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6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网络文艺发展态势观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560
金币
20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54
斑龄
191
道券
1012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2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4-12-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6-12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4-02-22) —
          在数字化、技术化与产业化的背景下,网络文艺着力塑造数字文化生活新形态,以“文化破圈”“产业融合”和“价值融入”等方式,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参与核心价值的建构,拓展了网络文艺的功能,成为引领文化时尚、促进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体现出文化融合的积极走向,处于“快跑”的阶段。同时网络文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性的瓶颈问题,亟待科学应对,确保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破圈”寻求受众人群最大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网络文艺领域频频涌现“破圈”热点:网络小说《赘婿》的影视化,以“喜剧+甜宠”的类型重构,引发不同意见的争论;2021年央视网络春晚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老年合唱团的一曲《少年》,以网感文化的方式实现代际与价值观之间的融合;2020年哔哩哔哩网站跨年晚会将青年亚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创新,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化事件;一些网络综艺节目将小众艺术赋能网感,力求实现受众的“破圈”,成为文化综艺新潮流……“破圈”作为当下网络文艺的关键词,既显示出网络文艺已然成为不同文化进行相互交融创新重要载体的新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融合的新问题。

  从网络文艺生产与传播的内在机制而言,随着网民数量不断增长,各类网络文艺网站平台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如何巩固存量用户,吸引增量人群,在以流量作为主要经济指标的网络数字经济领域,就成为资本逻辑下网站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网络文艺的创作者和生产者,往往通过挖掘新题材、开发新类型的方式来开辟新空间,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小众艺术等圈层文化的内容转化,力图吸引特定圈层用户,并以其创意和传播的效应试图进行“破圈”,以达到受众人群最大化,这是网络文艺谋求“破圈”的内在动力。

  而在更深层面上,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民结构的变化、媒介技术的下沉以及数字生活的不断深入,网民数字化生活体验的表达需求,多元化文化资源融合碰撞,都内在地推动着网络文艺“破圈”融合的冲动。某网络综艺节目通过以“万物皆可说唱”重新定义说唱,让声音来自身边的生活,表达对职场环境、女性地位、世界和平等主题的关注,让说唱者承担社会关怀,打开说唱音乐走向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打破人们对说唱综艺的刻板印象,以一批充满现实关怀的说唱音乐作品使说唱艺术真正迈向大众视野。

  传统艺术也不断借助网络文艺的网感风格和传播策略,进行反向的融入与突围。有的网络综艺节目以“极限挑战”的游戏模式,以戏剧人生活与作品为中心,将艺术性命题的探讨、戏剧人对戏剧的热爱与艰辛生活,以及戏剧作品的动人力量共同呈现,实现专业性、人文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跨界” 激活各种资源,拓宽产业属性

  网络文艺不断拓展行业边界,强化生活服务功能,多维度与影视、旅游、文博、科技、教育、体育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最大程度推进文艺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效应。

  有的网络文艺节目探索通过线下实景沉浸式场景的创设与运营,创新综艺节目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有的以短视频为载体,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发布“挑战”互动内容,创新博物馆文物传播的方式。有的多维度多层次开发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筹集资金。网络文艺还通过乡村生活方式的文旅打造,借助网红打卡和直播等方式,成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城市形象推广的重要平台。

  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为主要形态的网络文艺,已成为促进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推动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形态。

  网络文艺以IP化运营、创意赋能、整合传播等方式,带动数字文化多元形态的发展,推动城乡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整合提质,带动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发展中,网络文艺日益发挥着创意力、传播力与引领力作用,不仅带来自身内容形态的创新发展,而且建构起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成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引擎。

“靠拢” 关注火热现实生活,借力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数字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公众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部分,人们逐渐形成通过智能屏幕在线阅听与互动的习惯。网络文艺的受众也开始摆脱既往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情况,覆盖更广泛的社会大众。为适应受众结构的变化和国家对网络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网络文艺也越来越注重创作传播现实题材。以生活体验类真人秀为主体的网络综艺,以扎根时代生活、关注现实生活为导向,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家庭、婚姻、情感、职场、心理、教育、公益等社会话题。

  网络文艺以其融合媒介与产业融合的独特优势,与用户互动、粉丝营造的传播优势,以及基于数据、读懂用户的技术优势,成为推进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创意、传播和科技的赋能下,网络文艺日益成为引领青年群体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网络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价值的“传感器”。

  有的网络小说再现魏晋名士风度,彰显了古代士人的风采气节。一些网络电视剧或通过礼仪、服饰和画面构图的审美风格,或重造盛世长安的历史画卷与文化气象,或展现宋代的诗乐文化和日常生活礼节,或展现非遗之美,传递传统文化的精气神。部分优秀文博类节目谋求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价值观、创意文化、青年文化的融合,多维度挖掘文物故事内涵,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实现国宝精神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融合路径。网络文艺贴合年轻受众的需求,借助网络传媒的互动性,大数据对用户行为的洞悉,以及高科技的沉浸效果,表现传统文化的动人魅力,立体化再现历史故事。

“定力” 深挖文化价值,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网络作为重要的观看载体,网络文艺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的重要阵地,日益占据老百姓日常精神文化消费的中心。可以说,当下中国网络文艺,是移动媒介、互动技术与高速带宽等相互作用带来的新的文艺现象,为9亿多网民共建共享,展现了资本、创意、技术与产业共同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逻辑。

  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警惕网络文艺对社会文化和价值领域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比如说,在网络文艺突围过程中,要注意并非所有的亚文化都适合“破圈”。在互联网技术与用户不断下沉的趋势下,来自各地域、各圈层的文化参与者日益复杂,各种亚文化鱼龙混杂。网络文艺的生产创作者、传播平台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注重文化生态的多元平衡,筑牢文化底线意识,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推进跨界融合发展时,网络文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原则的建立与坚守至关重要。跨界融合、产业联动释放网络文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促进网络文艺形态创新和业态创新。但是也存在商业化过浓、广告无处不在的情况,削弱网络文艺的艺术完整性,损害用户的体验。

  在推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网络文艺自身的艺术完整性与审美性,区分传播效应与直接营销,避免将综艺节目变成营销节目,平衡好娱乐性、审美性与文化性之间的关系。尤其需要保持文化定力和价值定力,深层次地进行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挖掘,推进网络文艺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融合,而不仅仅是作为噱头、门面和谈资。

  此外,还要注意技术机制所带来的审美代沟与信息茧房可能导致的文化割裂。辩证地看,网络文艺的发展,是不断走向融合又不断趋于分化的过程。既要看到网络文艺正在逐渐成为重要文化平台,各种类型的文化和价值观经由产业、政策与用户相互作用走向文化融合的趋势,也需要特别注意网络文艺自身基于用户选择与技术算法所带来的文化分化及其审美代沟的另一面相。

  以兴趣为基点所建立的网络社区,是网络文艺文化形态的重要特征,并形成“圈地自萌”的文化形象。这种圈层化往往通过特定流行文化资源的挪用与创造,建立起次元文化壁的方式来实现,不仅在不同代际带来审美代沟,也可能在城乡青年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立起新的文化鸿沟。同时,以智能算法和用户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容分发推荐机制,不断迎合和满足用户对某种类型内容的需求,导致其对某种类型内容的过度关注,而屏蔽对其他内容的触及,带来自我封闭的信息茧房。这种种后果无形之中带来当代文化的割裂,影响审美共同体的建立。

  因此,需要通过对话与沟通,规范算法技术的应用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推动网络文艺平台成为更大层面上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公共文化建构的力量,使网络文艺从更深层面促成文化共识与价值共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