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9阅读
  • 1回复

[猎奇]22年 你真的了解澳门吗?[3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5
金币
37330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54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7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12-21) —
澳门,你能说出它的什么?
大三巴、殖民地、赌场、七子之歌、葡式蛋挞,还有吗?

△ 绝大多数人对澳门的认识,都从大三巴开始。图/ @“陈显耀”
这个小城,陆地面积只有32.9平方公里,约等于0.8个上海浦东机场,或者1个广州大学城。
但在这里,你可以见到16世纪的庙宇、17世纪的教堂,可以走进18世纪的民宅,吃到19世纪的美食,深入20世纪留存的市场,亲临21世纪最新潮的秀。


△ 上:中式建筑莲峰庙;下:旧西洋坟场。图/ @“陈显耀”
深入这样高密度的城市中,你可以在1200多条几乎不重样的街道里,探寻22栋世界文化遗产建筑,或者偶遇100多座不同名字的土地庙。
澳门,经历了400多年的颠沛流离。
今天,澳门回归22周年。
就在刚刚,澳门特区政府在金莲花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澳门回归22周年。内地奥运健儿访澳代表团参加升旗仪式。
今天,让我们再讲一次关于这座小城的故事。
01
澳门从哪来?
在珠江入海口的沙地,五六千年之前,先民就在此捕鱼为生。
南宋时,此地归香山县管辖,明代时,这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蚝镜”,因为这里盛产蚝,内壳明亮如镜。
南北有两山对峙,就好像澳(港口)之门,“蚝镜”逐渐变成了“澳门”。

那时澳门很小,小到只有2.078平方公里。北面一条沙堤,与内陆相连,叫做莲花径。
人们沿海定居,捕海产为生,出海谋生,都会祈求妈祖庇佑。
坐落在海边的妈阁庙,不知庇佑了多少代的澳门渔民,也见证了澳门从南海小渔村登上世界大舞台。

△ 妈阁庙。图/ @“陈显耀”
16世纪的一天,妈阁庙附近,东方西方在此相遇了。
此时,西方大陆早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1553年,一路向东的葡萄牙人来了。
他们借晾晒货物为由,强行上岛暂住,并逐渐定居。
10年后,已经有近千名葡萄牙人在澳门常住,他们内部自治,并每年向政府交地租。
自此,葡萄牙人开始和中国分治澳门,长达300多年。
直到晚清,葡萄牙趁火打劫,殖民了澳门。
当葡萄牙人登陆时,当地人告知此地名为妈阁,葡人就叫起了Amaquam(阿妈港)或Amacuao(阿妈澳),后来演变成了Macau。

△ 妈阁庙前这块洋船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上面绘着一艘彩色古代帆船,旗上写着“利涉大川”,即一帆风顺。图/ @“陈显耀”
在后来的百年间,澳门成为中国海外航道的中心,丝绸从这里销往印度、菲律宾、日本,甚至欧洲、拉美。
占领此地的葡萄牙人,遇上了古老而包容的东方文明,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碰撞和融合,即 将开始。
02
融合之城
定居的葡萄牙人,开始“改造”这个渔村。
用木棚和砖石,在山丘高地建设教堂,一座座座教堂逐渐成型。
巴洛克式的玫瑰圣母堂,鹅黄色外墙,庄严但不失温和;

△ 正在外墙翻修的玫瑰圣母堂,手脚架用的是澳门“非遗”项目竹棚技艺。图/ @“陈显耀”
供奉婚姻主保的花王堂,时常举办婚礼,从而花海一片;

△ 花王堂前的十字架立于1638年,那时还是明朝。图/ 公众号@“那一座城”
要远航的葡萄牙人,自然也要祈求一帆风顺,搭建木制小教堂,供奉赐予风信神,于是有了风顺堂。

△ 左边是圣若瑟修院,右边是风顺堂。图/ @“陈显耀”
以教堂为中心,住宅、医院和其它公共设施环绕,形成一个个堂区。各项事务由堂区负责管理,约等于现在的行政区。
教堂前多设有“前地”,作为堂区宗教和公共活动的空间。
道路沿着山坡,从教堂向四周延伸,歪歪扭扭,逐渐成片。

△ 大炮台、圣保禄教堂和周边的历史城区,以及河对岸的珠海湾仔。图/ @“陈显耀”
尤其是一条“直街”,串起所有重要的宗教和公共建筑,这条直街就是葡人社区的生长根基。
道路狭窄,坡道众多,用途混杂,奠定了如今澳门老城的格局。当然,这条“直街”也不可能是直的。

△ 澳门最早只有一条街,因此有了“广州府,香港地,澳门街”的说法。直街不直,反而是这条1921修的新马路隔断了原来弯弯曲曲的直街。图/ @“陈显耀”
教堂总和炮台相依为伴,在遥远而陌生的东方,教堂提供精神力量,炮台提供现实保护。

△ 圣保禄大教堂遗址和大炮台,是区域的制高点和中心。图/ @“陈显耀”
正当炮台在拆拆建建,澳门半岛中央的柿山上,一场浩大的工程开始了——圣保禄山建筑群。
这一系列建筑中,最著名的就是圣保禄大教堂。
这座宏伟的教堂,是亚洲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仅仅一个前壁,在300年前就花费了3万两白银。

△ 圣保禄教堂先后遭遇三次大火,最终只留了前壁和前面的花岗岩阶梯。图/ @“陈显耀”
圣保禄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意大利设计师设计,来自中国、日本的工匠,将象征各自国家的牡丹和菊花融入前壁的石刻。

△ 圣母踏龙头石雕,旁边还有汉字。图/ @“陈显耀”
教堂旁建起了圣加扎西医院,西医、西药开始传入中国,“种牛痘”的技术从这里传向内地,医治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
这一场造城运动,持续了近一百年。
到17世纪30年代,城墙基本完成,宣告澳门成为了防守严密的海滨城市。

△ 大三巴后的一段曾经的夯土城墙遗址。图/ 公众号@“那一座城”
但这座城市的融合,还远远没有结束: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来凑热闹,建起了基督教坟场。

△ 基督教坟场,也叫马礼逊坟场。图/ @“陈显耀”
本地华人以家族聚居,郑观应的岭南民宅郑家大屋,却有着西式石膏天花。

△ 图/ @“陈显耀”
而东望洋山竖起的灯塔,更突显澳门在全球的坐标定位。

△ 东望洋灯塔。
城墙外却还是东方的世界,有华人居住地和大片农田,妈阁庙依旧香火不断。
这22栋建筑,通过8块前地和多条道路相连,400多年的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澳门老城。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现代灯塔、最古老的西式炮台、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有中式庙宇,和中西合璧的私人大宅。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大三巴和背后的哪吒庙,两种信仰就这么和谐共生。图/ @“陈显耀”
世遗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是中西方交流最早且持续沟通的见证。
而这场持续了数百年的融合,让澳门成了最适合闲逛的城市。
03
每天不走10000步
别说来过澳门
很多人对澳门第一眼的感觉,就像进了幼儿园。
葡萄牙人沿用了他们海滨城市的风格,把房屋涂成鲜明的红、绿、黄、蓝色,用白色勾边。

△ 图/ @“陈显耀”
这些浓郁的葡萄牙风格色彩,成了澳门生活的底色。
西式教堂,多用花岗岩本色,或者鲜艳的黄色、米黄色。
中式庙宇里的黄色金字塔式盘香,在赤柱黑梁的“神界”空间中,呈现出本土悠远的历史神话意境。

△ 图/ 公众号@“那一座城”
久而久之,甚至在当地人心中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暗示:
粉红的建筑,意味着官方的、正统的;

△ 图/ @“陈显耀”
黄白相间的街道,让人联想到天主教或者土生葡人社群;

△ 葡萄牙驻澳门领事馆。图/ @“陈显耀”
漆了红黑色彩的木栅栏,联想到中式传统庙宇;

△ 大三巴后的哪吒庙。图/@ “那一座城”
粉绿色的墙身,则传达出闲适宁静的感觉。

△ 世遗建筑岗顶剧院。图/ @“陈显耀”
澳门太适合闲逛了。
留意脚下,这些10-20厘米一块的碎花岗岩石,铺就了经典的葡式石仔路。
在街道中央,工匠挑选出长方形石块,头尾相接排列出一行中轴直线。

△ 如今仅剩虔信街、兵营斜巷等两三条保留完好的石仔路。图/“陈显耀”
这一条条灰白色的石线,为教徒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构成了澳门四百年的生活空间,连接着日益频繁的不同肤色民族的往来。

△ 家辣堂街。图/ @“陈显耀”
在前地广场多是铺设海浪纹,黑白相间。

△ 议事亭前地最有名的波浪纹。图/@“陈显耀”
会根据这条路的功能,设计不同的图案。
哪怕在陆地上,也离不开大海的浪漫。

△ 海洋元素的石仔路,以前多是海边,铜钱图案的则是曾经的商业街。图/@“陈显耀”
澳门的趣味,绝不只是极尽奢华,更在于街角小巷。
议事亭前地的中间是一个喷泉,喷泉对面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市政署大楼。

△ 2019年,原民政总署更名为市政署。图/@“陈显耀”
在广场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建于1569年巴洛克风格的仁慈堂,和1587年的玫瑰圣母堂。

△ 仁慈堂。图/公众号@“那一座城”
沿着新马路继续走,道路两边分布着药房、珠宝金行、银行、传统的中国式当铺。
穿过营地大街,转进炉石塘巷,可以看到澳门最古老的佛笑楼西餐厅。
在佛笑楼左转,进入有红色建筑和百叶窗的福隆新街,从福隆新街前往内港,沿途又布满澳门土特产店。

△ 曾经的“红灯区”福隆新街。图/ @“陈显耀”
走上这半个小时,你穿越了城市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娱乐中心,有市场、庙宇、教堂、住宅、旅游区……
甚至在西洋坟场里,看小教堂,看各式精美的墓碑和雕像,就能逛上两三个小时。

△ 西洋坟场里的中式墓碑。图/@“ 陈显耀”
抬头,街头的路牌也能不断给你惊喜。
白底瓷砖,蓝色线框。摩尔人曾占领葡萄牙,带去了阿拉伯风格的彩绘瓷砖,又被葡萄牙人带来了澳门。

△ 大庙脚巷的街头瓷砖画。图/ @“陈显耀”
就连这些“乱七八糟”的路名,也是澳门所独有。
有些简单粗暴,肥胖围、咸虾巷、烂鬼楼巷,鱼鳞巷的隔壁就是鱼鳃巷……
还有粤语音译葡文的街名,沙嘉都喇贾罢丽街、士多纽拜斯大马路、爹美刁斯拿地大马路……

△ 图/ @“陈显耀”
大三巴边,一条斜坡向上、通往圣堂的路,本来的葡文名Travessa da Paixao,译成英语是Travel of Passion。
不知何时起,这里的中文路名成了恋爱巷。
只是原来葡文路名在宗教中特指“耶稣受难之路”,象征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上山最终受难的过程。
澳门就是有这种魔力,把一个宗教故事,变成了冒着粉红泡泡的网红打卡点。

小小澳门却有1200多条街道,承载着丰富多变的景观。在澳门闲逛,请牢记十六字真言:
不要放过犄角旮旯,时刻记得左顾右盼。
1条评分金币+35
wowoni 金币 +35 - 2021-12-2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7377
金币
424
道行
12573
原创
909
奖券
1395
斑龄
0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64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12-21
很有历史味道的典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