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是维持人体功能和活动的重要器官,能走、能跑都是肌肉在发挥着作用。
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跌倒,或者总觉得四肢没有力气,很有可能是肌肉的问题,肌肉力量或者功能不好了,要警惕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
人体中的肌肉含量,在25-30岁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开始下降,40-70岁每10年肌肉量减少8%,70岁以后每10年肌肉量减少15%。
这原本是正常的衰老进程,然而如果肌肉量以及肌力下降的速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就要警惕肌少症。
肌少症顾名思义就是肌肉含量减少,同时伴有肌肉功能下降,通常会表现为全身乏力、体重下降、走路变慢,严重者会经常跌倒。
一旦跌倒导致骨折就会卧床,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可能就会发生,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老年人容易发生肌少症?
从病因的角度来看,第一吃得非常少,这不吃那不吃,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蛋白质,缺乏合成肌肉的原料,肌肉肯定就会减少。
再一个缺乏运动,认为老了就要尽量少动,没有合成肌肉的动力,肌肉也会减少。
另外患有某些消耗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骨质疏松、肺部疾病,本身肌肉分解大于合成,也会引起肌肉减少。
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群,虽然看起来比较胖,但实际肌肉含量不足,主要是脂肪含量高,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倒置了,叫体成分的比例倒置,这是一种特殊的肌少症,叫肥胖型肌少症。
所以不是说老年人看起来胖胖的就不会是肌少症,根据文献报道,中国老年女性中,肥胖型肌少症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需要增加锻炼,增肌减脂。
老年人怎么简单判断是否患有肌少症?
临床上有一个自评问卷,在家里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一些表现,来简单判断一下自己的肌肉力量有没有问题。
第一,提5公斤左右的重物,比如一袋面粉,感觉一点都不费力,还是很费力,还是稍微有一点费力。
第二,辅助行走,比如在房间里正常行走,没有任何辅助工具,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走,是完全没有困难,还是很困难,还是只有一点困难。
第三,从沙发、椅子或者床上站起,不借助上肢的力量,不用手扶,能不能自己站起来,会不会觉得困难。
第四,爬楼梯,比如爬十级的台阶,或者爬一层楼,是完全没有困难,还是很困难,还是稍微有一点困难。
第五,正常行走的过程中有没有摔倒过。
大家可以按照上面的肌少症自评问卷给自己打分,总分<4分,提示无肌少症风险; 总分≥4分,提示有肌少症风险,建议及时就医筛查,积极进行治疗。
肌少症怎么治疗?
肌少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营养补充、锻炼、药物治疗三方面。
大部分老年人,通过营养补充和锻炼,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维持肌肉功能的作用。
一般只有肌肉量减少非常严重,或者由于肌肉量太少,影响到其他疾病的治疗时,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雄激素、胰岛素调节因子等药物来增加肌肉。
营养补充
肌肉合成主要依赖蛋白质,增加蛋白质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肌肉流失。
因此推荐每日摄入1.0-1.5g/公斤体重的蛋白质,尤其推荐选择动物蛋白,比如选择从牛奶中提取的乳清蛋白(1000g牛奶可提炼出7g乳清蛋白,能大大减少进食负担)等。
肌肉与骨代谢有共同的通路,因此推荐每日补充800单位的维生素D,也可以改善肌肉含量和肌肉功能。
抗阻训练
能够增加肌肉含量的有效锻炼,叫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或用矿泉水瓶代替)、蹬自行车、游泳等。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弹力带、沙袋等锻炼肌肉力量,以微微出汗为宜,然后循序渐进,坚持3-6个月的时间。
如果老人存在骨关节炎,不能做蹬自行车等锻炼,还可以进行水疗,比如在水中行走、游泳等,通过水的浮力减少膝盖阻力,同时还能达到抗阻力锻炼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锻炼方式,锻炼到何种强度,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怎么预防肌少症?
肌少症并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因为肌肉就像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只有在年轻时有足够的储备,到老了以后才经得起消耗,现在有一个概念叫做存钱不如存肌肉。
所以从年轻的时候,大概从三四十岁就要开始为自己储存肌肉。比如平时多锻炼,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打球、跑步等,或者做抗阻力运动,比如举哑铃、弹力带、蹬车、游泳等。同时要合理饮食,有基本的主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才能够保证肌肉合成有充足的原料,达到维持肌肉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