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6阅读
  • 3回复

[攻略]石窟巡礼(上)[6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8261
金币
86138
道行
35003
原创
1867
奖券
3804
斑龄
125
道券
8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2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4-11-15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4-02-25) —



       石窟大多位于山野幽僻之地,为佛教僧侣遁世隐修的场所,我国的早期石窟源于古印度,这种建筑形式随佛教进入中国后,大致经历一条自西向东、再由北向南的路线,开凿历史长达1800年,建造手法根据不同的时期、地点、文化背景呈现出多元形态,最终发展成为融汇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的石窟艺术。我国石窟考古学开创者宿白先生将全国石窟群划分为4大区域,其中新疆是佛教进入我国第一站,开凿石窟的时间是公元三世纪,四至五世纪是其繁盛期,这一带曾是古代西域龟兹国的领地,宿白先生将其命名为龟兹模式。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河西走廊后,石窟在此蓬勃发展起来,形成著名的石窟走廊,开凿时间为公元四至五世纪,数量上以甘肃为最,



中国北方石窟分布图

因西汉时在此设凉州刺史部,故宿白先生将河西走廊一带石窟命名为凉州模式。进入我国内地后,石窟又陆续出现云冈模式和龙门模式,开凿时间为公元五至九世纪,唐末宋初时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石窟之路转向南下进入四川,其中以安岳数量最多,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我国现存石窟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合计5986处,为世界第一石窟大国,其中莫高窟和云冈、龙门、麦积山最为著名,被誉为4大石窟。这些石窟我大多都已去过,从2008年首次游览至2023年,前后历时长达16年,本文按石窟进入中国及开凿时间先后顺序巡礼一遍。



中国南方石窟分布图

                                                                                 河西甘肃篇

        我国的早期石窟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此后经过库车、吐鲁番进入河西走廊,其中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营造的时间达500多年之久,规模宏大堪比敦煌,“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意思是“红色”。在龟兹模式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公元八世纪末吐蕃占据龟兹后逐步废弃,新疆境内的石窟大部分塑像也被毁。位于新疆东部的甘肃,是我国石窟分布最密集的省份,不仅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各个时代的洞窟都有遗存,构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史,在我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之乡”。



克孜尔千佛洞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现存石窟170余处,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分布可分为河西、陇中、陇南和陇东4个区域,共同构成了甘肃石窟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局面,这些密布于河西走廊沿线的众多石窟,大多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的重大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大发展时代,其中北朝具有承两汉、下启隋唐的作用,后世的隋唐两朝都继承自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创造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也奠定了石窟艺术发展的基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和龙门石窟等,都属于这一时期的北朝石窟造像,而中国4大石窟甘肃占了一半。



敦煌莫高窟

距甘肃天水市区东南30公里的麦积山,原本只是一座独立的小山,相对高度仅152米,朝南一面全为悬崖,石质为紫褐色水成岩,因该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在周围群山映衬下孤峰独立,在此眺望远处,四周都是很普通的青山,唯有麦积山与众不同,故“麦积烟雨”被誉为天水八景之首。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年—417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开凿和修缮,时间长达1600余年,由于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



麦积山石窟

唐代大地震时岩壁中部塌毁,使石窟成东、西两崖分布,作为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2014年麦积山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雕造像合计10362尊,壁画1300平方米,其中最早的洞窟是后秦的第74、78窟,最大造像的东崖大佛高达15.8米;位置最高的是第4窟,距离山脚达84米;造像最多的洞窟是第133窟万佛洞,有泥塑27尊,飞天、佛像3000多尊;北魏时期的洞窟最多,共有88个,占洞窟总数的近40%;西崖有140窟,占全部洞窟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麦积山石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



麦积山石窟

在古代石窟的营造工程中,麦积山是较为艰险的一处,这里的石窟绝大多数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最高位置多达12层,故民间有“十二龛架”之说,真不知古人是如何上去开凿佛洞的,后来才知是先在岩壁上凿孔设木栈道,层层上升,再向两旁扩展,古人曾称赞其“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



凌空栈道



凌空栈道

云冈、龙门、莫高窟的地势都较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的确是罕见的,但后来木制栈道多已腐烂,岩壁上尚存不少凿孔,上世纪70年代沿古代遗留的栈道线路,改建为牢固的钢铁阶梯,形成了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飞架的奇绝景观,但毕竟人多梯窄,高峰时仍非常拥挤,游人攀登上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



凌空栈道



凌空栈道

我们很快登上东崖,来到最大的佛像旁,左、中、右3尊全身站像均建于隋代,中间那尊是全窟最大的造像,但下半身已损坏,西崖大佛也是3尊,但比东崖大佛小一些,而且右边1尊已全部损毁,三佛之间还残存有木架,可能以前建有佛龛用于保护佛像。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东崖大佛旁的第9窟就是典型的汉式崖阁



东崖大佛



东崖大佛



西崖大佛

建筑,因位于麦积山石窟的中部,故此得名为“中七佛阁”,以区别于“上七佛阁”和“下七佛阁”,中七佛阁开凿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时期,形制为一字排开的大型崖阁, 洞窟前部原有木构栈阁,后壁并列7个大型平面马蹄形圆拱落地龛,每龛各供一佛,现存造像19尊,是全国石窟中最大的仿宫殿洞窟,其他石窟中的同类窟龛无论整体规模还是细部装饰都远逊于此窟,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的重修。



中七佛阁

在东崖大佛上方15米高处的第4窟为“上七佛阁”,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为七梁八柱、平拱藻井,宽31.7米,高15米,而附近高4米的力士金刚塑象,形象威武,姿式生动。



中七佛阁



中七佛阁



力士金刚

第3窟又被称为千佛廊,建于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宋、明两朝曾重修,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千佛廊全长36.5米,有上下6排佛像,共计近300尊,现在已全部用木窗围了起来。



千佛廊



千佛廊

沿着栈道行走,我几乎每龛每洞必看,其中有年代最早的74、78窟和最有代表性的142窟,均为北魏时期的作品,但大部分洞口都被铁纱网封住,只有将手机贴近纱网,才能拍到这些精美的佛像雕塑。



佛像精美



佛像精美



佛像精美

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却是我国6大石窟之一,与莫高窟和麦积山、云岗、龙门石窟同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炳灵寺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炳灵寺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上溯到西晋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记载,东晋十六国之一的西秦曾选此地作为国都,炳灵寺迎来第一个开窟造像高潮,由于所在的积石山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不断营建、修葺、扩建,其间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确斯罗藏族政权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其中唐朝是炳灵寺石窟发展的又一高峰,在南北长2公里的岩崖上窟龛鳞次栉比。



炳灵寺石窟碑

公元763年吐蕃占领这一地区后,大批吐蕃移民北上东迁,在炳灵寺石窟建造了无数雕像和壁画,并对佛窟进行了重修和重绘,藏传佛教文化开始直接对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十一世纪时西夏与北宋交战,丝绸之路改道,显赫一时的炳灵寺从此冷落了下来。明永乐年间兴起的格鲁派是对炳灵寺影响最大的教派,对炳灵寺的寺院建筑、洞窟、壁画等连续两次进行了重修、重绘,在炳灵寺重绘的窟龛中,格鲁派壁画占了80%以上,并且重新开建了一些新的洞窟,从而形成了炳灵寺石窟汉藏佛教两种风格并存的独特风貌,后借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名“炳灵”,但晚清时炳灵寺遭受严重破坏,所有的木构建筑全部被烧毁,寺院庙宇荡然无存,至今也未修复,但积石山峭壁高处岩层多突出如屋檐,对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此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下来。



炳灵寺石窟

在我国众多石窟中,炳灵寺也是唯一通过水路到达的石窟,需从刘家峡水电站溯黄河而上,炳灵寺还是集石窟、峰林、丹霞地貌于一体的景区,在这里自然名胜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浑然一体,黄河岸边的石林“万笏朝天”更是大气磅礴,气象万千(见下图1、2)。这里看上去比较闭塞,交通不便,但却是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唐蕃古道的要冲,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讨匈奴、隋炀帝西巡、弘化、文成、金城3公主与吐蕃联姻、薛仁贵征西都曾经过此地,唐代这里更是行旅云集,热闹非凡,中外商贾从永靖炳灵下寺附近渡过黄河,经青海穿越河西走廊前往西域。



石林—“万笏朝天”



炳灵石林



炳灵石林—姐妹峰

炳灵寺石窟分布于黄河岸边的大寺沟内,主要集中在上寺、洞沟、下寺3处,现存窟龛183个、雕塑776尊、壁画约1500平方米,其中唐窟占2/3以上,共计20窟113龛(见下图1-3)。我们主要游览长约200米、高70米峭壁的下寺,据说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莫高窟、麦积山齐名,其中代表性作品第169窟是现存最重要石窟,



北周第6窟



北周第134窟



北魏第125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现存壁龛24个(见下图),壁画集中于北壁上,绝大部分为东晋十六国西秦时期作品,其中第6龛内的“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样,为早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在我国各地众多石窟中,包括新疆诸石窟、敦煌等地的纪年题记均晚于此地,莫高窟最早出现纪年题记的285窟为南北朝(公元537年—538年),比这里晚了110多年。



第169窟

炳灵寺石窟最壮观的第171窟为弥勒大佛坐像,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佛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用泥塑,高达27米,为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佛,原有七层楼阁覆护,后坍毁于兵火。大佛左上方就是著名的第169窟,实际为一天然大洞穴,距地面40多米,清同治(公元1862—1874年)以前建有栈道,后毁于战火,现栈道已修复,但此窟属于“特窟”,需另行购票且分批限量游览。



第171窟弥勒大佛坐像

在甘肃众多石窟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传说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敦煌,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莫高窟营造历经10个朝代,时间长达千年,尤其是北魏、西魏和北周的统治者均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而发展较快。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隋唐时更是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唐代洞窟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武则天时期就有洞窟千余个。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停止开凿,莫高窟渐趋衰落,明代封闭嘉峪关,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莫高窟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平定新疆后,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渐渐引起世人们的关注,但西方探险家也接踵而至,对莫高窟造成极大的破坏。莫高窟位于敦煌城区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河,东向三危山,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洞窟735个、泥质彩塑2415尊、壁画4.5万平方米,其中北区长约720米不对外开放,游客游览主要区域是南区,每次可参观8个洞窟,南区有洞窟492个,分布在长940米、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1至4层不等,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其中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博物馆,也是甘肃最著名的景点。敦煌莫高窟我曾去过两次,也是我国石窟景区中唯一去过两次的地方,20多年前去时基本没看懂,2023年第二次去时才领略其博大精深,但令我吃惊的是:历经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洞窟内壁画的颜色依然鲜艳,而大家比较熟悉的女性飞天形象,在进入中国前竟然为男性,但清代后期的对塑像、壁画的修复,却对原作造成一定的破坏。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在我们游览的前6个洞窟中,第61窟始建于五代(公元947—951年),其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长13米、高3.6米,面积达46.8平方米,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一幅全景式佛教历史和寺院地图(见下图1-3),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正是依据此图的描绘,于1937年在山西找到了中国最老建筑之一的佛光寺。南区中有2窟是每批游客必看的,其中之一是最北边的第16、17窟,开凿于晚唐年间(公元851—862年),其中第16窟为主窟,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但游人关注的重点则是其入口甬道右壁的第17窟,



第61窟



第61窟



壁画《五台山图》(局部)

这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小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由于战乱等原因,十一世纪初僧人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并在洞口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此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在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小窟,洞内装满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多达5万余件,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以及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低价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4万件,“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现绝大部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



第16、17窟



甬道右侧为第17窟

位于中段的第96窟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所建,因窟前的建筑为九层而得名“九层楼”,高达45米,与崖顶等高,是敦煌莫高窟的标志,也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窟内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5.5米,为莫高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中国第三大坐佛,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



“九层楼”



“北大像”



“九层楼”

甘肃除上述知名石窟外,还有敦煌的榆林石窟、酒泉的文殊寺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和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其中天梯山石窟距武威城南50公里,始创于东晋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公元412—439年),时间比麦积山略晚,型制属于凉州模式,为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云冈、龙门石窟乃至全国内地石窟的源头,故被誉为“中国内地石窟鼻祖”,其艺术风格直接影响到河西走廊众多石窟,1958年在石窟附近建设黄羊河水库,窟内30多尊造像被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但最大的第13号窟主尊释迦如来坐佛高达28米,加上弟子菩萨天王共7尊佛像均无法迁移,佛像腹部以下被水浸泡了30多年,直到1991年才围堰筑坝将佛像与水隔开。



天梯山第13号窟

                                                                               北方中原篇

         石窟进入我国北方中原的时间是公元五至九世纪,并在山西、河南等地得到蓬勃发展,我国迎来石窟艺术的高峰阶段,涌现出不少著名的石窟胜地。山西省大同市古称平成,曾为北魏国都近百年(公元398—494年),北魏为古代游牧的鲜卑族,佛教信仰深入各个阶层,社会影响极为广泛,这里的云冈石窟为皇家工程,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国家财力为保证。据说云冈石窟的诞生很有传奇色彩,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苦行僧昙曜来到大同,路遇文成皇帝郊游,皇帝御马咬住昙曜的衣角不放,文成帝认为马识善人,便任命昙曜为沙门统,即主持佛教的僧官,选中西郊的武周山开窟造像,从此拉开长达60多年浩大工程的序幕,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从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止,参与开凿者多达4万余人,直到迁都洛阳后才逐渐停止。初唐以后云冈石窟没有大项工程,辽金时期辽皇室曾进行过延续10年的大规模修整,但此后几度遭到兵燹,甚至沦为灰烬,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在此设立了云冈堡作为屯兵之所,后来便将“云冈”作为石窟的名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即为此时重建。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玄烨帝曾到此一游,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



云冈石窟



第5、6窟的木构窟檐

新中国成立时主要洞窟和第5、6、7窟前木结构建筑尚保存完好。作为中原北方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宏伟的云冈石窟,早已为学术界所瞩目,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此进行了学术考察,其中以日本学者的考察与研究为多,1961年云冈石窟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位列石窟类第1号,200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武周山南麓,前面是一大片园林,最后才是石窟造像群,分东、中、西3个部分,这是一段与敦煌莫高窟相似的石崖,并不太高也不算长,一眼就可望到尽头,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有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造像59000余尊,而且一改石胎、木胎泥塑为主的模式,成为中国首个全石雕洞窟群,其中第1—4窟为东区,第5—13窟为中区,第14—45窟为西区,而5—20号窟是游览的重点。1947年宿白先生发现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给研究云冈各石窟开凿先后的问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材料,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期3个阶段,我们主要游览中区的5—12窟和西区的13—20窟,其中第5—14窟多为双窟式,即对外开有上下两个洞,在开凿时间上为中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中期(公元471—494年)是石窟的鼎盛阶段,也是石窟中国样式诞生的标志,实际仅比早期晚5年而已,这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帝时期,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的地位,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我们的游览首先从中区第5窟开始,此窟又称大佛洞,东西宽22米,南北深17米,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的洞窟,窟内北壁坐佛像高达17米,也是云冈石窟5万多佛像中最大的,东西两壁各一立佛,四壁从下到上乃至顶部小佛像数不胜数,现存造像2900余尊。第6窟又称释伽佛洞,



第5窟大佛洞

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轴贯穿,两侧对称,中心塔柱高14.4米,分为上下两层,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主佛端坐于洞窟正中上部,下部是雕琢精美繁复的四面佛龛。第5、6两窟毗连成一组双窟,雕刻技艺和细节表现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为云冈石窟艺术之精华,其中第6窟是云冈中期最富丽堂皇的洞窟,有大小佛像3200多尊。经带队的导游介绍,第5、6窟之间仅隔薄薄一层石壁,有一处竟有小洞可见对面的亮光,两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阁楼,四层五间,木式结构,这也是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不仅具有遮风挡雨作用,而且保持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洞窟。



第6窟释伽佛洞



第6窟释伽佛洞



第6窟释伽佛洞



第5、6窟的木构窟檐

随后我们来到西区的第16—20窟,即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昙曜五窟”,这5窟为云冈早期石窟(公元460—465年),这5个洞窟不仅是云冈石窟的开山之作,而且在全国佛教石窟中也具有极为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誉为“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之作”,其平面均为马蹄形,穹隆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5尊大佛俱以北魏开国的5位君主为原型,体量巨大,身材壮硕,双腿盘起,其中最大的第18窟是云冈早期造像中内容最丰富精美、组合最合理完备的洞窟,北壁主尊大佛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一立佛、一菩萨、十弟子,主佛的原型是被称为“战神”的北魏皇帝拓跋焘,他灭北燕、取凉州,北击柔然、高车,



第18窟

领导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但他又发起了“太武灭佛”,是中国历史上4次灭佛运动中最残酷彻底的一次,但死后其孙却以其为原型建造佛像。第20窟是石窟中唯一的露天佛,主像为释迦坐像,据说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高约13.7米,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宽厚,身躯微倾,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远看似乎在微笑,近看则神情威严,令人敬畏,充分体现了鲜卑民族粗旷雄浑的气质和力量,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和标志,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



第20窟露天佛



第20窟露天佛

此窟开凿历时10年,原也有建窟并设门楼保护,后门楼毁于兵火,辽代时石窟前壁发生风化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出来,洞窟佛变成露天佛了,两边原各有一佛护卫,左边的已毁,但主像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线条清晰,轮廓完整,特别是脸部的鼻子,那鼻尖之挺令人怀疑是否经过修复,大佛两侧原各有一立佛与胁侍菩萨,但西像已毁,仅存东像,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背光外缘西壁的残飞天为“菩萨形飞天”,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飞天。至于第20窟以西的晚期石窟(公元494—524年),我们没有过去,



第20窟露天佛



第20窟露天佛

那里多为中小窟,为民间所建,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的大规模开凿活动虽已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中下层官吏以及普通信众在此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

          (未完待续,敬请期)
1条评分金币+38
huozm32831 金币 +38 - 02-1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0876
金币
1073891
道行
1951
原创
2152
奖券
2044
斑龄
27
道券
5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9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2-17

石窟巡礼(上):探访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传入中国。石窟艺术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石窟艺术风格。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带您领略这些石窟的魅力。

1.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至525年,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共有石窟53个,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独特,融合了印度、西域、中原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繁荣。

2.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至1127年,历时近600年。龙门石窟共有石窟2345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14米。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经历了北魏、唐、五代、宋等朝代的变化,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3.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公元384年至1966年,历时1600多年。麦积山石窟共有石窟194个,造像7000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6米。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而著称,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

4. 克孜尔千佛洞(新疆拜城)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是中国最早的石窟群之一。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于公元3世纪,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克孜尔千佛洞共有石窟236个,其中保存有壁画的石窟有80多个。这些石窟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5. 大足石刻(重庆大足)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之一。大足石刻开凿于公元7世纪至13世纪,历时近600年。大足石刻共有石刻造像5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36米。大足石刻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繁荣。

以上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之一,下篇将继续为您介绍其他著名的石窟艺术,带您领略这些石窟的魅力。

克孜尔千佛洞(Kizil Thousand Buddha Caves)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是中国最早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于公元3世纪,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克孜尔千佛洞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古代龟兹国佛教文化的繁荣。

克孜尔千佛洞共有石窟236个,其中保存有壁画的石窟有80多个。这些石窟中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天文地理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风格独特,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龟兹国佛教艺术的繁荣景象。

克孜尔千佛洞在历史上曾遭到多次破坏,包括公元8世纪吐蕃占领龟兹后的大规模破坏,以及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盗掘。尽管如此,克孜尔千佛洞仍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克孜尔千佛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孜尔千佛洞的地理位置偏远,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边缘,这一地区的干燥气候有助于壁画和雕塑的保存。在龟兹模式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在克孜尔千佛洞中,最为著名的石窟是第38窟,也称“龟兹王窟”,是龟兹国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作。

克孜尔千佛洞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石窟反映了古代龟兹国佛教文化的繁荣,以及龟兹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和雕塑也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条评分原创+1金币+34
527801728 原创 +1 原创内容 02-25
527801728 金币 +30 原创内容 02-25
huozm32831 金币 +4 - 02-1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5918
金币
301
道行
12539
原创
906
奖券
1369
斑龄
0
道券
1233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59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2-18
文化瑰宝 源于外来
1条评分金币+4
527801728 金币 +4 - 02-2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枫林晚景

UID: 699638

发帖
159
金币
271
道行
240
原创
5
奖券
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S600
设备
Alpha 7R V
摄影级
在线时间: 530(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7-18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2-18
去过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1条评分金币+4
527801728 金币 +4 - 02-2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