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5阅读
  • 4回复

[红楼梦]从“留得残荷听雨声”论林黛玉的诗心 [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746
金币
359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3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30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0-05-31) —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作者曹雪芹不仅赋予了她“世外仙姝”的神话背景和“抛珠滚玉”的凄婉身世,更以兴象雅洁的笔触塑造出黛玉身上才堪“咏絮”的诗人气质,饱含着作者极大的诗歌美学主张。挖掘黛玉背后诗意化的形象内涵,不仅对黛玉形象的把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解读的一个新高度,更能摆脱世俗化的窠臼和误解,从而深刻认识到她身上被作者歌颂的传统文人风骨和她形象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探寻黛玉的诗心,就必须从她对诗歌主张的褒贬侧重上加以分析,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自然把握到了她背后——作者曹雪芹的诗歌主张。《红楼梦》中最能体现这一方面的情节之一,便是第四十回宝黛等人的一次对话:其时入秋,贾母同众人乘舟宴游大观园。宝玉因不喜池上残荷,欲要拔去,黛玉听闻回复道: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这句轻描淡写的对话在此回刘姥姥的戏谑欢饮中显得平淡清冷,但细思之后又显得醒拔出尘。义山之诗何以让黛玉所厌,而“留得残荷听雨声”何以在这最厌之中令其赞赏,这其中又包含着作者赋予黛玉哪些诗意内涵?想要了解这些,就要先从二人的诗作风格入手才能一探究竟。

义山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字,他的诗歌构思新奇诡谲、风格纤秾艳丽、情辞哀婉迷离、用典精巧遥深,题材上更是开拓出中国传统诗歌中少有的以侧重挖掘心灵世界为主的新格局,其中以爱情诗和无题诗最为显著。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在艺术水平和题材开拓方面的诸多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使得他在中国诗歌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过于新奇诡谲的创作风格也使得他的诗歌落入晦涩、雕凿的诟病之中。对于后世诗歌发展也产生过不良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宋初诗坛以标榜李商隐诗歌风貌的西昆体的盛行。西昆体诗人由于片面追求李诗形式美的倾向,雕润密丽、辞藻柔糜,加之诗人力所不逮,不仅达不到李商隐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反而深化了纤弱浮靡、穿凿绘饰的弊端,使得诗歌创作上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倾向和诗歌影响才引发了黛玉对于李诗的厌恶之情。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体现的是黛玉对孱绵委顿、矫柔雕琢、以辞害意诗风的整体反对。这些从黛玉的创作主张和诗歌作品中便可见一斑。
首先就创作主张而言,黛玉在教授香菱学诗时,有过这样的表述: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她给香菱学诗的具体建议是: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愁不是诗翁了!
从她例举的诗人作品来看,不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远醇厚、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自然脱俗,还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飘逸旷达亦或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这些诗人的创作倾向都归于意象真实,词句畅达,立意圆融,情感劲健。虽然杜甫晚年的创作风格倾向于奇险炼字,但诗人笔力万钧,诗歌风貌依旧挺拔,辞为意辅,不失正道。黛玉的这些主张也都暗合了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观点: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与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锦瑟》对比来看,李诗中运用比兴手法,采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玉暖生烟等大量典故,词藻华美,意象新奇。运用联想、想象、通感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幽微深曲、朦胧晦涩的氛围,而与上述作家诗歌风貌判然有别。虽然李诗作品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从黛玉个人欣赏角度而言,明显更青睐于盛唐天宝以往之诗人。这也从中可见黛玉的精神内核是以志向高洁、通脱清健、舒朗流丽为皈依的。如果不从她的诗心出发去认识林黛玉的形象,便十分容易流入尖酸小性、刻薄矫情的误解之中。

其次,从黛玉本身的诗歌创作上来看,《葬花吟》作为黛玉最为知名的歌行名篇,诗中悲怆哀婉的情志,对内心凄恍挣扎的剖析完全有理由进入到李诗幽深婉曲的风貌中。但情况却恰恰相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直抒悼春之情,没有半分委曲、雕凿。“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纵然严苛冷峻,但行文明白如话,设喻自然。诗作虽然是由“闺中女儿惜春暮”生发的惆怅之情,但立意却冲破闺怨桎梏,由个体飘零之感上升到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悼念和悲悯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呐喊,更是同屈原《离骚》中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精神内核上殊途同归。全诗无一丝晦涩、无一处穿凿,情辞哀恸但气脉韧拔,意象飘零纤柔,但内蕴顽强不屈。黛玉以弱柳扶风的孱弱之姿迸发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仰天叩问之句,这强弱的对比,无疑让人振聋发聩。
如果说《葬花吟》时期的黛玉,还保有坚韧挣扎的体魄,其爱情和人生的击打还未成排山倒海之势。但到第四十五回作《秋窗风雨夕》时,劫难的呼啸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书中交代,当时已值秋分,黛玉又犯咳疾,日渐沉重。一日傍晚,天气陡变,秋雨淅沥。黛玉心境凄凉,因有感《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可以想见,秋风飒飒、秋雨凄凄、孤女寄居、病体沉珂,这一系列的主、客观环境都足以将人心引入凄晃迷离、幽微索顿之中。但反观诗歌开篇“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虽然秋意惨淡,风雨凄凉,但一连六字之“秋”,使气脉连绵不绝,其情哀婉,其意通达。全诗虽然少了《葬花吟》中抑郁不平之气和傲世不屈之姿,带有病中愁苦、慨叹生命短暂的哀婉情怀,使得全诗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但她诗歌中自然流畅,情真语切的特点丝毫未减。
就黛玉的诗歌创作风貌而言,可用清末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隔”与“不隔”的诗歌理论加以理解: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概括而言,在王国维先生的观念中,无论诗词,总以真切鲜明、自然活泼为宗旨。不合此意便是“隔”,合乎此意便是“不隔”。纵观以上分析,无论从诗歌理念、审美意象,还是遣词造句等诸多方面来看,黛玉对诗歌的认识感悟和创作方向都追求的是魏晋盛唐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不隔”之感。深层次表明,黛玉在情感态度上主张情志相合,语出真心,力斥矫揉,追求真实的人生态度。

最后从知人论事的角度而言,李商隐一生漂泊悲凉,孤凄寂寞,就心态处境上与黛玉存在着某种共通,黛玉理应有惺惺相惜之感。但差别正在于二人的人生处事上:黛玉立守“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志向,丝毫不曾同违心的恶俗势力妥协,这一层是黛玉精神层面最为坚实的底色。而李商隐一生都掣肘于“牛李党争”之中,纵然身不由己,却难以明志,立场的摇摆让他在文人气节上略有逊色。而且,从心境角度来看,黛玉作为久病孤居、无有怙恃的孤女,定然难禁李诗幽微隐约的诗歌风貌中,那直指人心的凄怆悲凉之情。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黛玉不喜李义山的诗事出有因。但于不喜之中,何以独赏“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不免又让人心存疑问。理解这一点,就需要从黛玉自身的情志和贾府当时的环境两个角度去综合理解了。
首先来看李诗的原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诗是李商隐怀念崔氏兄弟之作,就诗歌风貌来看,它有别于李诗特有的隐曲遥微。而是词句通达无碍,意象清新流畅,故能从风格上得到黛玉喜爱,这是表层原因。且不论李诗的写作背景,而单就诗歌情貌来看:竹喧掩映、小坞清零,阑槛横斜、流水潺潺,这同“小小两三房舍”、周围翠竹掩映、入门游廊曲折、院后清泉一派的潇湘馆何其相似,诗歌最动人处正在于映照己心。
寄居贾府的黛玉定然在夜雨霖铃之时有过思念故乡之悲,那种“相思迢递隔重城”的漫渺难寻也最能打动离人之心。秋色阴沉,寒霜不降,这种场景在黛玉寄居贾府多年之中,想必在《秋窗风雨夕》之前已出现过多次了,而每每此时,唯一能陪伴她的便是那“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自然之音。也只在这份雨打残荷之中,才能稍慰凄苦孤独的心。所以,黛玉对残荷听雨的意象才分外怜惜。
从贾府当时场景而言,“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派热闹景象。而黛玉的评论,正是在刘姥姥 “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喷茶笑饭之后。而要理解这句话的生发根源,需要从第三十一回的一段文字中寻找答案: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
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并非根本厌恶欢聚,重点是惧怕欢聚之后的冷清。这种冷热氛围的陡变,投在一个离锁孤寂的少女身上,尤为热俞热、冷俞冷,而分外悲凉。正是因为惧怕感伤,所以选择规避欢愉。无从对比,也就无从凄然,这无疑是黛玉对生活 七窍玲珑般地幽微品察。当然,在这样一场极热之中,遥遥一句“残荷听雨”也正可见黛玉目下无尘、曲高和寡的诗心流露,和她身上那永不散去的孤寂哀愁。
《尚书·舜典》有云 “诗言志,歌永言”。通过黛玉的诗歌归旨,诗心流露,我们得以从日常纷繁琐碎的生活迷障中将黛玉抽离出来,一观其志,真正认识这样一位作为文学形象的林黛玉:
她身上被作者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神女”所共有的圣洁的品质,缥缈的神态、怅惘的神思和动人的情肠。她的内心通透无碍、深情妙赏,她的性格率真洒脱、颖悟旷达,志向高洁出尘,烂漫纯粹,散发着复归的魏晋风流、文人风骨,追求的是艺术化的诗意人生。但理想的高洁与世俗的沉沦让她欲脱不得、令入不能。于是在世俗的泥淖中,那不甘俯就的心只能时刻准备着与之抗衡,因而不时生发出不自觉的尖锐与敏感。曹公赋予她的精神品质是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集合,是屈原、是嵇康、是阮籍、是陶潜……。她的孤独是离丧孤女和举世独清。而她最终 “一抔净土掩风流”的姿态,正是这些千古文人的最终归宿,不禁让人仰之、叹之、哀之、赞之。
[ 此帖被huozm32831在2020-05-30 14:47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6
zhdf 金币 +16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0-05-3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red2003

UID: 2072397

发帖
2217
金币
853
道行
180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初级
在线时间: 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8-01-02
最后登录: 2025-01-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5-30
Re:从“留得残荷听雨声”论林黛玉的诗心 [3P]
她的孤独是举世独清,这句话太对了
1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3 - 2020-05-3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8
金币
49869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90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21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5-01-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5-30
Re:从“留得残荷听雨声”论林黛玉的诗心 [3P]
这个看看就好,实在没水平去欣赏
1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3 - 2020-05-3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ashuna1012

UID: 2083810

发帖
327
金币
154
道行
59
原创
3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FG-6
设备
mate20
摄影级
初级
在线时间: 1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8-04-18
最后登录: 2024-10-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0-05-31
Re:从“留得残荷听雨声”论林黛玉的诗心 [3P]
既然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那些隐约晦涩的诗歌,那为何又会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呢?

我们必须明白,她之所以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是对于其风格的不喜欢,其诗蕴籍风流,与李义山别是一格。但从黛玉个人的经历我们又可以看出,她实在是很喜欢荷花的。也很喜欢雨声。不然也不会有《秋窗风雨夕》的问世。


林黛玉
黛玉喜散不喜聚,而宝玉喜聚不喜散。两人对人生的理解,因其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黛玉更能体会繁华背后的衰败,也更能欣赏残荷,无数个潇湘馆的夜晚,只有她和紫娟,她思念自己的亲人,倍感寄人篱下。
2条评分原创+1金币+1
zhdf 原创 +1 - 2020-05-31
zhdf 金币 +1 - 2020-05-3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se4777

UID: 2109717


发帖
3948
金币
-1497
道行
474
原创
0
奖券
2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9-06-04
最后登录: 2022-12-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0-09-15
Re:从“留得残荷听雨声”论林黛玉的诗心 [3P]
禁让人仰之、叹之、哀之、赞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