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里
因为它既有老街市的独特韵味
又在城市的一隅
安闲自得
//////
01
=藏在漳州的老街市=
柑仔市南与新马路连接,北与人市路、新行街交汇。“文革”期间为红鹰路,民国时期及清代为新路巷。
柑仔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很多漳州人提到这里,或许都能说上一段故事。
有人说这里还留有很多老建筑和老行当,有人说这里藏着吃过就难忘的炒米粉和锅边糊,还有人说这里有个老中医很厉害…
不管漳州人口耳相传中的柑仔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也一直在这里,保有一份不同于漳州其他老街的独特风情。
柑仔市周边街道几经拆迁改造,早已变了模样。但柑仔市似乎和外界的嘈杂隔绝,被时间定格在了zui原始和质朴的样子。
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zui常见的庙大概就是土地庙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附龙庙占地40多㎡,是漳州zui早从九龙岭福德正神庙分香火的庙宇,香火鼎盛。
曾经因为生产漳绒、漳缎而盛极一时的漳州丝纱厂也位于这里,仿佛年迈的老者,静静在原处看着人来人往,时光变迁。
//
有的人家在春节时候张贴在门上的对联依然火红,路过时偶然望见,温馨而又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整条街虽然不算长,但越往里走就越让人感觉时间仿佛在这里停驻。
老大爷安逸自得地躺在理发椅上享受采耳,小店的商贩们不紧不慢地整理着货架上的货物,观赏鱼店的老板耐心地给每个鱼缸里的小鱼喂食…
这条路上的这些人有如这条街市一般,不受过多纷繁琐事叨扰,只管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不慌不忙的生活。
别处少见的老行当在这里依然随处可见。棉被加工(弹棉花)、换锁配锁、甚至汽修,每家老铺子,每个老手艺人,似乎都替时间记载着老漳州昔日的光景。
小路尽头的服装批发店也不缺人气,时常会有大妈进店逛一逛。时间也就在对衣服的精挑细选,和跟老板的讨价还价中被打发了。
走着走着还会偶遇西洋风格的古宅,每一处设计和建造,都精美得犹如从画里浮现出来的。
墙体上留下的,都是时间走过的痕迹。虽然它如今已成为了危房,但循着墙上的那些浮雕,却也能想象它曾经有多令人惊艳。
宅子里的猫倒也过得自在,时而被过路的人惊扰,不免提防警觉,但很快又扭头专注吃起碗里的吃食。
仰头瞥见,老街区和新街区似乎有着条明显的交界线,大抵每座城市都会有这样稍显尴尬而又微妙的境遇。
后方的钢筋水泥大楼逐渐垒起,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而这里,却依旧是老一代漳州人记忆中的老样子。
02
=这里从来不缺好吃的=
认识一条街市总是需要花时间,爱上它更是如此。
有的人爱这里因着时间沉淀而显现出的厚重感,有的人爱这里的安宁闲适,而有的人则是爱属于这里的味觉记忆。
巷 口 阿 坤 五 香 面
这家五香面在这里开店的时日虽然没有很长,但好多人路过这里都会特地停下来吃上一碗。
炸扁食、腊肠、蒸圆…还有其他各种炸物和配料
咔嚓咔嚓的剪刀声剪切声戛然而止,一份用料丰富的五香面也在手脚利落的阿姨手下完成。
再依次淋上甜酱、花生酱和蒜蓉酱,还未动筷就已经忍不住口水横流。
豆干、蒸圆、五香再加上碱面,在盘里堆起的不止是一座小山,对于吃货们而言,还是满满的幸福感和饱足感。
阿 惠 炒 米 粉
从路边摊到至今开了已有二十多年的阿惠炒米粉,如果你曾经在傍晚时候经过这里,那你或许曾经吃过它们家的炒米粉。
店面虽然不算大,但特地过来吃炒米粉的人也不少。
老板娘为人幽默风趣,边炒粉还边说:“炒粉我比较厉害,炒面的话得让他(老板)来。”
生性热情的她炒完粉后还会张罗着顾客赶紧吃,看看好不好吃,合不合胃口。
一碗炒米粉看似平平无奇,但原料的选用也是丝毫不能马虎的。米粉、面条、碱面,都是纯手工制作,摆放在灶台前,顾客想吃什么就随心选择。
米粉原有的鲜甜在不断的翻炒间释放,米粉的香气伴着锅气升腾,引得多少过路人都不禁为之驻足。
恰到好处的火候和翻炒时间使得米粉根根分明,和白菜、韭菜一起经过爆炒之后,鲜香入味。
炸 物 摊
从走进柑仔市开始,一路上就看到不少炸物摊,新鲜出锅的炸地瓜、炸芋头、炸菜饼…冒着热气,整齐的摞在盘里。
在这物价飞速上涨的年代,虽然再也买不到5毛钱一根的油条,但所幸它还是记忆里那般酥香油润。
走得累了停下来买几个炸物,趁热吃下,很是酥脆,儿时吵着家长买炸物的记忆也因着这一口口的香甜不断被唤醒。
你对柑仔市有什么印象或记忆
或者你还喜欢漳州的哪些街市
在留言区告诉小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