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9阅读
  • 0回复

[猎奇]苏轼看到好友妻子非常漂亮,羡慕中写下一首词,感动后世近千年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老大牛牛

UID: 965008

精华: 2
级别: 一代宗师
 
发帖
6576
金币
34385
道行
1287
原创
0
奖券
443
斑龄
0
道券
1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99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23
最后登录: 2024-09-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6-06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6-07) —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和治水名人。

在历史上苏轼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如果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和诗词大作,我们便能从中找寻到快乐的源泉。

自苏轼25岁离开故乡眉州之后,他的人生便开始身不由己,总结起来,他的人生似乎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赴任、守孝、被贬。

苏轼出仕之后,很快名声大噪,引起了北宋文坛的剧烈震动,可是就在他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母亲病故,苏轼只得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回京,朝堂之上已是翻天覆地,好在苏轼有才,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参加制科考试夺得第三等的成绩,当时的一等、二等形同虚设,苏轼的三等实际就是最高分。

之前的宋朝也仅仅只有一个叫做吴育德才子中过这种制度的三等成绩,因此,苏轼又被称为“百年第一”。

在苏轼意气风发的时候,父亲苏洵再次病逝,他只好再次扶灵回乡守孝三年,等到三年之后,王安石变法已经如火如荼,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亦被挤出了权力之外,苏轼便抨击新法,结果被贬出京。

在这之后,苏轼的人生,不是在赴任的路上,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流离漂泊大半生,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

只是无论身在何处,苏轼总有办法,将看似无趣而低落的生活过得妙趣横生,而他无数传颂后世的佳作,也在这期间层出不穷,毕竟无论什么境遇,写诗作词都是苏轼的拿手好戏。

有一次,苏轼看到了好友的妻子觉得很漂亮,羡慕中写下了一首词,感动了后世近千年。

乌台诗案

纵观苏轼的一生,乌台诗案可谓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在此案发生之前,苏轼愤世嫉俗,无所畏惧,好似一个战士,横刀立马,横扫一切不顺眼。

可是在案发之后,苏轼变了,他不再愤世嫉俗,开始换了个活法,毕竟监牢中弥漫的死亡的气息,时时刻刻敲击着他的心灵。

说来倒也很令人不可思议,乌台诗案的触发点,放在现在根本不是什么事,但是在当时却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原由是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赴任后便按照朝廷惯例,给皇帝宋神宗写了一封谢表,结果有好事之人,便从这篇谢表入手,弹劾苏轼包藏祸心,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忠。

既然有人挑了头,那么就有人看戏,也会有人落井下石,一时间,朝野中弹劾苏轼的奏折如同漫天的雪花般被送到了宋神宗的案前。

宋神宗并不是一个太过昏庸的皇帝,也不是不明是非和滥杀无辜的掌权者,但他却顶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最终只能将苏轼下狱。

苏轼被押解到京城接受审问,而审问他的则是一群小人,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言: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或许有些人会说苏轼没有傲骨,怎么被关起来之后,就丢了愤世嫉俗的尖锐?

其实这倒不怪苏轼,毕竟他在监狱中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当时被关押在苏轼隔壁的一位官员,留下了这样两句诗: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达旦的侮辱和殴打,就连隔壁的犯人都听不下去,这对于苏轼来说,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牵连友人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落井下石,在苏轼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有不少人亦伸出了援手,就连已经退休养老的王安石,都站了出来,劝宋神宗网开一面。

宋神宗不愿意杀才,最终借着这些势力将苏轼流放黄州,苏轼虽然得救了,他已经再无昔日的高傲。

尤其是看着因为自己而遭受连累的友人,他愈发哀伤。

是啊,乌台诗案中,因苏轼受到牵连的文人并不在少数,连苏轼都差点掉了脑袋,他们又怎能毫发无损,大多也也都被贬外地。

而其中与苏轼交情最深的王巩,被贬倒的地方最远,即宾州(今广西宾阳),面对友人遭此劫难,苏轼常常自语:

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王巩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宾州,当地的环境让他很不适应,苏轼就常常与他写信,劝他不要灰心,每日少点饮酒,调节饮食,甚至还教王巩用摩脚心法来对抗当地的瘴气。

在苏轼看来,王巩此行凶多吉少,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关系王巩的日常,以求减免自己内心的负罪感。

可是让苏轼没想到的是,在宾州度过了三年之后,王巩奉旨北归,当他看到王巩的时候,非但没有苍老落寞的神色,神色焕发更胜当年。

友人妻子

苏轼看着王巩,自然很是好奇,便询问其中缘由,王巩只是笑了笑,然后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

等一曲歌罢,苏轼看着美艳的柔奴,内心里十分羡慕,而王巩则解释说,在宾州艰苦的岁月里,多亏了柔奴的陪伴,不然他肯定没有今日的满面红光。

柔奴原本是王巩家中的家奴歌女,眉清目秀,深得王巩宠爱,在王巩被贬宾州时,家中其她歌女纷纷散去,只有柔奴愿意跟随南迁,在王巩的心中,她已是自己的妻子。

苏轼听了王巩的解释,对柔奴仔细打量了一番,便询问柔奴:

岭南应是不好?

柔奴听后,微微一笑,回答说: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内心被深深触动,柔奴本是柔弱的女子,竟然也能说出如此豁达的话语,足见她的优秀之处,王巩能熬过宾州艰难的岁月,柔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人儿。

而他对王巩的羡慕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当即填词一首,即《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曰: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传开之后,柔奴在京城名声大噪,王巩得此佳人,似乎成为了天下男人羡慕的对象,而柔奴在艰苦的环境下,对王巩不离不弃,此情更是感人至深,值得世人嘉许,感动了世人近千年。

心安之处才是家,此语点醒了不少梦中人,在坚贞不渝的爱情面前,所有的艰难困苦都会淡了颜色,我们只需要坚持下去,静等花开……

苏轼的人生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读懂了苏轼,便能找寻到人生快乐的源泉,这套《苏东坡新传》,则是了解苏东坡最好的书籍。

本书是作者李一冰历时八年的力作,内容以诗词为主线,还原真实立体的东坡形象。

这套书比林语堂的那本《苏东坡传》更平实,客观,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苏东坡人生的曲折婉转,写出了他的豁达乐观。

在今天的时代里,处理好自己与孤独、生死、生命的关系,阅读苏轼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治愈良药,读罢此书,当真畅快淋漓。

2条评分金币+44
天人地 金币 +9 - 2023-06-08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3-06-0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