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15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对当下经济停滞和人工智能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70
金币
371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4-03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5-26) —
一、经济停滞是人工智能的机会

软件商推销他的人工智能产品时说,他的这款AI应用,可自动登录多个B2B平台,对要采购的商品进行比价,选取价格最低的自动在B2B平台转入购物车,这样就省去了人工,一个一个登录比价后下单,目前售价5万元,当然我们老板最终没有决定购买。我们老板没有购买可能是因为当下还在为ERP进行升级,或者他认为不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

后来我跟软件商单独交流,谈到当下经济下行时,我感叹说,每当经济下行之时,正是一项新技术应用之际,我认为当下就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黎明前,我是通过回顾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得出的结论。软件商表示赞同,他赞同的原因来自于他的感受。换句话说,前2年他在推这些AI产品时很难,但近半年来容易多了。

我继续解释道,每当经济下行时,或者某些原因造成工资提高时,企业主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会有更大的意愿选择购买新技术。我举了《好的经济学》里的,某一国家没有限制移民政策时,农业自动播种机没有被采用,限制移民之后,农场主大量购买播种机,这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工资成本增高了,移民的工资比当地工人工资低很多,这种行为的触发,按照张五常的说法是:成本的变动决定行为。



二、经济的长期增长要看供给端

一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解释经济周期,谴责“人口的价值在于花钱”的言论》,其实就是通过经济周期和竞争与垄断的角度,来批驳那些凯恩斯简单需求说的言论。

今天,我再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谈谈凯恩斯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是指需求、投资和出口。在中国,最有讽刺意味是,就连开出租车的司机,都能对三驾马车谈30分钟,而在美国,出租车司机不知道三驾马车是何物,就连美国总统也不一定知道,这话不是我说,是钱颖一在《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里说的。

经济学家目前达成的共识是,三驾马车是在出现短期经济波动时,用于宏观调控的理论,这里的短期是指1至2年。这理论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有在中国得到充分的传播。如果用它来解决长期经济增长时,明显是医生开错了药。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了,资源的错配和激励问题已经得到改善,这是造成我国GDP如此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果错配和激励优化已经达到瓶颈,剩下的就要看全要素生产率(TFP)了。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开始就放缓了,请看下图,这是我国近期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



全要素生产率的放缓,体现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复制西方技术而大大提高生产率,进而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所以,未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这就是经济学家从2015年开始,就提倡供给端改革的主要原因。

三、人工智能是否作为生产力的判断,是看企业能否以人工智能为中心进行结构重组

我在上个月,看到有文章这样写:“有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占比将达到15.6%,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中国AI的发展前景,李彦宏一样充满期待。今年全国两会上,他也再度聚焦中国AI发展前景,提出了有关于智能交通方面的提案。”

我不管这个预测准不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趋势,符合经济周期的规律,不过是不是2024年,就不好说。

这一节,我要说的主题是,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应该从哪个视角看。要看清楚这个问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在1946年发明之后,经过50年,大概在1995年,经济学家也没有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它的贡献。而在互联网泡沫过后,大约是2002年,计算机技术开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他们得到的理由是,企业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中心,展开生成活动的。也就是说,企业以ERP为中心,重组了组织结构,重新规划工作流。

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要等到企业以人工智能为中心,进行结构重组时,人工智能才能发挥作用,来提高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

四、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我这里说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指依赖深度算法的人工智能。前面我说的软件商提供的AI产品,就是一款基于深度算法的应用。为了节约篇幅,我就不说细节,就说感受。

我们在微信里的语音转文本,就是基于声音的深度算法服务。我们的人脸识别,就是基于图片的深度算法服务。这些都是在个人领域中的应用。

深度算法的特点是需要经验数据,而它最致命的问题是,刚开始提供数据时,它的准确率一直飙升,当飙升到98%时(我只是作为举例,每个场景这个值可能不同),产生严重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也就是说,你再喂给它很多很多数据,它的准确率提升得很小很小。

所以,它绝对不可能全自动,这跟过去的信息系统有不一样的逻辑——过去的信息系统是说一不二的。

当前,这位友商的AI产品,其实它的算法需要的数据,由软件公司的开发或实施人员提供样库,再用客户的真实数据来喂它。请记住这个喂它,就像给孩子喂饭一样。这个工作应该有开发员货实施做吗?我认为不是,未来肯定是企业的工作。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