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3阅读
  • 0回复

[猎奇]康熙五彩 [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79823
金币
39632
道行
36950
原创
103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7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4-25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4-25) —
景德镇釉上五彩是从元明的红绿彩和“大明五彩”发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间五彩与青花成为两大主流品种。五彩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形象概括,用笔洗练,线条刚劲,色彩明艳,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味,是瓷苑一枝古艳的奇葩。
一、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二)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


  (四)黄彩:康熙时期的黄彩还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其特征是色层透亮鲜明,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不同。
  (五)绿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衬托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描绘烧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与毛刷类物品会产生静电反应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鸡毛掸子掸扫。
  (七)紫彩:康熙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定,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
  (八)花翠(粉红色):这在康熙五彩中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红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其实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早期粉彩,而其实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绘器,也以化学原料调配出乍看雷同的光彩,但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晕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缭眼火气,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阳光下反射的彩晕,一看便知年份尚浅,火候未到,关键还是新釉料与古彩的化学成份是不同的。
二、康熙五彩的彩绘工艺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清代著述中有关于康熙五彩彩绘工艺的文字记载。要探讨相关问题,只有通过现代五彩工艺表现出来的与康熙五彩相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认识当时的工艺特征。


五彩彩绘工艺分为绘画和填色(包括染色)。绘画用的有黑料和矾红料。黑料用油调匀成泥状,矾红用胶水调成。画笔要饱含料色,运笔时敲击笔杆产生振动,使笔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笔尖上。画笔讲究用尖齐圆健的狼毫。使腕运指要使笔锋随器物表面起伏而变化,画出的线条要料色浓厚、匀净、圆劲。用秃笔画的细点,要浑圆、饱满。用笔讲究力度,但不可恣肆、洒脱。运笔疾速,会导致近似“飞白”,反成破碎的笔触。
染色,五彩上只用矾红料洗染。先用料笔将矾红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笔稍蘸清水,将笔锋压扁成平齐的形状,一笔笔将矾红料洗刷开。用笔要轻,使红色呈由深到浅、从浓到淡的自然过渡。


填色,指将五彩中的绿、蓝、黄、紫、金等料色填入轮廓线而采用的平填法。这几种料色预先都要研成泥状,填色时用笔将料色与水调成一定浓度,填笔要饱蘸料色,沿黑料画的轮廓线一个个块面地平填,浓度、厚度须均匀、平整。所有传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画轮廓线)、矾红(画轮廓线、洗染)、黄、绿(分大绿、苦绿、水绿)、紫、金等几种固有不变的料色,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矾红可洗染浓淡,其他的料色深浅、浓淡是一致的。
三、康熙五彩的装饰特色


1、构图平面化:康熙五彩装饰在陶瓷立体器型上,与造型特征要求协调统一,装饰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构图。在“开光”式的构图中,借鉴了中国画(实际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画)的构图特点,讲究疏密、主次关系。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鸟的艺术形象首先从属于器形上的装饰性,依附于二维空间中的形体结构。在这样的艺术范畴内,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提炼、概括自然的形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征。把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归纳为符合陶瓷装饰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师造化”的绘画性动态特征定型为工艺制作性的静态形象。


3.色彩装饰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绘后,经炉内750℃-800℃的烤烧,色彩呈玻璃质状态,透明度、光亮度、纯度都很高。透过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绘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层晶亮闪光的缤纷色彩。由于五彩色彩的材质特点和彩绘工艺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四、康熙五彩瓷器鉴别的六要点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一)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二)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四)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五)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六)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鸟纹大花盆
清康熙
高33.3cm,口径61cm,足径39cm
花盆呈圆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圆形渗水孔。花盆以冬青釉为地,外壁通体描绘五彩加金花鸟纹饰。


桃树枝干苍劲,花叶繁茂,小鸟栖于枝上,烘托出鸟语花香之意境。
口沿上描绘相间排列的云鹤、桃树纹,足边饰以桃树枝干花叶的局部,与盆身纹饰相呼应。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花盆体大规整,构图舒展,画笔既工细严谨又苍劲老练,色彩浓重艳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康熙一朝瓷画风格雄壮豪宕,无与伦比。《饮流斋说瓷》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陶雅》有『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民窑产品)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本品即为康窑棒槌瓶之雄浑样式,尺寸硕大,盘口直颈,丰肩鼓腹,下承圈足,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其腹部平缓而开阔,适宜绘饰各类人物场景,为康熙朝新创之瓶式。


瓶身以五彩装饰为基础,采用通景式构图方法,纹样富丽,着色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口沿绘饰一周回纹,肩部饰四开光,内绘风景人物图;颈部及腹部所取纹样为传统的群仙庆寿图,与传统的五彩装饰不同,本品之山石、人物、松木皆以堆塑装饰,颈部堆塑五位仙人,一人执扇而立,四人姿态各异,持卷观水火匡廓图,另塑一仙鹤望日而舞。


有趣的是我们可从同时期不同器形装饰纹样上,找到同类观卷图,可见大英博物馆藏五彩神仙人物笔筒,馆藏编号PDF.A.842(图一);腹部背景则以迂回转折、起伏变化的山石为中线,天空瑞云层叠,其下波涛汹涌,并以深浅不一绿赭色调的地皮来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和错落感。


图一
大英博物馆藏
五彩神仙人物笔筒
馆藏编号PDF.A.84


清康熙
五彩加金凸雕群仙庆寿图大棒槌瓶
此瓶腹部堆塑十八位神仙人物,与传统的八仙庆寿不同,因本品体积硕大,可呈现空间更为宽广,故除传统八仙外,更有自明代话本发展而来的上八仙、中八仙与下八仙中的祥瑞人物。整体画面以南山不老松为起始,以笑容可掬的骑羊寿星为主,瑞云之上为送子张仙,献寿麻姑,童子在仙鹤的引领下捧仙召徐徐而来。踏浪而来的为骑鹿的禄星,旁侧分列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及何仙姑;地面之上东方朔扛桃枝神态俏皮,身后韩湘子手捧金卷寓意金榜题名。身侧为吕洞宾、钟离权、刘海三仙。


而刘海与八仙共同出现于庆寿主题上,亦可参见雍正一朝粉彩群仙祝寿图双狮耳瓶(图二),《清代瓷器赏鉴》,页70,编号73;众人或手持法器,或捧献寿之吉礼,形象逼真活脱,画法精细入微,人物与背景之间协调巧妙,这种移步换景的构图方式,给人以密不透风之观感,虽画面满而全,但主次关系分明,人物关系安排合理,错落有秩,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


图二
粉彩群仙祝寿图双狮耳瓶,《清代瓷器赏鉴》,页70,编号73


清康熙
五彩加金凸雕群仙庆寿图大棒槌瓶
整器纹饰着色丰富,以敷彩浓艳的红、黄 蓝、绿为主色,间以赭、紫、黑等色,衣纹、云彩更施以金彩,使画面呈现出富丽吉祥之感。题材中人物描写精到,眉毛、眼珠和头发胡须用黑色勾勒,或虬髯长须或短密撇须,面部肤色也因人而异,不同神情,清晰可见。衣纹则随风而动,飘诀自然,线描秀劲流畅,画法精细入微,设色深浅不同,预示明暗之对比。此种精细之五彩有赖于康熙一朝瓷艺的精进。明代五彩绘饰使用含有水分的调料,流动性快而容易晕散,至康熙一朝景德镇研制出乳香油调和料来跟五彩调配,不容易散开,可以更好的准确绘饰,且烧出的成品乳釉呈玻璃状光泽,夺人眼目,堪称极轨。


此瓶人物形象诡奇肆意,神态夸张,所绘手法潇洒飘逸,笔触皴染得宜,且人物装饰等皆为堆塑而成,极其难得,而体量如此之巨尚无变形,并且发色上佳,绘工精细,也可证彼时窑工烧造技艺之纯熟。尺寸相近,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TAFT MUSEUM有此类似装饰(图三),亦绘群仙庆寿一例可参见出自John L. Severence收藏,1936年捐赠予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后售于纽约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编号324,现属洁蕊堂收藏;


图三
TAFT MUSEUM馆藏
凸雕群仙庆寿题材,但尺寸略小者,可参见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所藏,编号C.1257-1910(图四);另一例为波士顿艺术馆藏五彩八仙庆寿图,编号21.2283(图五),其人物表现形式与本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四↓




图五↑
尺寸较之略小,可参见清宫旧藏绘饰五彩福寿图的棒槌瓶,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页80,编号73;本书亦收录一例五彩加金凸雕博古图棒槌瓶,页156,编号143;另有一例五彩凸雕人物婴戏纹瓶,可参见费城艺术馆藏品(图六);


图六
费城艺术馆藏品





[ 此帖被天人地在2023-04-25 12:55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3-04-2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