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5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融科技之力,绽放民族音乐光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178
金币
244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75
斑龄
190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0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5-26
前不久,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腾讯联合发起的“听见数字山河”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阶段性成果发布。其中,对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实现了系统化、全方位、高精细度的音源采集;对古琴音色的采样也通过录入40余种常用指法技法,产出2000余条音源。经由数字化技术,穿越千年的声音再次响起,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真切聆听民族的乐音、历史的旋律。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结晶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情感与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听见数字山河”为代表,数字技术正给民族音乐创作、演出、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音乐形式迸发生机活力,“圈粉”越来越多的当代受众。

  民族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形式,在三维动画、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民族音乐也有了视觉化呈现方式。视听结合,丰富了音乐内涵,拓宽了展演空间,给观众带来新颖的审美体验。中央民族乐团推出的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将民族管弦乐与多媒体沉浸展示相结合,带给观众乐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中央音乐学院推出的《中国十二生肖》是一场形式创新的音乐会,由人工智能伴奏、“数字人”主持、5G构筑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演绎融合中国民歌、戏曲等多种元素的民族声乐组曲,带来的审美感受非同寻常。随着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演奏者及观众还可以通过虚拟在场的方式进行音乐观演,让跨越时空的音乐会成为现实,让人们有更多途径沉浸式、交互式地领略音乐魅力。

  数字技术驱动民族音乐创作形式不断变化发展,激发更多创作活力。比如,针对民族传统乐器琵琶、古筝等的音乐编曲,可以通过混响、循环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手段,对民族乐器音色进行调整,改变原声张力和空间布局,在保持民族音乐风格意蕴的同时,呈现更加丰富的音响空间和更现代化的音响表达。再如,传统的民乐录制常常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合作完成,但通过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作曲家一人就可完成,降低了音乐制作成本,使民族音乐的编创更加自由灵活。当前,利用人工智能音乐生成技术,可以基于文本指令,完成节奏、音乐情绪等内容设定,生成更加个性化的民族管弦乐、协奏曲等不同类型音乐作品。一些影视作品已经将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作为配乐使用。这些数字技术手段给民族音乐制作带来新的表现方式,使民族音乐更加现代化。

  数字技术还为民族音乐的普及传播提供更广泛、更高效的渠道。在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间里,许多民乐人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传播民族音乐知识,展示民族音乐魅力。这些灵活便捷、具有网感、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打破了音乐专业知识壁垒,带动大众关注了解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民族艺术宝库,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民族音乐数据库、音频数字藏品等数字音乐形式,也在推动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创新传统音乐的打开方式。“中国非遗音乐数字工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国非遗音乐进行重新整理,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全球推介,展现具有中国审美旨趣和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河南卫视《新民乐国风夜》节目以精美的视觉表达呈现民乐文化,还针对节目中亮相的国风音乐作品制作了4款音频数字藏品。如网友所言:“收藏数字藏品的过程就像是在打造自己的个人数字博物馆。”这种数字藏品形式为音乐IP的衍生转化探索出新的可能。

  融科技之力,绽放民族音乐光彩,传统音乐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期待在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下,涌现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中国韵味的音乐精品,用更生动的形式传播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文化。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