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这些各式各样的桥梁,蕴含了非凡的民族智慧,遍布在神州大地,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设智慧。
我国有很多古桥,其中最出名的当于有着中国四大名桥之称的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其中赵州桥因为上过小学教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卢沟桥因为一件历史事件也人尽皆知,洛阳桥因为去年泉州申遗成功也大火了一波,说起来知名度最低的当于潮州的广济桥了。
广济桥虽然在四大名桥中知名度较底,却与其它三桥一样,同样的不简单,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建筑智慧,它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俗称湘子桥。横跨浩瀚的广东第二大河流、潮州的母亲河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 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河流,也是潮州的母亲河,但在宋朝以前,江上无桥,过河全靠船渡。《潮州三阳志·桥道》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的乾道七年,距今已有850年的历史,当时由太守曾江创建,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后来多次修缮,到了明朝嘉靖九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后因残破不堪,于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改革开放之后再次进行全面维修,并总体按明代风格进行修复,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由此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广济桥最为神奇的是,正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所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为何会建成启闭式桥梁,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当时的建桥技术不足,中间水流湍急,无法建造桥墩,所以不得已只能用浮桥来代替。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潮州当时的岭南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宋朝,如果以当时的技术修建了广济桥,那么就相当于在韩江上加了一条锁链,大船将无法通行,对当地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不得已才在中间以浮桥的形式代替。
至于究竟是因为技术不够,还是因为通行大船的考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两大原因兼而有之,这样既能方便两岸通行,又不影响往来大型商船的运行,可谓两全其美。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广济桥与明朝时候差不多,每天早上9:30以前及下午16:30以后,中间的浮桥拆除,桥梁断开,通行大船,而9:30-16:40这个期间则将浮桥连接起来,并对游客开放,大型船舶则不能通行,由此形成很多人戏称的“每天上演过河拆桥的景观”。
贵为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拥有三大特点:“十八梭般廿四洲”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第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也因而被列“潮州八景”之首。
第二,“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仿佛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般。
广济桥的第三个特点是:“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等命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广济桥规模之大,形式之多,装饰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这便是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合称为中国四大名桥的广济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绝对是潮州地标式的建筑,是到了潮州不能不游的景点,就连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于淳熙八年来到潮州时,第一时间便登上广济楼欣赏广济桥,并作诗两首,其一便是《登南州奇观,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皆有亭》:海边楼阁海边山,云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奇观揭名浑未是,只消题作小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