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8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茶文化与网络文艺的诗意相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048
金币
65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205
斑龄
189
道券
1012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19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1-07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3-05-12) —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充分表明中国茶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有着悠久的制茶、饮茶历史,不仅积淀下丰富多样的制茶工艺,还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不仅成为中国人的物质日常,茶道精神更是深入文艺领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如今,这片穿越千年的叶子,再次飞进网络空间,与网络文艺诗意相融,在网络空间中绽放东方茶韵。

网络文学书写茶人茶事

  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热门元素。近几年,茶文化成为其中一股新生力量。网络文学门户网站均有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国茶文化纵越千年,非但没有尘封于历史,反而渗透在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活跃于当下,融进文艺想象之中,足见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叙事空间。问题是,我们要基于什么样的立场、以什么样的深度来挖掘和言说沉淀千年的茶文化?

  类型化成为当前网络写作的主要模式,网络作家在现有的类型写作中巧妙植入茶文化,斗茶、茶音、茶戏、茶诗、茶赋、茶书、茶画等尽显笔端,展开了一幅幅富有传统情趣的茶文化生活画卷。例如出身茶艺师的网络作家凭借专业知识创作出《穿越之茶言观色》《茗门世家》等茶题材小说。应该说,多元类型创作对于传承茶艺、传播茶文化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更加期待这样一种题材的创作能够跳出类型的窠臼,另辟新的言说空间,尤其是打破现有言情为主的写作套路,告别穿越、玄幻、二次元等幻想类型的写作舒适区,与现实接轨,让传统茶文化与现实茶生活结合,抒写当代茶人历史。在这方面,一些网络作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获得第三届大湾区杯网络文学大赛银奖的《茶滘往事》、入选2022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洞庭茶师》等,以茶乡故事为视角,接入当下现实,或是以茶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恢宏的历史,或是以茶乡年轻人返乡创业故事回应新时代新命题,在茶人茶事中思考当下,探讨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生存等问题。

  以茶思源,以茶代礼,以茶倡德,以茶弘道,茶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网络作家应该透过茶生活的物质表面,深入内里,挖掘由茶而发展出的茶德、茶礼,以茶叙事,弘扬传统美德,滋养现代人精神根脉,若能依托网文出海之顺风,更能以茶促交流,凝聚四方共识。

网络短视频讲述千年茶艺

  短视频正以短、平、快的媒介优势,迅速占领网络市场,是继网络文学之后重要的茶文化传播载体。如果说网络文学以叙事的方式,让茶文化走向大众化,那么短视频则主要以可视化的方式传播茶文化。视频内容以知识和体验两种形态呈现。知识型视频主要以专业姿态讲解茶学知识、茶艺茶史,凭借过硬的专业性获取关注。轻松搞笑的知识娱乐混搭型茶视频亦占据一定份额,颇受大众欢迎。而体验型视频则主张慢节奏的茶生活,或是寻访茶园、老茶坊,或是拜谒茶艺传承人,为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吹进一缕清风。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信息急剧增加,大众普遍存在知识焦虑,高效、便捷、低成本获取知识与体验的诉求与日俱增。知识与体验型茶视频的繁盛,满足了这一知识诉求,亦填补了大众有关慢节奏生活的想象,成为大众忙碌生活之余的舒压方式。同时,茶视频以精美的视觉流,简明的讲解方式,传递茶知识与茶文化,成为小众文化抵达大众的快捷方式,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然,也有论者担忧短视频呈现的只是知识表象,实质是情怀营销和伪知识投递,其背后是商业创作属性,加之热钱效应,实难担起文化传播之大任。不得不说,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内容注水者有之,广告捆绑和低俗恶搞也不鲜见。然而,我们应注意到,负面影响并非媒介本身之错,关键是要正视短视频的媒介活力,因势利导,规范内容生产,引导文化建设,从而让小视频怀抱大格局,短制作发挥长效应,让茶视频短中见精,真正让茶香无界,成为传播东方茶道,发扬中华茶精神的有益载体。

网生纪录片记录全球茶史

  同样以视觉取胜的纪录片,回避了短视频体量小、商业性强等短板,以完整度、纪实性等特征,成为茶文化讲述的另一种有益补充。

  茶文化网生纪录片恪守纪实为本的体裁规范,以真实性、可信度营造叙述的权威感。由江苏卫视、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出品的《茶界中国》等,制作组足迹遍布中国主要的茶基地,访谈案例近百个,其中有普通茶农、制茶传承人,亦有专业茶学学者,向观众传递真实可靠的茶认知。

  同时,为了和短视频分流目标市场,目前的茶纪录片定位高端,具有较为宏阔的格局和全球化的视野。例如,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首部全面寻访世界茶文化的原创纪录片。作品以茶人个体的故事切入,追溯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肯尼亚等亚非各国茶文化的历史,围绕采茶、制茶、泡茶等内容娓娓道来,既有宏观的视域,又亲切感人。

  中国的新媒体纪录片正在崛起,集中于开发历史、美食、博物、人物等题材,茶纪录片制作相对较少。茶文化纪录片应当在新媒体平台上寻求表达与叙述方式上的突破,与时尚化、多元化、年轻化的市场口味接轨。作为富有文化品格、审美追求的艺术形式,茶纪录片应当依托纪录片崛起的大势,跻身网生制作大潮中来,恪守纪实本位与文化品位的同时,适应网生一代年轻化、多变化的市场要求,推陈出新,成为茶文化传播的价值示范与品位担当。

  目前茶纪录片未突破传统商业模式,还未加入“纪录片+”的产业模式大潮中来实现成功出圈。实质上,茶纪录片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关键在于能否借鉴已经突围的网生纪录片成功模式,如“纪录片+综艺”“纪录片+短剧”“纪录片+影视剧”等,打破现有模式边界,打造品牌效应,实现纪录品牌升级,甚至与地方茶产业合作联动,以文创模式带动茶叶经济。

写好“茶文章”,讲好“茶故事”

  在网络文学、短视频、纪录片之外,茶文化题材还散落在多种网络文艺形式中。网络综艺《茶馆营业中》《邻家诗话》等,邀请嘉宾,雅集茶叙,天南地北,共享茶欢。微电影如《那山·那茶·那侠》《茶约》等,或诗意展现茶乡风情,或浪漫演绎千年茶恋,或直击当代茶市百态。

  总之,中国茶文化正在以不同媒介、不同视角、不同言说方式,在网络空间展开。显然,现有的言说,留待有更多可开拓的叙事空间、可延展的文化命题、可深入的精神追索去创新和扩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表明茶文化正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也是进行文化交流和精神沟通的一个有力载体,值得倍加珍视和高度关注。

  在网络文艺领域写好“茶文章”,讲好“茶故事”,恰逢其时,也大有作为。当前,网络空间的茶文化叙事刚刚开始,如同一粒包裹着优秀基因的生命种子播散在广袤肥沃的土壤之上,如果施以充裕的阳光雨露,其必将在网络的自由天地中盛开出生命之花。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