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3阅读
  • 1回复

[猎奇]一篇看尽中国“商朝”历史上17世30帝王简介,见证殷商的兴衰发展[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0774
金币
1073186
道行
1951
原创
2152
奖券
2044
斑龄
27
道券
5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9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14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5-19)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0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国君商纣王在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商朝经历

01商汤·武王

商汤,子姓,名履,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谥号为武王(一说成汤)。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王朝的建立者,在位30年。

商汤

商汤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号召夏的附属小国背弃桀,归附于商。对于不听他劝告的,就先后出兵攻灭。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韦、顾、昆吾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让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毫,以此为继续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与桀大战于鸣条,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打破了天子之位不可变的定律,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对后世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商汤在位期间吸取了夏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执政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施仁政德化天下”的政策,使王国内部的矛盾走向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此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成为强盛的国家。

妃子·吉妃

夏末,天乙东巡到了有莘氏,有莘氏的国君看中了天乙的人品,将自己的女儿吉妃嫁给了天乙,天乙娶有莘之女为妃,生儿子太丁,伊尹为陪嫁奴隶,得到商汤赏识拜为右相。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

有莘氏

妃子·有孂

有孂,是有妊氏的女儿,商汤的妃子。夏朝末年,商汤娶有孂为妃,生下了仲壬、外丙两个儿子。有孂聪慧,品行端正,明断事理,素有贤明,得到了天乙的信任,成为汤的妃子后,她统率九嫔,勤勉诚恳地治理后宫,后宫秩序井然,从来没有嫉妒、背理的人,教诲宫内外的人,从没有过错,辅助汤建立了大功。

02太丁·代王(追封)

太丁(生卒年不详),殷墟甲骨卜辞(纪录)作大丁,子姓,一说名以跌,太丁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子,是中国商朝的首位太子追谥为代王

据《史记》的记载太丁未及继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宋镇豪、韩江苏等认为成汤有太丁、外丙、仲壬三子,太丁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因此纳入殷人周祭当中,然而太丁却先汤而死,未曾即位为王。从甲骨文的记载看不出太丁即位为王的情况。但关于太丁的卜辞甚多,因而有考古学家认为,他曾协助商王成汤主持军事。

关于其是否继位存在争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简本报告则将太丁算作商朝的第二位君主,列入年表。

妻子·妣戊

妣戊,太丁的嫡妻。太丁被立为太子,但没有等到继位就去世了,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不过,殷人仍然将太丁当成是君主一样去祭祀,就连他的妻子妣戊也同样得到了祭祀的待遇。妣戊生有一子太甲,后来成为了商朝的第四任君主。

02外丙·哀王

外丙,名胜,也被称为卜丙或哀王,是商朝的第二任君主。他出生于公元前1642年,逝世于公元前1584年,享年58岁,在位时间仅为三年,外丙或卜丙是其庙号。

外丙

外丙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记录中有所出入,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名字应该是“卜丙”,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的名字应该读作“外丙”。

外丙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儿子,也是成汤的太子太丁的弟弟。在他即位之前,本无继承王位的资格,因太丁因早死而未能即位,于是外丙成为继承商王之位的人选(一说商朝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

外丙即位后,伊尹和仲虺两位宰相继续辅佐他治理国家。他非常重视民生,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人民;并十分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祭祀祖先和神祇,将商汤尊为“宗汤”,给予隆重的祭祀。此外,他还祭祀了商朝的先王太丁,因为太丁是商汤的长子,虽然没有继位,但仍被视为直系先王之一。同时,他积极推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商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03仲壬·懿王

仲壬,又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因亳地处商朝的南方,仲壬又称南壬,是商朝的第三任君主,子姓,名庸,是商汤的第三子。

仲壬

仲壬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喜欢琴棋书画,12岁就跟随父皇商汤征战平乱,在宰相伊尹的培养下,喜欢上军事,在辅佑父皇建立商朝期间,运筹帷幄。

仲壬在位期间由伊尹辅政,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国律,朝政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边无战事,诸候归顺。据《史记》记载,仲壬在位四年后去世。仲壬的继位和去世时间也有其他说法,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谥号懿王

公元前1580年,宰相伊尹遵守先皇遗愿,劝说仲壬,立大皇哥太丁的儿子太甲为太子,仲壬深明大义,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传为佳话,被后人敬仰。

04太甲·文王

太甲是商朝的第四任君主,子姓,名至,是商汤的嫡长孙,太丁的儿子,外丙和仲壬的侄子,在位12年,葬于历城,庙号太宗谥号文王

太甲

太甲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他在四朝元老伊尹的辅佐下继位,初期伊尹辅政时,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督促太甲严格遵循祖先的法规,积极推行各种措施,促进国力的增长。继位后的头两年,商朝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从第三年起,逐渐偏离了祖父商汤的法制,开始变得专横跋扈,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亲自破坏了商朝的法律和秩序,导致了社会混乱的局面。

伊尹百般规劝无效,为了维护商朝的稳定,只好将太甲流放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进行反思,并亲自摄政,管理起国家来,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象话,便暗暗内疚,深刻反省自己,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经过三年的反省和修行,太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毫都(今商丘谷熟镇),还政于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重新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早朝晏罢,勤政爱民,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在位12年,他被赞誉为“太宗”,并且在位期间大力推崇儒家思想,致力于推进礼乐文明。

05沃丁·昭王

沃丁,商朝第五任君主,亦称羌丁,子姓,名绚,太甲之子,沃丁在其父太甲死后继位。

沃丁

沃丁继位时,仍以伊尹为相。沃丁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世,沃丁以天子之礼将其葬于亳都附近,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只备羊、猪,称少牢。所以有时太牢专指牛。天子除祭祀天地、社稷外,一些小的祭祀也可用少牢。由此可见,沃丁对伊尹这位五朝右相的敬重,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伊尹之后,沃丁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在位29年病世,葬于狄泉,谥号商昭王,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06太庚·宣王

商朝第六任君主,太庚(生卒年不详),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

太庚

商朝疆域太庚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他在位期间,履行汤法,是商朝的一代名君。

07小甲·敬王

中国商朝的第七任君王,小甲,姓子名高,生卒年不详,太庚子,《世表》又说是太庚弟,太庚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狄泉,谥号敬王

小甲

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诸侯国纷纷割据,商王的权威不断下降。殷墟卜辞将他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08 雍己·元王

商朝第八任国君,雍己,名密,生卒年不详,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小甲病死后继位,葬于狄泉,谥号元王

雍己

《史记》说,至雍己即位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雍己在位期间定都于亳,他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导致商朝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以致很多诸侯故意不来朝贡,商王室的权力有所削弱。

雍己死后其弟太戊即位(但据甲骨文的记载太戊登基在雍己之前,太戊可能是雍己的兄长)。《太平御览》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雍己在位12年,《资治通鉴外纪》及《通志》则说在位17年。

09太戊·景王

商朝第九任君主,太戊(?—前1401年) ,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在位七十五年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

太戊

太戊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即位后,起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初期不勤政事,整天只图安逸享受。但他在第七年,发现毫都出现了“桑谷共生于朝”的现象,对此感到害怕。伊陟看到商王朝开始衰落,就利用此事劝诫太戊,这是由于缺乏德行所致,并劝诫建议他加强德行修养。商王朝本来就很迷信鬼神,经伊陟这么一说,太戊信之无疑,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勤政厚德,治国抚民。最终,他成功地使本来开始衰落的商王朝又复兴起来。

据古书上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国君。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商朝的政治制度划分为内服和外服,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大,铸造作坊和手工业生产突出。

《史记》故称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诸侯归附。前1401年太戊病死,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庙号中宗

10仲丁·孝成王

仲丁(生卒年不详),亦作中丁,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商朝第十任君主,谥号孝成

仲丁

仲丁元年,仲丁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都城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西迁到嚣(亦作隞,今河南省郑州市)。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从汤到太戊,一共十个王,历时约150——180年左右,其都城都在毫。

仲丁在位时,商朝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公元前1342年),夷族中的蓝夷进攻商朝 ,首次面对雅利安人这些金发蓝眼的入侵(当时的商朝人见到这些雅利安人,因为他们的眼睛是蓝色的,所以才形象地称呼他们为“蓝夷”),仲丁便派了商朝的精锐部队迎头痛击了“蓝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受到重创,这可以说是商王仲丁最突出的历史功绩,被载入史册。

仲丁在位13年(《竹书纪年》作在位9年)去世,仲丁死后,因生前未确立王位继承人,诸弟争夺王位,开“谁势力大谁即位”的先例。从而造成一百多年的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

11外壬·思王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名发,商朝第十一任君主。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一说在位10年),病死,葬地不明。

外壬

外壬凭借自身实力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以致诸侯不朝,商朝开始衰落。《史记·殷本纪》云:“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

外壬即位后不久,姺与邳两个侯国发动了叛变。姺是有莘氏的后代,有莘氏与商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由于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后人封于姺后就时服时叛。邳是夏禹车正奚仲的后人,也就是说是仲虺的后代,初时也与商王室的关系很好,这时也起来叛商了。

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汤时的左丞右相,他们都起来反叛外壬,可见当时商王室的衰败。对于姺、邳的叛乱,外壬一点办法也没有,据说是“大彭国”帮助平定了姺人、邳人的叛乱。“大彭国”是在彭氏部落首领彭祖的带领下建立的,是夏朝时东方比较强大,政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属国。到商朝前期,大彭国也还是比较强盛。彭祖相传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很懂得养生之道。其实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岁,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

12河亶甲·平王

商朝第十二任君主,河亶甲,甲骨文作戋甲,吕氏春秋作整甲,子姓,名整,是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商王外壬死后,河亶甲继任商朝君主之位。

河亶甲

河亶甲元年,内外忧患,矛盾重重,当时商朝的国势再度衰落,河亶甲为了缓解王族内部的矛盾,无奈之下,将都城从嚣迁到相(今河南内黄),来扭转不利的局势。

河亶甲三年,商朝在方国大彭国的帮助下,使得邳国归顺商朝,又联军攻打侁国。侁侯闻讯后不敢与之交锋,率族人逃往班方。河亶甲四年,出兵征讨东方部族蓝夷,俘虏了大批蓝夷人,还缴获了许多牲畜、珠宝和粮食,凯旋而归。

河亶甲五年,姺人结交班方。河亶甲于是命令彭伯、韦伯率军征讨班方,班方臣服。这样姺人就被孤立起来,于是也归顺商王朝,纳贡称臣。河亶甲在位时,以仁爱和威严并用,对商朝的稳定做出贡献,为其后的祖乙复兴打下基础。

河亶甲九年,河亶甲病世,后葬于相,死后由其子祖乙继位。

13祖乙·穆王

商朝第十三任君主,祖乙,生卒年不详,亦称且乙,子姓,名滕(一作胜),商王河亶甲之子,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君主之位。祖乙在位19年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祖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孟子将他列入商朝“贤圣之君”中。

祖乙

祖乙在位时期,因相地处黄河下游,经常洪水泛滥,贤臣巫贤(巫咸之子)猜透祖乙的心事,建议君主迁都,于是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

后又因耿发生河患,将耿都冲毁,于是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耿地,祖乙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耿国国君;

最后一次迁到庇(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北大平台),庇都靠近大彭国,彭伯忠心于商朝,是商朝很好的屏障。同时,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迁庇之后,营建都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王朝再度兴盛起来。

祖乙曾多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14祖辛·桓王

祖辛,商朝第十四任国王。姓子名旦,甲骨文作“且辛”。生卒年不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今洛阳东北)。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谥号“商桓王”

祖辛

祖辛是在商王朝复兴时期即位,先王祖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执政期间,既没有战乱之祸,也没有天灾之苦,诸侯臣服,方国朝贡,百姓安居,属于太平盛世。祖辛在位时并没什么大的作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录也极少,显然他当政时也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但是此时商朝仍处于九世之乱期间,内乱使商朝进一步衰落,他去世后由其弟沃甲即位。

15沃甲·僖王

沃甲,姓子名逾,商朝第十五任国王。《世本》、《竹书纪年》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商王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0年(一说25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死后,祖辛之侄子祖丁即位。谥号“商僖王”。殷墟卜辞中,子沃甲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沃甲

16 祖丁·庄王

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新,中国商朝第16任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南庚堂兄,盘庚之父。《竹书纪年》称祖丁定都于庇。在位9年(《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32年)。死后由从弟南庚继位。在位时期仍旧处于九世之乱期,诸侯不朝,商朝国力衰微。谥号“商庄王”

祖丁

17南庚·顷王

南庚,姓子名更,生卒年不详,商朝第十七任君主。《史记·殷本纪》记载他是沃甲之子、祖丁堂弟,而殷墟卜辞说他为祖辛之子、祖丁之弟。

南庚

祖丁死后,商王室发生了争夺王位的纷争,最后由祖丁的堂弟南庚继承王位。但是,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南庚为了摆脱商王室反对派的势力,再次将国都由庇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并曾讨伐杞龙戎。

《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6年,《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29年,病死,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谥号“商顷王”,葬于狄泉。但甲骨文却记载他是主动退位的,还活到了盘庚统治时期的中后段。

18阳甲·悼王

阳甲,姓子名和,生卒年不详,在甲骨文中称象甲,是中国商朝的第十八任国君,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南庚死后继位。

阳甲

自仲丁到阳甲的九个商王中,每一次王权更替,都引发了剧烈的争夺,造成九世之乱,从而使得王室势力逐渐衰弱,产生各诸侯、方国不朝叛出的政治危机。司马迁说:“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阳甲在这样的局面下即位,可以说内外交困,力不从心。因此太史公说:“帝阳甲之时,殷衰。”

阳甲在位期间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曾西征丹山戎。此时的商朝内乱不止,诸侯不朝。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阳甲在位7年(一说4年)后病死,葬于狄泉,谥号“商悼王”

19盘庚·文成

商朝第十九任国君,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古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

盘庚

盘庚即位时,商朝恰逢九世之乱,朝政局混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他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荒芜的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书告谕,违者重惩。

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

迁都成功之后励精图治,重新施行商汤时期的政治制度,彻底扭转了商朝自中丁以来“九世之乱”的局面,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实现了“殷道复兴”,以致诸侯来朝。自迁殷以后,商朝政治基本稳定,都城不再迁徙。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病死,葬于殷(今安阳),庙号世祖。盘庚死后,其弟小辛继承王位,“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也从侧面印证盘庚伟大的业绩和高尚的品格,深受后人崇敬。百姓思念盘庚德行,于是写作《盘庚》三篇。

20小辛·章王

小辛,商朝第二十任国君,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姓子名颂,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谥号“商章王”

小辛

子颂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死后其弟小乙继位。

21小乙·惠王

小乙,姓子名敛,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商朝第二十一任君主,小辛之弟,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河南安阳殷墟)。《竹书纪年》记载:“小乙在位十年,陟”。《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史记》:“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外记》载其在位21年,殷墟卜辞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小乙

在位时让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为以后武丁中兴打好了关键的基础。

帝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内,向甘盘(帝武丁时的贤臣,与傅说共同辅佐武丁,成就中兴之业)学习。

小乙,在位时期曾经征伐过东夷、鬼方等。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而且为了整顿朝中奢靡之风,小乙从自身做起,他规定宫中开支一切从俭,并遣返了一大批小辛在位时期搜集的民间美女。除此之外,小乙还要求官员们不得争相斗富、贪污受贿,对于不知悔改的官员都直接罢免,之后又重新挑选了一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也使得商王朝朝中面貌焕然一新。

22 武丁·襄王

武丁(?-前1192年),姓子,名昭,号武丁,又称殷武。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在位59年而卒。

武丁

相传年幼时曾遵父命在外行役,与普通平民一起劳作,因此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勤于政事,提拔傅说执政,并任用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在位期间,武丁不断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威镇四方,为商王朝广拓了疆域,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体上的疆域。他还任命妻子妇好为将军,使商朝再度强盛,在治理内政方面,武丁从民间选拔贤才,兴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使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扩张领土,扩大了商朝的影响力和控制范围;重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任用贤臣辅佐治理国家,提高了政府效率和社会稳定程度。

武丁五十九年(前1192年),西华发生蝗虫灾害,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往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华,庙号高宗

23祖庚·后平王

祖庚,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姓子名跃(一说名曜),公元前1191年即位,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的次子,病死,葬于殷。

祖庚

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由于祖己的孝名深得人心,祖庚又是因为他的生母搞阴谋才取得王位的,而且祖庚即位后也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引起了朝廷文武百官的非议。

祖庚继承了“武丁中兴”的事业,积极开拓,遵行礼制,是一个积极、孝悌的君主。在他统治的数年间,商代的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而后母戊鼎是他(一说是祖甲)为其母制作的鼎,故为孝心。

祖庚在这期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祖甲之后的商代,国力逐步衰微,并最后走向了灭亡。在武丁、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统治的100余年间,是商代中兴的极盛之期。这一时期,商朝的统治力和国威远播四方,而且以青铜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辉煌。

24祖甲·定王

祖甲(?-公元前1152年),亦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之弟,商朝第二十四任君主,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病死,葬于殷,庙号世宗。

祖甲

商代鼎盛时期,商王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位。

在位期间,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帝祖甲十二年,亲自征伐西戎,当年冬天凯旋归来,次年西戎前来归顺。

而且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民众,商朝中兴。

帝祖甲二十四年,重新修订《汤刑》(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为纪念开国君主汤,故以汤为名)。

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民众,商朝中兴。祖甲死后由其子廪辛即位。然而,亦有文献极其贬低祖甲,《国语·周语下》载“玄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乱之,七世而陨”。《殷本纪》也称“帝甲淫乱,殷复衰”。《今本竹书纪年·卷上·祖甲》说:“祖甲以前曾生活在民间,即位之后,知道百姓的疾苦,因而能够爱护百姓,不敢侮慢鳏寡无依之人。其晚年时滥施刑罚,从而使远方各国离心离德,殷朝的国运又开始衰败。”

25廪辛·共王

廪辛,《竹书纪年》作冯辛,姓子名先,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商朝第二十五任君主,商王祖甲之子。他死后由弟庚丁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

廪辛

其在位期间,为了稳固自己的王权,决定将反对自己的大臣逐个分化瓦解,将大臣分为内服官员和外服官员,也为新法的推行扫清了道路。

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为了避免羌方无休止的侵扰决定派兵前去征讨羌方。考虑到羌方势力强大,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出兵前征调了卫、虎、受等诸侯国一起前去,最后商王朝联军成功击败羌方,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武乙及其后的诸王在位时,仍常与羌方发生小规模的冲突。周武王伐纣时,羌方更参加了灭商的联军。

26 庚丁·安王

庚丁(生年不详一前1147),商朝第二十六任国君,姓子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史记》、《竹书纪年》作庚丁,祖甲的儿子,廪辛的弟弟。在位二十一年而驾崩,其儿子武乙继位。《史记·殷本纪》云:“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

庚丁

其在位期间,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对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进行多次讨伐,虽然擒杀羌方伯,占领羌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并没将羌方完全征服,成为隐患

后来晚期不再像即位初期那样勤于政事,而是开始耽于享乐,之后又沉迷于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王权,最终导致商王朝国力再次出现衰微之势。

甲骨文还记载庚丁开辟了以殷为中心的田猎场,用于田猎和军事演习,当然也间接地起到了开垦荒地的作用。

27 武乙·武祖

武乙(?―公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在位共35年。

武乙

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经过种种斗争,终于使巫权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

帝武乙元年(公元前1147年),武乙定都于殷。三年后(公元前1145年),将都城从殷迁到黄河以北,并将岐邑之地赐给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

帝武乙十五年(公元前1133年),武乙再度将都城从黄河以北迁到沬(即朝歌)。

帝武乙三十四年(公元前1114年),周部落首领季历(古公亶父之子)前来朝见武乙,武乙于是赐给他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

帝武乙四年(前1195年),武乙外出打猎,在河渭之间(地区名,应在今陕西大荔一带黄河与渭水的夹角地区)驾崩,其儿子太丁继位。传说被雷击而死,一些学者认为,此说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势力比较强大,武乙在位时多次调动重兵加以征伐,参战军队常常在几千人以上。最后武乙征服旨方,俘虏二千余人,多数作为奴隶。

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28文丁·匡王

文丁(?—前1102年),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史记》作太丁,竹书纪年作大丁,子姓,名托,商王武乙之子,在位11年。

文丁

其继位后,武乙时西方的周部落已逐渐强大,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由于周侯季历伐戎有功声威较镇,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商周关系恶化。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伯姬昌,接班之后,昼夜磨牙,琢磨着报复商王朝,最终成为未来商朝的掘墓人。

而且因为文丁时代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后于公元前1102年逝世,其子帝乙继位。

29帝乙·德王

帝乙(?—公元前1076年),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子姓,名羡,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共在位26年。

帝乙

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的一个幼女,生得美丽端庄,嫁给了姬昌,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诗经》在描述这场隆重盛大的婚礼中,还创造了“天作之合”这个词。商王帝乙缓和了与周人的矛盾之后,平定了东夷的叛乱。

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并且修筑朔方城。于帝乙九年,帝乙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途中受到孟方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得胜而回。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于殷。帝乙死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

30 帝辛·纣王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

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东夷。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殷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史记》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征服东夷的胜利,使帝辛逐渐骄傲恣肆,专横跋扈,特别是晚年,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曾在朝歌设肉林、酒池,寻欢作乐。群臣进谏不纳,为此其叔父比干被杀,庶兄微子逃离,太师箕子佯狂。但宠爱妃子妲已,唯妲已之言是从,肆意残杀无辜。在内大兴土木、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众叛亲离,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纣王自 焚而死。商亡。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5-1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0774
金币
1073186
道行
1951
原创
2152
奖券
2044
斑龄
27
道券
5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9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19
商朝,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部落联盟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商朝共经历了17世30位帝王,其兴衰过程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商朝的创立者是成汤,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成功地征服了周边的许多部落和国家,奠定了商朝的基础。成汤死后,其继承者外丙、仲壬在位时间均较短,商朝的重担最终落在了太甲的身上。

太甲即位后,商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他的统治下,商朝的疆域得到了扩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太甲的继任者沃甲却因为沉迷于酒色,导致商朝的国力开始衰退。

商朝后期,以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为标志,开始了所谓的殷商时期。这一时期,商朝虽然一度复兴,但随后又陷入了长期的内乱和外患之中。尤其是在纣王(帝辛)的统治下,商朝的暴政和腐败达到了顶点,最终导致了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商朝因此灭亡。

商朝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王朝的兴起、发展、衰落和最终的灭亡。商朝的统治者们在位期间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和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而且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回顾商朝这17世30位帝王的生平事迹和执政策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背后的深层原因。

以下是关于商朝后期的一些详细信息:

商朝后期,特别是在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安阳)之后,进入了所谓的“殷商”时期。这一时期的商朝虽然在初期取得了显著的复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1. 内部政治斗争:商朝后期,王室内部出现了频繁的权力斗争,诸王子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些内斗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使得地方诸侯的力量逐渐增强,开始不听命于中央。

2. 社会经济问题:商朝晚期,由于连年征战和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这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增长,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 宗教和文化变革:商朝是一个崇尚神灵和祖先崇拜的社会,宗教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到了晚期,宗教仪式变得越来越繁琐且形式主义严重,人们对宗教的热情减弱,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增加,这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4. 外部威胁:商朝晚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开始对商朝构成威胁,如羌方、鬼方等。这些民族的侵扰或反抗给商朝带来了军事上的压力。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商朝的种种问题达到了顶峰。他以严厉的手段镇压反对者,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他还与东夷进行长期的战争,进一步耗尽了国家的资源。同时,纣王对周武王的崛起视若无睹,最终导致了牧野之战中商军的崩溃。

牧野之战后,商朝宣告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如此,商朝的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它的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甲骨文)、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等。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5-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