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智能又称为类脑计算,是受大脑神经运行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启发,以计算建模为手段,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类脑智能具备信息处理机制上类脑、认知行为表现上类人、智能水平上达到或超越人的特点。2018年8月,Gartner公司发布2018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公布了5大新兴技术趋势,其中类脑智能、神经芯片硬件和脑机接口被作为重要技术趋势。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谋划一批未来产业。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国家面向未来特别是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提前布局并积极培育发展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重点是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先导示范区,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
未来产业将帮助中国不断突破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拓展新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是“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
类脑智能想象空间巨大
3月5日下午,南京脑与类脑产业(未来脑园)计划启动暨南京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长江之舟举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院长程和平在对脑机接口技术的重要性进行说明时称,“脑机接口技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研究,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解决方案。”他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和手机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脑机融合的时代,因此要更加关注研究项目产业化落地的实现,以创新中心为载体进行政企研医教融合,推动世界一流的脑机研究、工程和产业孵化基地的建设。
据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存在两大技术路径,一条是以模型学习驱动的数据智能,另外一条是以认知仿生驱动的类脑智能。前者即我们通常所指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已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各大领域;后者作为全新的技术才刚刚开始,具备巨大的想象空间。
新氦类脑智能平台总经理江伟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聪明的算法模型固然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但要进一步发展以执行更复杂任务,将不可避免面临高功耗、低效率所带来的成本瓶颈。模仿人类神经系统工作原理,开发出快速、可靠、低耗的运算技术,是类脑智能的研发方向。
中国类脑领域机遇挑战并存
包括类脑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对人工智能(含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前谋划颠覆性、变革性产业发展。我国类脑研发进展如何?
3月22日上午,北京市脑科学中心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宣布成立。当天,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4月10日上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作为法人单位承担建设的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在北京怀柔举行开工仪式。平台总投资3.6亿元,总建筑面积2999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类脑认知功能模拟、脑连接图谱技术、脑智调控研究、类脑智能体验证4个平台。
专家透露,在类脑技术研发上,中国比肩西方,甚至走在了前列。例如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团队发布“天机”芯片,2019年8月登上《自然》(Nature)封面,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这款芯片包含了大约4万神经元和1000万突触,被搭载在自动行驶自行车上,能够实现目标探测和追踪、语音识别、避障、平衡控制、自主决策等多项功能。
不过,中科院专家也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支撑类脑智能的前沿研究,以及软硬件结合的类脑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原创与研发能力方面差距甚大。迫切需要按照“顶天立地”的原则,一方面抓两个学科(脑科学、类脑研究)的融合,产生原始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迎头赶上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