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7阅读
  • 1回复

[猎奇]马家窑彩陶舞蹈纹,拥有自身的造型特点,在彩陶舞蹈纹体系中独有 [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9337
金币
67106
道行
38014
原创
108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17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3-28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3-28) —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不仅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体系中较为特殊的存在,更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直接表现史前人类具体生活场景的纹饰。
然而,彩陶舞蹈纹并非中国独有,欧亚大陆其他考古学文化中也曾出现过彩陶舞蹈纹,它们形态各异,舞姿多样,但大多均保留了拉手式圈舞的形式。
通过对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中发现的各类彩陶舞蹈纹的形式对比分析发现,马家窑彩陶舞蹈纹拥有自身的造型特点,在世界彩陶舞蹈纹体系中亦独树一帜。

舞蹈纹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在中国史前彩陶纹饰体系中,鲜有直接表现人类具体生活场景的纹饰,且这类纹饰仅见于西北大地诸彩陶文化当中,故舞蹈纹受到格外的重视。
倘若我们将视野扩开至欧亚大陆,会发现舞蹈纹并非中国独有,在西亚、中亚、南亚、东南欧甚至是埃及的史前文化中均出现过彩陶舞蹈纹,它们出现的时间更早,舞姿更多变,装饰更夸张,造型更具象或更抽象。

因此,从史前欧亚大陆这个广域的时空视角出发,会发现我们当前对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的相关研究并未与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某些观点或见解并不一定能精准释读舞蹈背后的故事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体系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多饰于彩陶盆上,尤以1973年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一件彩陶舞蹈纹盆最具代表性。该盆上绘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以手拉手状合理地环绕于盆内壁。

通过整理发现,马家窑文化目前共发现五件彩陶舞蹈纹盆, 除大通上孙家寨的这件外,剩下四件中的三件分别出土于甘肃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遗址、甘肃武威市新华乡磨咀子遗址、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唯有一件流失于日本东京。
虽然东京的这件暂不得知其年限,但根据舞蹈纹旁搭配的长边弧线三角纹判断,可能为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时期的作品。

石岭下类型彩陶纹饰的特点之一就是继承并拉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弧边三角纹,故推测本件为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中时间最早的一件。
在艺术造型方面,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舞者的构成元素简单,圆脸,身躯细长甚至有些溜肩,头或身体佩有饰品,舞姿除手拉手外不见其他动作。
整体而言,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的艺术风格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简约概括的造型特点让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变得颇具神秘感。

相关学者试图通过结合舞蹈纹的造型特点与后世所载的史料来讨论或推测舞蹈的目的、舞蹈的寓意、舞者装扮的来源与含义,甚至是通过时代背景来判断舞者的性别等。
不可否认,学者们提出的诸多观点或猜想可以自圆其说,但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后人的确很难真实还原史前舞蹈的具体情况。

欧亚大陆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舞蹈纹
我国是欧亚大陆东端“彩陶时代”的中心,但除我国以外,欧亚大陆在“彩陶时代”还存在着西亚这个西端中心。约在公元前6800年以后,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Levant)地区和扎格罗斯山地(ZagrosMountains)绿洲地带的诸遗址中开始出现原始彩陶。
与我国相比,西亚的早期彩陶产生以后,在短时间内就较为发达,各种样式的彩陶舞蹈纹也先于我国出现,并广泛地出现于西亚、中亚、南亚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中。

西亚地区的彩陶舞蹈纹,西亚地区的舞蹈纹最早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黎凡特地区的纳瓦里·科瑞和都维拉两处遗址中出现。
虽然此时的舞蹈纹不在陶器上,而是在石盆或岩石板上,但已经具备了舞者手拉手的基本范式。
真正将舞蹈纹作为彩陶装饰纹样的应属两河流域的萨马拉文化(SamarraCulture)与哈拉夫文化(HalafCulture)。萨马拉文化是两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彩陶纹饰艺术已有较高水准。

萨马拉文化势力范围主要盘踞在两河流域中游地区,文化时间上限约在公元前六千纪中叶(公元前5600年左右),下限约在前六千纪和五千纪之交(公元前5000年左右),文化持续时间约500年。
文化刚开始时,萨马拉文化彩陶纹饰继承了两河流域上一阶段文化,即哈苏纳文化(HassunaCulture)彩陶的线形几何纹饰,且无论是抽象几何类纹饰还是具象写实类纹饰,其风格均呈现出细长纤瘦的特点;

后来,萨马拉文化彩陶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实心几何纹。与此同时,也正是从萨马拉文化开始,两河流域开始大量出现具象写实类纹饰,包括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等,其中人物纹指的就是人物舞蹈纹。
萨马拉文化彩陶舞蹈纹有具象与抽象之别:具象舞蹈纹流行一种“甩发式”的舞蹈,舞者宽厚骨盆与飘逸的长发明示了舞者的性别。舞女人数不多,一般为4-6人,均以圆心对称式排列。
在人物塑造方面,为了突出长发、臀部、大腿等女性特征从而忽视了她们头部的塑造,有些甚至直接舍弃了头部她们将手臂向上微抬,有且仅表现出三根手指。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舞女的外围还围绕着细长且骨感的蝎子纹,将舞女与蝎子并置在一个场景中,一定有其特殊的寓意。抽象舞蹈纹最开始时与我国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的半具象半抽象风格类似,即呈现出剪影式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萨马拉文化彩陶舞蹈纹开始出现以对顶三角纹为基本元素的纹样构成范式。再后来,萨马拉彩陶舞蹈纹逐渐演变成几何式的装饰性纹样,仅保有拉手式的舞蹈动作。
而在装饰性纹样当中,萨马拉彩陶还出现一种牛头式的纹饰,这种纹饰奠定了哈拉夫文化彩陶抽象舞蹈纹的基础。

哈拉夫文化是两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彩陶纹饰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哈拉夫文化范围主要存在于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地带。
据推断,哈拉夫文化存在的时间范围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之后至前4500年,也就意味着它与萨马拉文化并行过一段时间,但延续时间要比后者长500年左右。
与萨马拉文化相同,哈拉夫彩陶纹饰也分为抽象几何类纹饰和具象写实类纹饰,舞蹈纹更是延续了萨马拉彩陶舞蹈纹的分类特点。

哈拉夫彩陶具象舞蹈纹同样重视发型和头饰,但已经无法从身形特点上直接辨别出舞者的性别。与萨马拉彩陶舞蹈纹不同的是,哈拉夫文化先民更注重所绘人物面部的完整性,甚至刻意突出人物五官的特点。
从人物的动态来分析,人物动作虽具有同一性,但并不一定是在跳舞,可能只是在运动或是行走。哈拉夫文化彩陶抽象舞蹈纹完全继承了萨马拉文化彩陶抽象舞蹈纹的特点:
一方面,对顶三角式人物身形构造日趋程式化;另一方面,哈拉夫人发展了牛角式舞蹈纹的形象,并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大面积使用。

总的来说,舞蹈纹是西亚地区史前彩陶文化中的常见纹饰,写实类与抽象类舞蹈纹差异明显,特别是几何抽象式舞蹈纹开始呈现出对顶三角式的特点。
此后,对顶三角纹作为一种纹饰构成基本范式向中亚、南亚、东南欧等地扩展。另外,牛角式抽象舞蹈纹成为了两河流域史前彩陶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纹饰。
中亚地区的彩陶舞蹈纹,中亚地区的地理范围存在争议,综合学术界对中亚地区地理范围的界定,笔者在此将伊朗列为中亚地区的范畴。

伊朗是邻近中东地区的大国,境内史前遗址极为丰富,中亚地区发现的彩陶舞蹈纹多见于该国,代表性的考古学遗址有伊朗北部里海沿岸的切什梅阿里遗址、中北部卡尚地区的锡亚尔克文化,以及以巴昆遗址为代表的伊朗扎格罗斯山地西南山区的诸史前遗址。
切什梅阿里遗址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郊外,彩陶以伊朗中北部铜石并用过渡时期,即公元前5200年至前4300年间最为精彩。

切什梅阿里遗址彩陶以红衣黑彩为特色,彩绘纹样通常为几何形或动物形,动物纹饰中又以水鸟和牛科动物为母题。
切什梅阿里遗址也曾出土过一件舞蹈纹彩陶碎片,从纹饰的轮廓特征来判断,舞者似乎为侧面像。
即使如此,侧身的舞姿并不影响它与两河流域舞蹈纹拥有相同的造型特点,发型装扮与哈拉夫文化彩陶舞蹈纹大致无异。

结语
锡亚尔克文化以锡亚尔克丘(TepeSialk)为代表。该文化的年限约为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共分为四个时期,尤以第二期、第三期的彩陶纹饰最为精彩,出现了如螺旋植物纹、豹纹、山羊纹、鸟纹等动植物纹饰。
锡亚尔克遗址出土的彩陶舞蹈纹虽然不多,但基础沿袭了两河流域剪影式舞蹈纹的特点,人物躯干同样呈倒三角状。与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相比,锡亚尔克彩陶上的舞者身上虽不见任何装饰,但却实际出现了傍地行走的巨大鸟纹形象,动植物纹饰也清晰易辨。

如果说以切什梅阿里遗址和锡亚尔克遗址为代表的伊朗中北部地区彩陶舞蹈纹与两河流域的形象类似,那么以巴昆遗址为代表的伊朗西南部山区诸遗址彩陶上的舞蹈纹则更能代表伊朗本土特色。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4-03-2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14786
金币
1202690
道行
1965
原创
2215
奖券
2223
斑龄
29
道券
60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66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03-28

马家窑彩陶舞蹈纹作为一种独特的纹饰,具有以下自身的特点:

1. 简约概括:马家窑彩陶舞蹈纹中的舞者形象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形象简约概括。这种表现手法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史前艺术家的独特审美追求。

2. 线条流畅:舞蹈纹通常以流畅的线条进行描绘,表现出舞者的动态美感。这种线条流畅的特点使得舞蹈纹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3. 色彩对比鲜明:马家窑彩陶舞蹈纹通常采用黑、红两色进行描绘,色彩对比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舞蹈纹更加醒目和突出,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4. 重复排列:在马家窑彩陶舞蹈纹中,舞者形象通常以重复排列的方式呈现。这种排列方式既体现了史前人类对于秩序和规则的追求,也增强了舞蹈纹的整体美感。

5. 具有神秘感:马家窑彩陶舞蹈纹中的舞者形象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可能源于史前人类对于宗教仪式和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尊崇。

这些特点使得马家窑彩陶舞蹈纹在史前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舞蹈纹中具有独特性,为研究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对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进一步揭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是中国史前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纹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从共性角度来看,史前欧亚大陆各地区的舞蹈纹均表现出对人类生活场景的关注和描绘。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史前人类对于生活、社群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共同关注。舞蹈作为一种集体活动,能够加强社群凝聚力,表达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敬畏和尊崇。这种共同关注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性。

从差异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在造型特点上具有独特性。舞者形象简约概括,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表现出一种神秘感。这可能反映了马家窑文化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追求和审美观念。这种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的具体解读,有学者认为其可能反映了史前人类对于生育、农业和战争等社会生活的象征表达。例如,有的学者将舞蹈纹与祈求丰收、庆祝狩猎成功的仪式活动联系起来;有的学者则认为舞蹈纹可能与母系社会的生殖崇拜有关。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由于史前时代缺乏文字记载,对其进行准确解读仍需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中舞蹈纹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纹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揭示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作为史前人类生活场景的珍贵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史前人类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以及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2024-03-2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