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2阅读
  • 2回复

[猎奇]迷茫的埃及,何去何从?[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92078
金币
26204
道行
39038
原创
108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5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5-20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5-20) —
请君入瓮:苏伊士危机
1954年,碍于国际“反殖民”舆论压力,英国已经答应两年后撤出苏伊士运河所有部队,七年后撤出1200名文职专家,将苏伊士运河物归原主。
就在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前两个月,英国人已经撤走了所有士兵。
但英国显然并不想灰溜溜放手,完全只因实力大不如前,不得不从。所以英国人只能倒向当时真正的世界头号帝国美国,让它来主持“公道”。但问题是,要怎么让美国介入进来呢?
到了1955年,抓心挠肺的英国人,实际已经找到突破口:苏联。
英国人的办法,是不断向美国人鼓吹,说如果西方势力一旦退出中东,一定会留下“真空”,届时,苏联进驻,世界格局将为之变色。
——这个方法,法国戴高乐为维护殖民地越南时也用过,并成功将老美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英国人的骚操作的第一步,是先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拉克三国,签了一个所谓的共同防务条约,叫《巴格达条约》。防谁呢?自然是防苏联。第二步,忽悠埃及也加入。
埃及对这种事没啥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办,一会想讨好英国,一会又怕落入老英的阴谋,再者也怕苏联不高兴,所以犹犹豫豫。
犹犹豫豫不要紧,英国人要的就这效果,能刺激苏联就行,让它紧张起来,然后收买埃及,而一旦苏联出钱出力干预,美国自然跟着紧张,等两只世界最大的巨兽打起来,英国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那么,英国人到底能不能得逞呢?
首先,对防苏联这事,美国举双手支持。
接着,纳赛尔的本能反应,是拒绝加入《巴格达条约》,但又留了口子,想要捞点好处,所以他回答:
阿拉伯地区防务,我们阿拉伯人可以自己干,当然英美如果可以资助我修阿斯旺水坝,卖点先进武器给埃及,我可以保证不跟苏联混。
美国和英国,一看纳赛尔无非借机敲竹杠,就先答应他的条件,说会给钱也给武器,但前提是先签条约。
纳赛尔看英美不痛快,于是就联合一众阿拉伯兄弟,说我们都不要轻易签《巴格达条约》,除非美英拿出更多好处来交换。
但这个步骤,出了点问题,首先是当时掌管伊拉克的赛义德,是个西方舔狗,觉得纳赛尔敲西方人竹杠,简直是老虎嘴里拔牙,不要命了,说一旦得罪西方,没人能帮阿拉伯,苏联也不会管。
另外,约旦和黎巴嫩,被英国人一通忽悠,没跟纳赛尔商量,很痛快就签了《巴格达条约》。纳赛尔很不高兴,指责英美不讲武德。
这时,以色列也前来添乱。以色列,1948年建国那会,跟英国人不对付,找法国人买武器,后来发现世界老大已换成老美,于是就紧紧抱美国大腿。
所以当它发现英美讨好中东尤其是埃及,又给钱又给武器,它有点慌了,害怕中东一旦强大起来,把它给灭了,自然极力从中作梗。
以至于,以色列政府居然让两个以色列人,假扮埃及恐怖分子,袭击美国驻亚历山大领事馆。后来真相曝光,埃及把丑事通告美方,弄得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很没面子,把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拉翁开除了。
但以色列岂肯罢休,又向法国买了点先进武器,频频骚扰埃及边境,1955年2月28日发起了一次进攻,打死36名埃及士兵、2名平民。
纳赛尔被激怒了,急需拿到先进武器反击。1955年的一天,他找来英国大使史蒂文森,拿出一叠武器订购票据,愤怒地摔在桌子上,然后敲着桌子说:
“武器呢?你们答应给埃及的武器呢?如果谈共同防务,你们至少应保证我们同以色列的武器平衡吧?”
接着他警告说,“回去告诉艾登,如果英美不能提供武器,我只能向苏联要”。
可英国人回复:“好武器我们多得很,但前提是,你先把《巴格达条约》给签了啊。”
就这样,纳赛尔愈发不耐烦,感觉英美就是大忽悠。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纳赛尔受邀参与。
这次会议,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一位共产主义国家领袖的风采,这就是会议期间大放异彩、风度翩翩的周总理。

可纳赛尔并无心思开会,一心只想尽快拿到先进武器回击以色列。所以他问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国能否向埃及提供些武器呢?周没直接回答,而是说,中国可以向埃及多买些棉花,同时告知,可以去苏联访问访问。
短短两个月后,即1955年6月,纳赛尔就武器问题同苏联达成合作意向,当然同时也不忘@下美国驻开罗的大使。
美国急了,说你一旦接受苏联武器,就别想从我们这得到一分一毫。可非洲雄狮吃软不吃硬,严辞回复道:我纳赛尔不吃你西方威胁这一套,我爱跟谁买武器就跟谁买。
苏联这边,非常乐见埃及跟英美掰断,几乎无条件且极其迅速地提供了80-100架喷气式战机、30-45架伊尔20轻型碰其实轰炸机,100辆斯大林式和T34型坦克,几百辆装甲部队运载机,还有大炮、卡车、反坦克火箭炮以及一些轻型武器和弹药。
这些军火费用,只需埃及往后几年交付棉花和大米偿还,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价值大概9千万-2亿美金之间。
这时,英国乐坏了,因为鱼儿终于上钩,美国管定了。
纳赛尔倒向苏联后,美国撤回原本答应给埃及修大坝的5600万美金贷款,英国也假模假式回撤1400万美金贷款,世界银行答应给的2亿美金贷款,也决定不给了。
而苏联立马告诉纳赛尔,不必愁,一出手就是1亿英镑贷款,同时答应出专家出技术,保证修好大坝。
纳赛尔更加笃定靠向苏联。1956年5月16日,埃及成为首个宣布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
而为了彻底打击西方气焰,这才有了他提前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决定,有了那篇激情演说。
不意外,成功激怒纳赛尔,并让美国介入进来的英国人,立马就把纳赛尔比喻为希特勒,说苏伊士运河如当年莱茵区,不制止,不止英国吃苦,整个西方国家都要遭殃,等于经济咽喉交给了苏联。
——这种夸张的说辞,目的只为挑起美国的恐惧。有人算过,即使埃及完全切断苏伊士运河,无非绕道南非好望角,英国每年损失也不过6亿美金,远谈不上什么灾难性影响。
随后,正如萨达特所料,战争很快打响了,1956年10月29日星期一下午,由美英法联合支撑的以色列,率先向埃及发动进攻。
残酷的战争,打到1956年12月22日,直到英国自身英镑崩溃、联合国干涉才结束。这就是苏伊士运河战,即第二次中东战争

没有悬念,埃及又一次惨败,损失数千战士,塞得港、西奈半岛,一度被英国、以色列占领,最惨烈时,纳赛尔下令47艘轮船沉入苏伊士运河封堵,同时炸掉向英法提供石油的三条管道,还把40支步枪发给平民,做殊死搏斗。
但对埃及来说,这场战争的影响,远不止于物质损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英国人把埃及乃至整个中东的殖民问题,成功地置换成了意识形态问题,将中东拖入冷战漩涡,成为整个20世纪美苏最惨烈的争霸竞技场。
身处历史风暴眼的纳赛尔,把嫉恶如仇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极强的使命感,让他成了万千埃及人心中的“圣徒”,只是他可能并不懂庄子说的那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为了站稳反西方立场,从1960年代开始,纳赛尔领着埃及全面学习苏联、走上了一条“共同致穷”的计划经济之路,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各类工商业也很快实施“国有化”,绝对的平均主义,让做工人比做管理者更香,做穷人比当富人更有面子。
05 心魔:泛阿拉伯主义
艾尔·法耶德,正是1960年代纳赛尔实施平均主义时离开埃及的。
纳赛尔掌权后,埃及经历过两波富豪、资本大出逃。一波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引发大量外资以及买办型资本、富豪外逃。另一波是1961年,纳赛尔办计划经济、实施国有化,成千上万资本大鳄的财产被没收,另有1.2万“成份不好”的人,被剥夺参政权力。
残酷的政治豪夺下,别说艾尔·法耶德这类小富,就连建造阿斯旺大坝而获得过一级共和国勋章的建筑商奥斯曼,也逃不过财富被没收的命运。
这么搞,后果会是什么,其实我们都有经验:像阿斯旺大坝这类大型工程,能很快建起来,重工业飞起,但就是民生越搞越差,国家债务越积越多。

赫鲁晓夫与纳赛尔共同参与阿斯旺大坝建成典礼
纳赛尔执政的十余年,埃及经济被折腾得近乎崩溃。美国人一旁偷笑,在一份报告中说:“让纳赛尔去叫喊吧。不久,他们就会因为经济因素,而跪下求饶!”
果不其然,1960年,埃及一半棉花被棉花虫吃掉,外汇储备下降至可怜的1000万英镑,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1.5亿美元。
纳赛尔拉下脸,请求美国援助20多万吨食物。他以“世界最古老却最贫穷的国家首领”名义,给肯尼迪写了一封可怜巴巴的求助信:“你不会明白我现在面临的难题,你可派一位信赖的顾问前来察看拥挤在狭小办公室的埃及政府。”
同年,埃及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为实现收支平衡,不再依赖外债。可五年结束,埃及总赤字不降反增,达至4.13亿英镑,每年贸易逆差5000万英镑。
但与经济的凋敝形成反差,纳赛尔的政治抱负却愈发膨胀:
苏伊士运河收回后,他有了一个更大的设想,即领导一众阿拉伯兄弟国家,建立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合国家,走出美苏争霸二元格局,独占一元。
这一宏大的设想,实际是将埃及“民族主义”扩展为“泛阿拉伯主义”。
可问题在于,埃及自身尚且衰微,何谈领导群雄?更别说,诸多阿拉伯国家,根本尿不到一壶。
过分炽热的信念,与实力不济之间的矛盾,是纳赛尔人生最后十年的大致状态。悲剧在于,他至死也放不下“泛阿拉伯主义”这一心魔。
1965年3月,纳赛尔47岁,再次以99.99%的选票当选总统。英国记者斯蒂芬斯,前往开罗采访了他,不无忧伤地写道:
“9年前我见到的那位身体健壮、热情奔赴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是个动作迟缓、身体虚弱的中年人,长期的工作压力,没有将他的政治热情消磨干净,却也明显能感觉出他想寻求安宁、从无尽的困难中解脱出来。”
纳赛尔的难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阿拉伯兄弟国家不团结,二是埃及自身实力空虚,而内部权力斗争却从未消停,尤其他与埃军总司令、副总统阿米尔之间的权斗,最让他心力憔悴;三是以色列咄咄逼人的入侵和威胁。
47岁的纳赛尔,本有大把时间去拆解难题,只可惜,突然而知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击碎了他所有的幻梦。
战争,1967年6月5日黎明正式打响,以色列先发制人,调用了几乎全部360架作战飞机用于进攻,仅用三个小时,就让埃及输掉了战争。
依靠准确的情报,训练有素的以色列空军,偷袭了位于西奈半岛的埃及空军基地,一通狂轰滥炸,埃及340架战机中的286架瞬间报废。

前线机场被袭击10分钟后,埃及指挥官才接到情报。作为最高统帅的纳赛尔,由于前方将士报喜不报忧,直到当天下午4点才知道真实状况。
指挥官,将责任推给英美为以色列提供了“超出正常力量3倍”的战斗机,导致纳赛尔又一次误判形势,判定英美直接参与了战争,分散精力掀起新一轮反英美舆论,并伙同科威特、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实施石油禁运。
失去制空权,埃及陆军很快陷入被动,第一天就付出7个埃及师的惨重代价。 通讯中断、补给线遭拦截,防线一次次被攻破,总司令阿米尔无奈地向纳赛尔请求撤退。
结果,撤退命令刚一下达,几支慌不择路的埃军,就在西奈山隘出现无组织赛跑、踩踏,加上以色列空军丢炸弹,又一次造成巨量伤亡。更糟的,是看撤退出了问题,阿米尔又取消了撤退令,指挥慌乱无措。

大规模战争仅打了一个星期,第三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埃及了损失几乎所有空军和80%的陆军,以色列军队占领整个西奈半岛,控制苏伊士运河东岸。
纳赛尔15年辛勤积累,毁于一旦。他几乎一夜白头,一切的骄傲、荣耀和自信,乃至精气神和健康,随着战争结束而魂飞魄散。
骄傲的非洲雄狮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阿拉伯世界扶不起来呢?
06雄狮坠落
遥想1958年,收回苏伊士运河后,纳赛尔声望空前高涨,被人追捧为“阿拉伯世界唯一领袖”。
他本人也很享受这份虚荣,跃跃欲试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大多阿拉伯国家口惠心不至,唯有叙利亚和也门真正加入,当然有意向的,还有伊拉克和约旦。
所谓“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除了留下相对统一的国旗,执行得非常失败,问题重重。
当时许多阿拉伯国家实施君主制,比如沙特和也门,跟纳赛尔主张的共和国本就不一样,自然难融入。另外,纳赛尔执着于计划经济,欲将别国银行、企业“国有化”,导致意愿最强的叙利亚也难以接受,不得不退出。
截至1961年,随着叙利亚和也门相继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已名存实亡。这是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幻梦的第一次挫败。
1962年9月26日,也门爆发内战,一群年轻军官,效仿纳赛尔当年壮举,发动政变,推翻伊玛姆神权君主政权。 纳赛尔几乎想都没想,立刻派了军队支援年轻军官。
也门伊玛姆,穆罕穆德·巴德尔,刚刚继承王位。革命者先派枪手暗杀他,没成功,接着用坦克和大炮,轰了他的王宫,抢了广播电台。
可当大家以为巴德尔已葬身王宫瓦砾之下时,他逃出城,进入山区,聚集起数千名支持者,公开与革命政府对峙,并宣布与纳赛尔势不两立。
纳赛尔和一众革命者不以为意,继续挥舞大刀,屠杀巴德尔支持者。
但纳赛尔不知道,他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惧和反感,其中最大的恐惧者,是沙特君主,逻辑很简单,沙特君主也担心革命浪潮烧向沙特。
另外也门亚丁港,还有个英国军事基地,英国人一度想在这片建个独立王国,所以担心革命者取得政权后,会把他们赶走,自然也反对革命。

这样一来,局面就复杂了,也门伊玛姆背后,站着沙特、美国、英国,而苏联又在背后极力怂恿纳赛尔和革命者,所以一场内战,实际又成了一场苏美角力的国际大战。
盲目介入的纳赛尔,原以为提供点武器、资金和少数顾问就能迅速脱身,没想到越陷越深,直到1963年6月,联合国介入,才最终解脱。
经此一事,纳赛尔形象严重受损,从原先的进步革命领袖,变成了美英认知作战下的“阿拉伯世界小霸王”。这是继“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一事后,对他的又一次打击。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1963年底,以色列准备在约旦河上游改道,截取出一部分河水,以滋养更多的领土。河流下游的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必受影响,当然不同意。

这事跟埃及无关,纳赛尔本也不想管,但奈何一众阿拉伯国家,非要把他拉进来主事,说什么以色列一旦截取了河水,势必吸引来更多犹太人,那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必受挤压。
所以半推半就间,纳赛尔又一次被推上“阿拉伯领袖”位置。他当然知道一众所谓兄弟,无非想推他到前面挡子弹,可如果袖手旁边,那埃及往后又有何面目立足阿拉伯朋友圈?
结果,正如大家所料,这是个不管不行、管了必遭罪的破事。纳赛尔先是抱怨,“都说要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可都害怕别国军队通过自己领土”。接着他又发现,有人主张打,有人主张和,意见难以统一,常常,这边谈判,那边已动上手。
1966年10月底,苏联怂恿下,叙利亚支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法塔赫,率先动手。犹豫间,那边约旦已经抱怨上了,说纳赛尔真懦夫,不敢对以色列动真格。
纳赛尔说,好,我支持打,但支持前,能否麻烦你约旦同意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军队在你领土上的自由行动权?这时,约旦又不吭声了。
鲁莽行事的叙利亚,被以色列揍得鼻青脸肿,而约旦则继续奚落和激将纳赛尔。 于是,历史的悲剧就这样诞生:
兄弟间的合作问题尚未解决,埃及就仓促行动,而且一上来就是猛药,一是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穿越亚克巴湾,二是要求联合国违和部队撤出沙姆沙伊赫,封锁蒂朗海峡。
这是以色列出红海必经的交通要道,一旦封死,等于要以色列的命。如此,战争不可避免,而无关的埃及首当其冲。

战前一个礼拜,纳赛尔受手底下人忽悠,相信“我们已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和以色列一决高下。”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埃军居然会在3小时内溃不成军。而一众阿拉伯兄弟,更是弱如豆腐渣,一碰就碎,毫无战斗力可言,像伊拉克,更只动嘴皮子,连半个兵也没下场。
这场战争,埃及输得非常彻底,被敌人击败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纳赛尔那颗为阿拉伯兄弟流血牺牲的赤城之心,受到了致命的羞辱和嘲弄,生命中最基础的信念坍塌了。
1967年6月9日晚,面容憔悴、神情恍惚的纳赛尔,出现在电视屏幕,他的声音哽咽、时断时续,悲壮地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复归一名普通公民。

这悲情英雄最透心凉的决定,如此突然而震撼。他的讲话尚未结束,无数开罗人便蜂涌上街头,他们呼喊、哭泣:“纳赛尔、纳赛尔,不要离开我们,我们需要你。”
数万人聚集国会大厦,高喊着领袖名字,并威胁说,谁不投票支持纳赛尔,他们就杀死谁。
是纳赛尔领导的革命推翻君主制,结束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也是他为埃及人要回苏伊士运河,并修建利国利民的阿斯旺大坝,是他将土地分给普通农民,是他建造无数的工厂和学校,将清洁的水和电送至偏远的乡村,是他为工人上社保,赋予埃及平民最基本的尊严。
作为现代埃及“开国领袖”,纳赛尔当之无愧。试问,埃及人怎舍得让这样的领袖寒心、委屈?
就这样,这位悲情的君王,以他的惨躯和失落的精神,继续面对失败的、正待重建的国家。
6月11日,原埃及总司令阿米尔,遭逮捕,承受了战败的主要责任。大约两个半月后,这位“自由军官”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不堪屈辱,在狱中服毒自尽。
与此同时,大约有150多人,遭问责,当年与纳赛尔一起打天下的老友,经此一役,系数离他而去,只有对权力相对淡然的萨达特,还默默陪在身旁。
1968年夏天,糖尿病,加上过度的操劳,雄狮终于病倒了。他被送往苏联治疗,可疗效欠佳,很长时间里,无法开展任何工作。
1970年6月,战争过去三年,以色列军队依据占据着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仍然关闭。可阿拉伯内部,却又一次失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和驻扎在约旦境内由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爆发冲突,难以调和。
这时,人们又想起了那个被疾病、失败和孤独折磨得只剩下半条命的男人。
9月26日,纳赛尔准时抵达约旦安曼,他苦口婆心劝完侯赛因,又转头把阿拉法特拉入小房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长期的谈判和紧张情绪,已经让他精疲力尽,敦促休息。他回答:“男人、妇女和儿童正在死去。我们是在和死亡竞争。”
9月28日,会谈结束回家途中,纳赛尔心脏病发作,3个小时后,永远离开了人世,终年仅52岁。

消息,是由萨达特当天晚上公布出去的。
埃及人再次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男人们流着眼泪呜咽,女人们掩面恸哭,不愿意相信埃及的精神领袖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纳赛尔没有死,他不会离开我们,我们也永远不会离开他……”
小结:何去何从
纳赛尔去世后,继任者萨达特,很快结束了他的“国有化”政策。
1970年代早期,许多外逃至世界各地的富豪,又陆续返回埃及。但1960年代出走的艾尔·法耶德,却没再回去,一直定居伦敦。
尽管英国人将他视为骗子和僭越者,但他并不以为意,相反,为了打入英国上流圈子,从衣着、谈吐到行为举止,他处处沐猴而冠加以模仿。
就连他盘下爱德华八世的故居,也带着献媚的目的,他曾对《纽约时报》说:“一个伟大帝国的伟大国王,为心爱的女人舍弃一切。我有机会保护他住过的房子和物品,我倍感荣幸,它们是英国的遗产,也是我第二个家。”
他甚至花巨资,请来国王生前的贴身男仆,保护和照料别墅和里面的4万多件物品。
或许正是这舔狗般的谄媚,终于让他打入了英国皇室,早在1987年,温莎史密斯草坪举行的一场马球比赛,戴安娜王妃就与他见过面。
进入1990年代,艾尔·法耶德与英国王室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他有个女儿叫卡米拉·法耶德,写过一本书,记录过她与戴安娜的儿子威廉和哈里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
1996年,戴安娜宣布离婚后,没有人比艾尔·法耶德更兴奋了,他仿佛又一次抓住了捡拾英国皇室“弃物”的机会。
他怂恿儿子多迪,立刻与现任女友分手,猛烈地追求戴安娜。车祸前夕,他为两个年轻人安排了法国南部的甜蜜旅行。

多迪,是电影制片人,参与制作的《火战车》,赢得过1981年奥斯卡大奖,但如果没有他爹的亿万资财,显然绝无可能亲近戴安娜。
但非常可惜,一场车祸后,一切一缕轻烟消散了。
2005年,老头大概太希望儿子与戴安娜成双成对,不惜血本为他们俩修了一座铜像,摆放于自家商场大厅。
但讽刺的是,尽管艾尔·法耶德费尽了一切心机,可他连个英国国籍也拿不下来——他1995-1998年间的英国国籍申请,均被当局无情驳回。
2022年,网飞一部叫《王冠》的电视剧上映,更将他描绘成满身铜臭的小丑,滑稽而笨拙地跪舔着英国贵族的脚脖子。

1956年,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宣告埃及完全摆脱了殖民统治。他一生的努力,也均以寻求埃及的自尊自强为核心,面对殖民者,他时而愤怒时而嘲弄,对于向殖民者献媚的软骨头,他更不会客气。
但艾尔·法耶德的故事却表明:身体上的殖民易解除,但心理上的殖民却难断根。
早在苏伊运河战争前,萨达特就已经发现: “今天世界上只有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后来基辛格也说:“苏伊士事件之前,英国已经认识到它必须仰赖美国,只不过继续以大国姿态行事罢了。”
所以从这意义上看,艾尔·法耶德对旧殖民主的变态迷恋,显得就更为滑稽了。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大败后,沙特国王费萨尔主动提议,为弥补战争中受害的兄弟国家,每年捐助5000万英镑,同时提议科威特捐6000万英镑,利比亚捐3000万英镑……
尽管纳赛尔并未要求补偿,但事后,埃及还是每年得到了1亿英镑捐助——这比战争中的损失还多出10%。而且,这一传统逐渐固定下来,此后埃及承担与以色列前方开战的角色,而一众富裕的阿拉伯产油国则成了幕后金主。
这个提议,实际是个标志性的历史转折。它预示着,中东与西方的博弈,将不再以苏伊士运河为关键筹码,而石油将成为中东手里的王牌。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初次作为武器,便大放异彩。也是从这一战开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的埃及,再无道理充当领头羊,而这反而无意中为它创造了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或许比较幸运的,是继纳赛尔之后的萨达特,也不再执着于“泛阿拉伯主义”的迷梦了,而更加务实地立足埃及的本 民族利益 。
只是,历史哪有道理可言?正如武器无需真刀真枪,也可以是运河与石油,殖民也无需占领和武力,也可以借由经济和心理。 埃及戒断殖民的路道阻且长,而萨达特面临的,依旧是凶险的生死棋局。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4-05-2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18458
金币
1235379
道行
1965
原创
2238
奖券
2231
斑龄
29
道券
60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5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05-20
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埃及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纳赛尔主义,一种强调民族独立、反殖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运动,在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纳赛尔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并在1958年与叙利亚合并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尽管这个联盟在1961年宣告破裂。

在经济方面,埃及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化政策,试图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计划经济体系。然而,这些政策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方面收效甚微,而且导致了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外交政策方面,埃及继续在冷战期间保持平衡,尽管更倾向于与苏联建立密切关系。埃及在1970年代初与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同盟条约,得到了苏联的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

在社会领域,纳赛尔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社会公正和减少贫富差距。他实行土地改革,限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将部分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此外,他还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公共卫生改革,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然而,纳赛尔去世后(1970年),继任者安瓦尔·萨达特开始实施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并在1973年的斋月战争(Yom Kippur War)中与以色列交战,试图恢复埃及的国家尊严。这场战争以及随后的和平协议,特别是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使得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并导致了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的紧张。

进入21世纪,埃及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高失业率、腐败、政治压迫以及与伊斯兰主义者的冲突。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导致了长期执政的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被推翻,埃及政局陷入动荡。自那时以来,埃及经历了政治过渡、军事统治及政权更迭,目前仍然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

总的来说,自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埃及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调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未来埃及的走向仍需观察其如何应对内外部挑战以及适应全球和地区性的政治经济变化。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是由于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在1956年7月26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一举动激起了英国和法国的不满,因为这两个国家曾通过苏伊士运河公司控制着这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意味着英国和法国将失去在运河运营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为了回应纳赛尔的行动,英国和法国寻求以色列的帮助,计划通过军事行动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同意参与,因为它希望削弱埃及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1956年春天纳赛尔关闭了蒂朗海峡,阻止以色列船只进入红海,这加剧了以色列的安全担忧。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按照预定计划发起进攻,迅速推进并占领了西奈半岛。两天后,即10月31日,英国和法国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并各自撤回至运河两岸10英里外。当埃及拒绝接受这些条件时,英法两国于11月5日开始对埃及实施空中打击,并准备实施两栖登陆。

尽管英法以联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迅速胜利,但这次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尤其是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强烈反对这次入侵,并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一项决议,要求立即停火。面对国际压力,特别是美国的压力,以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困难,英国和法国被迫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并最终撤出了埃及领土。

苏伊士运河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西方列强在中东的直接军事干预受到了限制,并提升了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同时,苏联加强了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从而在中东地区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于英国而言,此次危机暴露了其国际地位的相对衰落,并进一步促使英国寻求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对于埃及和纳赛尔来说,虽然在军事上遭受了挫折,但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胜利,因为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并且苏伊士运河得以保持国有化。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2024-05-2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wgh93166

UID: 2103375

发帖
165
金币
126
道行
6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森林人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38(小时)
注册时间: 2019-02-02
最后登录: 2024-10-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4-05-20
阿拉伯老爷兵连当年国民党军队都远远不如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