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1933老场坊。这是一栋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独特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外表大气却又不张扬,毗邻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虹口北外滩。
这栋楼高五层,面积达31000平方米,据说竣工于1933年,原来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当时全世界这种风格、规模的宰牲场共有三座,一座在英国,一座在印度,那两座而今都已荡然无存。我眼前的这幢楼,是当今世界同类型建筑中仅存的硕果。
1933老场坊,历经几十年风雨,在本世纪初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是集时尚、休闲、创意、文艺为主题的产业园,也是著名的工业风网红打卡地。据说,在这里随便一拍就能“出片、出大片”。
漫游在楼内,我有点不知所向:二十六座蜿蜒曲折的廊桥、三百根宽大伞形立柱、盘旋上升的牛道、弧形线条的楼梯、数不清的房间……这一切构成一个雄浑交错的空间,犹如一座巨大的迷宫,时而山重水复,时而又豁然开朗。奇妙的是,不管你选择走哪条通道、哪座楼梯,总能不费力地找到出口。
纵观整个建筑,核心部分大圆环绕小圆,外边是方形,暗合了中国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建筑的核心部分为三层中心圆,上下之间靠弧度很大的法式旋转楼梯相通。第四层有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全透明的“空中舞台”,全部采用无梁楼盖形式,气势不凡。
对这座独一无二的建筑,只有细细观察和慢慢品赏,才能得其妙处——独具匠心的设计、丰富的细节、流畅的结构、高水准的营造。在楼里行走,不时感到有阵阵穿堂凉风吹过,这让我一时不得其解:室内怎么还有风?后来才知道,奥秘来自设计者的巧思:采用双层中空加厚至50厘米的混凝土外墙,利用物理原理阻隔外面的热量;敞开式循环通风的楼顶;另外,为保持和上海常年风向的一致,整个西面是几何图案的镂空墙体。在缺乏制冷设备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这实属别具匠心的创举。
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由于楼内无法安装大型升降设备,所有盘旋而上的牛道,都经过专门防滑处理,保证牛在抓地感很强的粗糙斜坡上,井然有序地行走。这些精益求精、无处不在的设计思想,使该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
老场坊外表简约,是朴素的钢筋混凝土本色。但这极致的简约升华到了大美的境界。我最喜欢那些几何形的镂空花格窗,不仅有通风的作用,还蕴含着人文和美学内涵。敞开的窗户面向西方,那里是传统意义上的极乐世界,代表着超越和永恒。那些形状各异的花格窗,切割日光,产生了魔幻般的艺术魅力。那天我在一条长廊边,凝视着日光穿过几何形窗口,投射到室内空旷的地面上,光影随时间变幻,如同一张韵味无穷的抽象画,又如同思索无尽的哲学命题,给人以视觉冲击、心灵震撼。
另外,在这栋建筑里,而今遍布餐饮、工艺品、咖啡馆、摄影创意工作室、艺术空间等特色店家。虽然由于前阶段疫情原因,这里很多店面还未开张,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人走进这栋时尚地标建筑,来领略它的别样风情。(周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