明和曹秀清夫妇的冷暖人生

此时在大洋彼岸的祖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全面失败,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杜聿明也成为了功德林中一员。

(杨振宁与杜致礼夫妇)

刚进入管理所的杜聿明心灰意冷,以消极的方式逃避改造,甚至心心念念国民党在美军的带领下能重返大陆。

但是不久杜聿明的思想就发生了松动,开始认真审视眼前的新生活。当时杜聿明身体状况很差,可以说是百病缠身。多年不愈的胃溃疡、肾结石等顽疾让他苦不堪言,有时被折磨得整夜失眠。

管理所的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便花重金为他请来名医诊治,为了缓解他的脊椎炎,还专门给他制作了一副石膏板。经过长期精心的治疗和恢复,困扰杜聿明多年的病痛竟然奇迹般被治好了,这让他欣喜异常,逐渐敞开心扉,认真开始自己的改造生涯。

(被俘前的杜聿明)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在台湾的妻子,为了逃避责任的蒋介石将战争失败的原因全部推倒杜聿明身上,种种冷遇和误解一时间全部集中到家人身上。

当时在美国的杜致仁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但还有学费未缴清,他便写信向家中求援。曹秀清向国民党当局请求帮助,结果如石沉大海。她又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连银行都拒绝了她的申请。

走投无路之下,曹秀清想到蒋介石对杜聿明的承诺,会善待他的家人。于是直接找到蒋介石希望能借三千美元救急,哪知蒋介石言而无信,竟然百般推脱,最后只给了一千美元。

(杜聿明和曹秀清)

这点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杜家的困境,面对自己即将取得的学位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就此断送,杜致仁的精神垮了,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957年,女婿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双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蒋介石又看到了杜家的利用价值,于是厚着脸皮带着宋美龄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曹秀清住处,打着祭奠杜聿明亡母的名头,威逼利诱让曹秀清劝杨振宁来台湾效力。

早就看透蒋介石虚伪面目的曹秀清心生一计,于是假意答应下来,她提出需要自己亲赴美国才能表现台湾当局的诚意。借此机会,曹秀清终于逃离了台湾这个伤心恐怖之地。

(蒋介石和宋美龄)

来到美国联系上杨振宁和女儿杜致礼,她立刻表明自己想要返回大陆和杜聿明团聚。于是杨振宁辗转联系到了周总理,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于1963年顺利返回大陆,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丈夫杜聿明。

一张老照片成为了历史的有力见证,杜聿明的转变、杨振宁的归国,都是国家发展和强大的写照。

回国后的杨振宁来到清华大学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倾尽毕生所学,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15年时放弃了美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

1条评分金币+36
huozm32831 金币 +36 - 08-1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6875
金币
2581
道行
12553
原创
907
奖券
1393
斑龄
0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626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4-12-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12
人家笑话 恶心的紧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08-1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12897
金币
1185429
道行
1965
原创
2214
奖券
2223
斑龄
29
道券
60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2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2-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12
  关于上文提到的杨振宁和翁帆的情况,由于这些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提供或确认未经证实的个人生活细节。在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个人生活,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对于杨振宁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关报道或信息来源于可靠的新闻来源,我们应该保持关注和关心,但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个人隐私,不传播可能造成误解或不适的信息。

  翁帆的个人选择,包括冻卵等,是她的个人隐私,同样应当得到尊重。在现代社会,女性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各种选择,包括对未来的规划。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尊重所有人的隐私和选择,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对公众人物的关心和尊重。同时,对于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我们应当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您好!上文提供的信息是关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及其家庭成员的一些背景和故事。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物理学界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的个人生活,包括他与杜致礼的婚姻,以及他与翁帆的关系,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婚姻始于他们在西南联大的相遇。杜致礼是杜聿明的长女,两人在学校相识后,最终在美国结婚。杜聿明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后来成为特赦战犯,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活。

  杨振宁与翁帆的关系则引发了更多争议。翁帆比杨振宁小54岁,两人于2004年结婚。他们的婚姻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人认为翁帆可能是出于金钱或其他目的而与杨振宁结婚。

  此外,您还提到了杨振宁的一些长寿秘诀,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相信科学、保持好心态以及动静结合。这些观点对于公众来说,可能提供了对健康和长寿的启发。

  这些信息反映了杨振宁作为一位科学家和公众人物的多面性,以及他个人生活的一些细节。他的故事不仅在科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条评分金币+16
huozm32831 金币 +16 - 08-1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