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5阅读
  • 1回复

[猎奇]未解之谜......秦始皇陵墓地宫之谜[2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658
金币
9701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21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28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09-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5-05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1-05-06) —


秦始皇陵水银之谜破解 秦始皇陵为何有这么多水银





秦始皇陵水银之谜破解 ,秦始皇陵为何有这么多水银。近期很多朋友都在关注秦始皇陵水银女尸之谜,但是有几个人会想到秦始皇陵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女尸?这些女尸到底代表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无人问津的未解之谜......吧。


  
  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
  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吗?
  
  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秦始皇为了能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
  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这么多的水银从哪里来
  按照地理位置推想,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应该不止一个渠道,其中距离最近的一条线索,来自于陕西南部的旬阳。
  
  旬阳,这座城市非同一般。因为汉江和旬河正好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所以旬阳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太极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旬阳县神奇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它是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


  就在旬阳县公馆镇附近的矿山上,考古学家找到了大量的古矿洞,大小有一百多个,最深的有几百米,最浅的十几米,形状最大的地方空间很大,小的则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去。
  
  老矿洞的存在证明了旬阳县开采汞矿的久远历史,在旬阳县博物馆秦汉史展厅里,出土的文物又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古代,水银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制造鎏金青铜器,而这些战国时期的文物无疑证明了早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水银了。同时,馆里众多的文物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阳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镇了。
  到了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旬阳正处在秦、楚两国的交界地带,虽说位于山区,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不过险要的地理形势、便利的水路运输又让这里成为了秦、楚两国必争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楚国,终于占领了著名的旬阳,也占有了水银的蕴藏地。于是今天人们可以遥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就是在这宽阔的汉江水面上,为众多的船只挂起了风帆,装载着大量的汞矿石浩浩荡荡地从旬阳驶向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地宫之谜:不能挖的八大理由





  秦始皇地宫,可谓千百年以来中国的一个秘密,一个神秘而壮阔的墓地,凝结了中国千年来的智慧,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四、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别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大56.25平方公里,已进行过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陵园中心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区的三分之一。在陵园内现已发现的五百多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上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历了两代人,老考古队员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对此,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这话靠谱,说的是实情。

五、保护技术不行  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可见,即便不说拙文上篇前面讲到的四个难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随便动用哪一条,也都是挖与不挖两说的。六、发掘能力够不够与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仅存在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的难题,其实还有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的风险?更有我们现在具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担忧?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纳税人能答应么?公民能干么?

七、投资多大?  中国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也不差钱了,但投资立项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缺口太大,后续不足,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更难以维系。当今,国内平地起建一个省级博物馆,不包括土地和搬迁,按现行的馆舍造价至少也得上亿元,这还是被人笑话的低廉价格,造价3亿的现在早已不再稀奇。前两年的一个实例是苏州博物馆,请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面积只相当于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高达3.39亿元。前不久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说,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计划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举国哗然。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这恐怕不是拙文能预算的了。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记得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那还干了十多年,只抢救出淹没区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秦陵考古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也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都不好说。加上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规模和相关间接配人员,简直是堪比“大会战”了。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两项,也够承受。现在已经规划在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也是国家重点工程,投资5 亿多元,占地规模56.25平方公里范围,相当于七、八十个故宫,这几乎是一个城市的规模了。三峡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庆直辖市,秦陵动工的结果会不会出个西安或咸阳直辖市呢?所以,我们实在得佩服秦始皇,当年有70万人参与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们是如何调度和协调修陵大军的呢。

八、世界相关组织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不是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经过我们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无比,规矩其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为保护文物耽搁国家头号工程建设,哪位执政者能有担当此责的勇气和远瞩?当年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派人参加进来,有的国家元首都到中国来说情。还好我们中国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则外国人掺和进来,强调科学发掘,弄个手铲竹签慢慢干,连个草刺儿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剪彩可就两说了。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这恐怕是不少人尚没有想到的。
  说七道八,归根结底,我们这一代是把像秦陵这样的地下文物都挖完?还是留给各方面能力都超过我们的子孙去挖?这是感性和理性的较量,是本位与全局的抗衡,是业绩与政绩的对决,是愧对祖先还是告慰祖先,是怀着对祖先的敬畏之心,尽我们的文化孝道——保护好难道不是政绩?留给子孙难道不是发展?  可见,秦陵面临的实质性危机,其实不仅是游客在墙上刻画名字,不仅是攀爬梁柱拍张靓照,也不仅是盗墓人觊觎的贼心之类,还不仅是地震、渗水、风化、霉菌等自然破坏的原因,而是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智能最大化,总是对自己能力的时代局限性缺乏清醒的自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挖不挖秦陵,透射出我们考虑问题的缺陷和认识自己的困局。换言之,如果我们的考古学家没有能力适应人类认识的进程,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为现代做不出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的成果,我们的技术再好,哪怕世界一流,我看也还是留待子孙不挖的好。这如同当今西方常说的那样:“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 children”——为了我们的孩子和孙辈。



秦始皇陵活人俑之谜,兵马俑竟是活人俑做成的?


  秦始皇陵,是埋葬“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陵墓中不光有千军万马的兵马俑,也安置了剧毒水银,谨防被盗墓,有关秦始皇陵的传说自古就不断流传,有人传言称,秦始皇陵内兵马俑竟全是活人俑变成的!这是真的么?

  要解这秦始皇活人俑之谜,我们要先从“殉葬”来说起,通过《史记·秦本纪》中所述,殉葬源于我国上古奴隶制社会,一开始用活人殉葬,周朝以后推行“仁政”,对殡葬制度实行了改革,“人殉”得以废除,奴隶主死后改用土偶和草人殉葬,“俑殉”取代了“人殉”,以俑殉葬应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为推动社会进步、惠及于民的好政策,却被早于秦始皇460多年的秦武公彻底“改革”掉了。所以秦始皇并不是死后用活人和土俑陪葬的独家发明创造者。
  第一位用活人殉葬的君主  《秦本纪》记载:“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卒,葬雍平阳。是第一位实行活人殉葬的君主。而且一下便杀了六十六人”!  他的子孙将此传统作了继承和发扬。“三十九年(前621),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秦缪公是个为祖宗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君主,他在位39年广开言路、功城掠地,使秦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避了千里疆土,称霸于西戎地区,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秦缪公还是位极为仁义的君王,有一次缪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法办。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人。
  活人殉葬成为帝王陪葬盛行仪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义君王,其死后却用了177人陪葬,陪葬的人中还有深受秦国人民敬重的三位良臣。“人殉”的实行毁了缪公的一世英明。  其后各诸侯国的君王包括秦,大多采用了土偶陪葬,但仍然遭到士大夫的反对,孔子曾担心,即使以土偶殉葬也会助长以人殉葬的风气,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言下之意用俑殉葬都应该废除。  在缪公400多年后的秦始皇为了统一版图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征战,一场战役少则数日,多则数年,每次战争都杀人无数,最少六千人,多则数万数十万人,秦赵长平之战,活埋降卒四十万。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地震甚至彗星不断出现,可见始皇帝残暴之一斑。暴虐的始皇帝在自己死后的殉葬上却实行了“仁政”,制作了大量的兵马俑作为殉葬品,然而秦二世胡亥竟残忍的为他执行了活人殉葬。
胡亥才是活人殉葬幕后指使?  胡亥秉承了其先祖的遗训,将先帝后宫没有留下后代的嫔妃以及制造陵墓的工匠数十万人全部作了活人陪葬。“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据有关报道,最近在西安南郊疑为秦始皇祖母的墓葬中发现了“天子驾六”,但没有发现活人陪葬的迹象。这也是秦始皇实行“仁政”的一大有力证据!  但是要想解开秦始皇陵活人殉葬之谜,就要等到我们的考古学家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刻,我们才得以知道,胡亥嫁祸秦始皇,用了多少人作为陪葬。我们也可以结束“秦始皇陵内活人俑的猜想”,还这位“千古一帝”一个公道!

解密秦始皇十二金人下落 难道在皇陵里?



  关于秦始皇十二金人的事迹,可谓是耳熟能详。《过秦论》中有记载,《史记》中也有记载,诉说着千古一帝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故事。然则浩瀚千年,金人已渺渺其踪,不知其下落,悲夫痛哉!  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向南攻齐。齐国土崩瓦解,这样,中国历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灭六国以后,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重千石的铜人,立于咸阳。
  这十二个大铜人,屹立于秦都咸阳阿房殿前,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以为盎人十二,立于宫门”。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个大铜人就重达四十五万公斤。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如此巨大的铜人?围绕这个问题,存在这几种主要说法。
  有人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应该说,秦始皇收兵器造铜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铸造铜人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秦始皇相当迷信,曾封泰山,禅梁父,访神州,求仙人,轻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寻长生之药。《汉书·五行志》也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有疑点,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铜料作为铸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 一部分学者还认为认为,秦始皇销毁兵器、铸造铜人,是表明今后不再将铜兵器作为主要作战武器。但是,这种说法同样就有疑点,那就是虽然铁制兵器始于秦始皇之前,但到汉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便决然把青铜武器废除不用,使百万军队全部换上铁制武器,以当时的制铁水平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秦始皇这一举措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二是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实际上,秦统一后,曾采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缴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秦始皇铸铜人只是做得更为彻底,把民间的兵器也收缴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不封国置王,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把“收天下兵”与“求其宁息”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图是为了太平无事。他宣布“大酮”,举国同庆这一伟大胜利,表现出好大喜功的情绪,而铜人、钟鐻也是象征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辞,也都是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之语。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目前,关于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这种说法始于元明时期,证据并不充分。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和苻坚的手上。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也就是董卓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 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多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那就是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十二金人究竟流落在哪里?是否已经被毁?这始终是萦绕在考古学家心中的一个大问题,愿早日揭开其中的谜团。
1条评分金币+35
wowoni 金币 +35 - 2021-05-0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smen
京师四门提督神爷

UID: 309051

精华: 39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384574
金币
491
道行
12531
原创
906
奖券
1327
斑龄
0
道券
1236
获奖
0
座驾
C200L
设备
 摄影级
高级认证
在线时间: 2563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7
最后登录: 2024-09-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5-06
钱全干这个了 亡秦者 秦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