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318653
-
- 注册时间2007-11-10
- 最后登录2023-03-01
- 在线时间5047小时
-
- 发帖4975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金币104983
- 道行1736
- 原创6
- 奖券1120
- 斑龄51
- 道券557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318653
- 发帖
- 49750
- 金币
- 104983
- 道行
- 1736
- 原创
- 6
- 奖券
- 1120
- 斑龄
- 51
- 道券
- 557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50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10
最后登录: 2023-03-01
|
—
本帖被 砂锅吊子 执行加亮操作(2021-07-23)
—
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项目。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呈正相关,即检测指标越高,心血管病发生率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呈负相关,即检测指标越低,心血管病发生率越高。在这些检测指标中,我们重点是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这四个指标。根据这四个指标,我们将血脂异常分为四类:(1)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或/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2)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TG)升高;(3)混合型高脂血症:胆固醇(TC/LDL-C)和甘油三酯(TG)都升高;(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血管的“清道夫”,它的作用是“逆转运”,将胆固醇从血管壁运走,阻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因此它是一个“好胆固醇”。HDL-C<1.0mmol/L,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将血脂水平分为6个层次:正常值、合适水平、理想水平、边缘升高、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见下图(可点击放大看分层标准):对于没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来说,血脂指标应该控制在“合适水平”以下,如果能控制在“理想水平”以下就更好了。对于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的患者,血脂指标应控制在“理想水平”以下。如果已经患有冠心病,或患过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患者,则要控制在更低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在1.8mmol/L以下。如何知晓自己的血脂指标是否异常?当然是定期筛查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对筛查频次建议如下:普通人群20~40岁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一次血脂。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及其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高危人群有: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烟者;②有早发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男性一级亲属55岁,女性一级亲属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③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④皮肤或肌腱黄色瘤,或跟腱增厚者。那么,如何将血脂控制在合适/理想水平呢?处方1:调整生活方式。少吃:①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加工糕点、人造黄油、烤炸食品(高温可使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反式脂肪酸)等;②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如牛油、猪油(包括肥肉)、椰子油、棕榈油等;③适当少吃碳水化合物,因为碳水化合物可以在体内转换为甘油三酯;④胆固醇高者适当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脑和内脏、蛋黄、墨鱼、蟹黄、鱼籽等。(胆固醇20~30%来自饮食,70~80%来自肝脏合成,因此饮食不是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一天一个蛋黄没有问题。对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新版健康饮食建议和我国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均未作限制。)多吃: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鱼油、橄榄油、菜籽油、豆油、玉米胚芽油,以及鱼虾、坚果、芝麻、豆类等;②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③含花青素较高的食物,如黑枸杞、蓝莓、紫薯、茄子等;④降脂六宝:香菇、木耳、海带、山楂、大蒜、绿茶。运动: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健身舞、打球等。控体重、控腰围:将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腰围女性控制在80cm以内、男性85cm以内。~肥胖、超重的患者,减肥非常非常重要呢!处方2: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后3~6个月血脂仍未下降时,应及时到心血管科就诊,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吸烟、肥胖的患者,更应及时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