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两个字的来历,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中国”这两个字最早的出处。
在考古史上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多国宝级文物其实并不是考古专家发现的,而是普通农民在无意之间发现的。在1963年的6月,在宝鸡市的贾村镇,有一个叫陈堆的农民偶然之间发现了一个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在他家房子后面的土崖上发现的,刚出土的时候青铜器上面满是锈蚀,看起来和废品没什么两样。
现在的人们都明白青铜器的价值,都知道青铜器十分的珍贵,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可是在数十年前,普通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不是很高,也不知道青铜器的珍贵之处。所以,陈堆也只认为这个东西没什么价值。第二年陈堆搬家的时候,就把这件青铜器交给了朋友陈湖。可是陈湖也不知道这件青铜器的价值,后来更是因为青铜器放在家里占地方,最后当作破烂卖给了废品收购站,而且只换了30斤玉米。
在那个时候,青铜器被发现的还非常少,宝鸡市作为青铜器出土较多的地方,当时的宝鸡博物馆都还没有一件青铜器藏品。很多珍贵文物都是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现的,这件青铜器也不例外。在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了这件青铜器,凭自己的经验断定这是一件重要文物,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宝鸡市博物馆的时任馆长吴增昆。
吴馆长接到消息后,马上安排文物专家王永光去现场查看。王永光赶到现场后,认定这件青铜器是一件珍贵文物,最后以30块的价格赎回青铜器。回到博物馆后,专家们对青铜器进行了鉴定,因为青铜器上面雕刻着饕餮的形象,所以被命名为“饕餮铜尊”。此时,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不知道自己发现的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珍贵文物。
在1975年,宝鸡博物馆把“饕餮铜尊”送到国家文物局,作为赴日展览的国宝之一。著名文物专家马承源先生在观看铜尊后发现了蹊跷,在清理掉铜尊表面的锈蚀和泥土之后,在铜尊的底部发现了122字的铭文。通过对铭文的解读,得知这件青铜器是一个叫何的人铸造的,所以“饕餮铜尊”最后被重新命名为“何尊”,成为名副其实的镇国之宝。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何尊”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青铜器,就算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是它究竟有何德何能,能被称为镇国之宝?可以说,把“何尊”作为镇国之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文物专家们在“何尊”上的铭文中发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国”两个字的记载,代表着早在西周早期中国的称呼就已经确立了。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何尊”作为镇国之宝是名副其实的。
在1988年,宝鸡市博物馆新馆建成,邀请著名文物专家马承源来馆参观。当参观到“何尊”的时候,解说员说“何尊”乃是宝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马承源先生立刻更正道:“它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更应该称为镇国之宝”。虽然在文物界,并没有关于镇国之宝的正式称呼,但是很多文物专家都认为“何尊”是镇国之宝,代表着中国这个称呼的确立。
在1980年,马承源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筹备“伟大的中国青铜器”赴美展览,“何尊”就做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成为主要参展文物。为了保证“何尊”的安全,美方必须支付3亿元的保证金,才能允许“何尊”赴美展览。现在因为“何尊”实在过于珍贵,为了保护文物,国家已经不允许“何尊”出境展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